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胆固醇结石中细菌对人胆汁胆固醇晶体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与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观察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在人胆汁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1)人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脆弱类杆菌生长旺盛;痤疮丙酸杆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生长缓慢;粪肠球菌生长受抑制。(2)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明显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NT),产生的最大晶体量高于无菌的对照胆汁,在离心后的胆汁中该作用消失;痤疮丙酸杆菌、产孢梭菌和艰难梭菌在离心或未离心的胆汁中均不能显著降低NT,但是后两者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产生的最大晶体量高于对照胆汁。(3)人胆汁离心后的沉淀中含有蛋白质。结论(1)不同细菌在人胆汁中的生存能力有差异。(2)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脆弱类杆菌在未离心的人胆汁中有促成核作用。(3)离心后人胆汁中某些蛋白质的丢失可能与细菌促成核能力的丧失有关。(4)痤疮丙酸杆菌无促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位铜绿假单胞茼、粪肠球菌促胆固醇晶体成棱活性来源,并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 分离细菌的外分泌物、细胞破坏后的上清和沉淀裂解组分.观察其在模拟胆汁体系中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时间的影响,并对活性组分进行蛋白质提纯及促成核活性现察.结果 ①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外分泌组分和破壁上清组分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nucleation time,NT),破壁后沉淀物的裂解成分未见此活性.②大肠杆菌的外分泌组分不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但是其破壁上清组分能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③从外分泌组分和破壁上清组分中提纯的蛋白质仍具有缩短胆固醇晶体成核时间的能力.结论 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外分泌组分和破壁上清组分,大肠杆菌的破壁上清组分具有促进胆固醇晶体形成的能力.蛋白质是重要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含有游离胆红素(UCB)的模拟胆汁体系中细菌对胆固醇晶体形成的作用。方法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游离胆红素的模拟胆汁中,观察胆汁中胆固醇晶体形成时间(NT)的变化。结果游离胆红素缩短模拟胆汁中胆固醇晶体形成时间。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缩短胆固醇晶体形成时间,但是同时加入游离胆红素后,NT未见进一步缩短。在CSI 0.6时单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胆汁比单加UCB时的晶体形成时间更短。结论模拟胆汁体系中,细菌和游离胆红素对胆固醇晶体形成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汁中蛋白成分对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常与胆汁成分改变有关,但其确切机制及其始动因素尚未完全明了,该文就近年胆汁中蛋白质成分改变对胆石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面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作者测定了38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服用小量熊去氧胆酸(400mg/d)后的胆囊胆汁脂类浓度、成核时间及胆囊排空能力的变化。结果发现:小剂量熊去氧胆酸可降低胆囊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延长成核时间。但对胆囊排空能力无影响。认为熊去氧胆酸可通过降低胆固醇饱和指数.延长胆固醇晶体成核过程而对胆囊结石起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瘦素与血脂及胆囊内胆汁成分的关系,探讨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胆囊胆固醇结石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0例(结石组)与同期因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2例(息肉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瘦素、胆囊胆汁中的TC与总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胆囊壁组织瘦素受体mRNA水平。结果:与息肉组比较,结石组血清TC、TG、LDL、瘦素水平以及胆囊内胆汁TC/TBA含量比率与胆囊组织瘦素受体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而血清HDL明显降低(均P0.05)。结石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血清TG、TC及胆汁TC均呈正相关(r=0.633,P=0.002;r=0.224,P=0.025;r=0.384,P=0.000),与HDL和TBA呈负相关(r=-0.205,P=0.014;r=-0.548,P=0.024)呈负相关,而息肉组血清瘦素与以上指标间均无关(均P0.05)。结论:瘦素参与了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瘦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固醇代谢异常、胆囊胆汁成分失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骨桥蛋白与钙离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胆汁体系中对胆固醇成核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胆固醇结石患者,将其分为单纯胆囊结石组和原发性胆管结石组各50例,再选取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汁中骨桥蛋白与钙离子的浓度,并采用Holan法测定3组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骨桥蛋白与钙离子中的胆固醇成核时间。结果:单纯胆囊结石组和原发性胆管结石组患者的骨桥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而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胆囊结石组和原发性胆管结石组不同浓度的骨桥蛋白及钙离子的胆固醇成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50μg/mL浓度的骨桥蛋白相比,骨桥蛋白100μg/mL浓度的胆固醇成核时间更长,而骨桥蛋白50μg/mL+钙离子10 mmol/L浓度的胆固醇成核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100μg/mL浓度的骨桥蛋白相比,骨桥蛋白100μg/mL+钙离子10 mmol/L浓度的胆固醇成核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桥蛋白在不同胆汁体系中对胆固醇成核效应发挥抑制作用,而钙离子发挥促进作用。骨桥蛋白延长钙离子的促成核时间,钙离子缩短骨桥蛋白的抑成核时间,二者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提高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检出阳性率,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果:检测70例其中需氧菌DNA存在56例(80%),厌氧菌DNA存在23例(32.9%)。两类细菌DNA共同存在为20例(28.6%)。从21例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DNA。结论:胆结石刖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PCR可提高细菌检出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Ma B  Xiang J  Cai D  Zhang Y  Zha X  Wang L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98-300
目的 分析 33 5× 10 3 泡蛋白促成核活性以及多肽、糖链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制备人工模拟胆汁 ,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晶成核生长过程 ,计算成核活性 ;酶法水解蛋白多肽与糖链结构 ,通过结晶生长试验检测 33 5× 10 3 泡蛋白促结晶生长作用以及糖链水解、多肽降解产物的活性改变。 结果  33 5× 10 3 泡蛋白具有强促成核活性 ,成核活性强达 0 310 ,在不同模拟胆汁体系中 ,成核活性基本相同 ;其结晶生长试验活性指数It、Ig、Ic分别为 0 5 7、1 5 2及 1 6 3(P <0 0 5 )。糖苷酶切、肽链酶解后其成核活性均几乎丧失。 结论  33 5× 10 3 泡蛋白可能参与成石过程 ,其中多肽、糖链调节其成核活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胆道感染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处理不及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细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胆道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获取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期为临床胆道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  相似文献   

11.
胆囊结石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胆囊结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的4087例胆囊结石患者(病例组)和20 435例无胆囊结石体检者(对照组)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5配比以作病例对照研究。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重指数6个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多因素分析证实,去除了年龄、性别的影响后,糖尿病、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体重指数仍与胆囊结石显著相关,其比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25 (0.736~0.925)、0.908 (0.828~0.996)、1.211 (1.056~1.389)和0.746 (0.691~0.8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收缩压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肥胖是胆囊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糖尿病、减轻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等措施来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及近远期效果。方法:2001-2009年行50例腹腔镜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其中41例仅有结石,肝内胆管无狭窄或轻度狭窄;4例合并左外叶萎缩,6例有胆道手术史。结果:49例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因严重粘连及出血中转开腹。术后胆漏5例,胆道出血2例;残石17例,残石率34.69%(17/49),术后平均住院9d。结论:严格掌握肝内胆管结石手术适应证,仔细操作,正确使用胆道镜及胆道造影辅助,可成功施行完全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胆汁成石趋势成石性质多因素判断程序,以提高判断准确性。方法 运用Visual C语言,编写程序。运用该程序:(1)分别对68例和24例胆汁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判断;(2)观察利胆冲剂、胆酸钠和对照组(各20例)服药前后的成石趋势;(3)观察利胆冲剂组(18例)胆汁服药前后LI和UCB%的相关性。结果 (1)回顾性判断胆汁成石趋势和成石性质的敏感性为96.7%和83.3%,特异性为100%和83.8%,前瞻性判断的准确性为95.8%和86.9%;(2)服用利胆冲剂后胆汁的成石趋势下降;(3)服用利胆冲剂前胆汁中LI和UCB%负相关,服药后无此现象。结论 该程序判断胆汁成石趋势及成石性质的准确性较高,且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菌对模拟胆汁物理鄄化学平衡的影响。方法:观察加入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生理盐水的模拟胆汁中胆固醇晶体形成的时间和胆汁成分析出黏附的时间,测量胆汁黏度值和胆汁类脂成分溶解度的变化。结果:加入粪链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的模拟胆汁,黏度值增加,试管壁上有黏附物质析出。加入大肠杆菌或生理盐水的模拟胆汁中,无类似变化。在不同的胆固醇饱和条件下,黏附物质析出的时间早于或等于胆固醇晶体形成的时间。胆固醇溶解度在加入粪链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的模拟胆汁中,低于在加入大肠杆菌或生理盐水的模拟胆汁;胆汁酸盐或磷脂的溶解度无显著差异。胆汁析出的黏附物质中胆固醇是主要成分之一。结论:粪链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增加模拟胆汁的黏度并有黏附物质形成,而降低胆固醇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5.
对20例胆石病病人和15例对照组的胆汁中胆固醇单水结晶(CMC)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10天电镜研究,结果表明,CMC的形成可分为五个阶段:(1)泡聚集、融合形成小聚集物,(2)在小聚集物增大的同时其中央部浓缩形成核,(3)结晶前体自核内析出,析出后核便消失,(4)结晶前体逐渐增大形成亚显微CMC,(5)亚显微CMC再增大形成显微CMC,小聚集物增大的同时其中央部浓缩形成的核是我们新发现的。核在CMC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