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痰浊闭阻证与脂质代谢相关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基本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是其诱因。古人有“肥人多湿”、“体胖多痰”的说法,而肥胖者多伴血脂升高,用取类比象法来看,痰湿→肥胖→高血脂→动脉肥厚(即粥样硬化),这一联系很容易形成。因此诸多学者从以下三方面探寻该病痰浊闭阻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1理论张镜人于七十年代首先提出痰湿、痰热与血脂升高有关。痰浊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前者因嗜食肥甘,生湿成痰;后者由脏腑功能失调,水谷运化失常而滋生;这与现代医学血脂升高是因脂质摄入过多,或代谢失常所致的认识相吻合[1]。梁钊[2]提出:(1)过食肥甘可损伤脾胃,致运化失…  相似文献   

2.
张玮教授治疗失眠症经验丰富,认为失眠症与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脾失运化、肺失宣肃均是导致失眠症的重要原因。张教授治疗失眠症善于从调理五脏治疗,同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肝病涉及范围广、病理变化复杂,其病理变化的特点可概括为易郁、易虚、易亢、多变,与五脏病机密切相关。本文拟对肝病的病理特点及其与五脏病机的关系作一规律性探讨。1 肝郁可致四脏郁 肝于五行属木,具有疏泄之生理功能及喜条达的生理特性,肝气失其条达舒畅之性,则气机阻滞而形成肝郁证。五脏之郁,皆以肝郁为病理基础。肝失疏泄,可累及他脏而使之功能失调,发生各种郁证,  相似文献   

4.
宰军华  孙利军  李桓 《光明中医》2011,26(4):626-628
痰湿型体质,作为肥胖人群的主要病理性体质类型,与肥胖的发生、发展、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中医的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和现代医学的脂质、糖、能量的代谢,遗传因素及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的相关性方面对肥胖痰湿型体质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从而为肥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从肝脾失调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法,查阅系统研究古代医家对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证"历节"痛风"等从肝脾失调论治文献。[结果]历代医家对肝脾失调与RA关系的论述较为散在、粗略,作为"从肝脾失调来论治类风湿"的依据还不够充分。[结论]"肝脾失调、内生风湿"是RA发病的重要基础也影响疾病的变化、转归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单纯性肥胖属于一种内分泌疾病,是单纯由于热量摄入超过热量消耗而产生的一种皮下脂肪以及内脏脂肪聚集疾病,主要表现为体质量超标以及肥胖[1]。中医认为肥胖与运动缺乏、过食肥甘等因素紧密相关,致使机体脾失健运、水湿代谢异常、气化无力,最终形成肥胖[2]。腹穴齐刺法主要通过在腹部进行针灸取穴,以达到肥胖治疗效果,实际应用效果较为理想[3]。笔者选取了50例单纯性肥胖胃热湿阻证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5,(9):1220-1221
目的:探讨不寐症的形成与五脏阴阳失调的关系,而知火为六淫之一,最伤人而易致病,从而累及五脏,导致阴阳失调。从"火"调整五脏可以治疗不寐症。方法:从临床实践及临床表现阐述火是致病的始动因素,并从调理外感邪火、火热内生着手,分别从先期调和肝脾,中期交通心肾,后期益气养血之法治疗不寐。结论:从"火"论治不寐当详辨。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51-45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重点从五脏角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把当今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分为三个状态:健康状态约占5%;疾病状态占20%;亚健康状态占75%^[1]。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和疾病则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态^[2]。其形成是由于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引起的,而肾虚是人体五脏气血阴阳失衡之根本。因此,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肾虚是导致亚健康的出现、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3-4]。  相似文献   

10.
唐咸玉  孙璐  曾慧妍  何柳  何嘉莉 《新中医》2018,50(12):261-263
肥胖2型糖尿病(T2DM)正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其多由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水谷肥甘之物转变为痰湿脂质积聚体内所成。其中脾肝功能失调在本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脾虚湿滞是肥胖T2DM存在的体质基础,气机不畅是其重要发病条件。临床辨治肥胖T2DM从脾虚及气机不畅入手,运用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T2DM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质变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肥气"、"胁痛"、"胀满"、"积证"等范畴。病因为过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忧思郁结、情志失调;或养尊处优,过度安逸等。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湿浊痰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1]。病机转变皆与六郁相关。1郁的内涵郁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系统阐述衰老与五脏之间的相关性,五脏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导致衰老的发生,着重探讨提出"肝失疏泄致衰"相关说,认为肝失疏泄是现代衰老的主要机制和关键病机。为中医衰老学说提供新的见解,提示在临床治疗时应当兼顾五脏进行调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3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五脏之间的关系。[结果]以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多尿、乏力、下肢麻木发凉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以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为主。肺与心、肺与肾、脾与肺之间的关系符合五脏相关学说。[结论]五脏中的任意两脏或多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中一脏生理功能的异常都会影响到其他脏。从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出发,探讨五脏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发生发展除了胃腑本身的原因以外,还与五脏之间关系密切。脾气不升、脾运失常是发病之本,肝失调达、木郁土雍是重要致病因素,心失调养、郁滞不通是主要病因,肺失宣肃、肺胃失和是重要诱因,先天不足、肾虚失养是日久难愈的关键。认为临证治疗时在调和胃气的基础上运用"通调五脏"的方法,可使五脏调和,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6.
从五脏相关学说探讨肥胖形成的病理机制,认为肥胖形成的基本病理因素为气虚痰湿,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各脏均有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从五脏相关论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肥胖发生的病机变化,为中医辨证论治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治膝关节滑膜炎,应当把五脏辨证作为核心,探求本虚之根源,标实之性质,从而标本兼治,从根源上进行治疗。笔者认为膝关节之病证根源更来自五脏功能的失调。在辨析病邪性质上,笔者分别从阳气不足,阴湿内蕴,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素体肥胖痰浊内阻,年老体衰大气下陷,久病入络微小癥瘕形成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内脏脂肪指数(VAI)、脂质蓄积指数(LAP)是反映内脏肥胖的新型指标,其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及中医证候之间关系的证据很少.旨在对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研究,探讨该部分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内脏肥胖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研究依托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改重大专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相似文献   

20.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