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俊  王业成  李雪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246-1246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规定的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近年来,淄博市周村区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规律、进一步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对淄博市周村区2001—2003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60例脑电图观察李玉华,刘西芳,刘华洁,程金臣(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脑电图我院自1988年2月~1995年2月对临床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60例患者进行了脑电图检查,观察了脑电图变化与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各期病理变化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南关区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预警预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现住地址为南关区。终审日期为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12月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结论:继续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监测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肝炎13例毕贞水(曲阜市人民医院,273100)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肝炎,诊断,误诊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肝炎为我区常见传染病,极少发生误诊,现将我院1992年5月至1995年5月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性肝炎的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损害,故亦称“肾综合症出血热”。1993年5月至1997年5月我科共收治46例流行性出血热。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  相似文献   

6.
以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NIH系无胸腺裸鼠,发现裸鼠不仅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易感,而呈现显性发病,并出现规律潜伏期、发病期到死亡的全部病程。这一发现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找到了理想的易感、显性发病和致死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103例临床分析李艾云(惠民县城滨州地区中心医院,251700)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酶联SPA试验;传染病1986年7月,我科收治流行性出血热病人300余例,对其中103例进行了临床观察。根据临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9.5...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有着较为典型的各期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白细胞明显升高,呈类白血病样表现。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的特殊临床表现庞宁儿,李康猷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变化也非常迅速,给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本院自1981年至1994年共收治出血热患者485例,诊断标准以"1981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为依据,并结合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检...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急腹症教训分析杨合田,边凤国,陈士信,陈强谱,王荣华,曲建华(利津县二院,257400附属医院,256603博兴县人民医院)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急腹症;胆囊炎;胆道蛔虫我院1980年8月至1991年3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38例。其中1...  相似文献   

11.
玉溪市红塔区1998—2007年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9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流行性出血热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对9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达66.7%.结论心电图检查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心肌损害的有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三沙市所属南海重要岛屿永兴岛和赵述岛特殊环境中的鼠形动物带毒情况,对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肾综合征汉坦病毒流行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综合防控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8月及2017年12月分两次利用鼠笼法和陷阱法捕捉三沙市永兴岛和赵述岛鼠形动物,解剖并采集肺、肾、肝、脾和心脏血标本,用实时荧光PCR的方法检测上述三种病毒的核酸。结果 共捕获鼠型动物76只,其中鼠笼法捕获60只,陷阱法捕获16只,隶属2科4种,鼩鼱居多占36.67%、黄胸鼠占35.00%、褐家鼠占26.67%及小家鼠占1.67%。采集肺、肾、肝和脾标本合计76份、心脏血标本52份,因其中10份溶血严重,故仅对其余42份血进行检测。用鼠脏器标本及心脏血标本提取的R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均未检出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肾综合征汉坦病毒。结论 永兴岛和赵述岛上鼠形动物传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肾综合征汉坦病毒的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9月。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及SARS以后广西发热门诊的设置及规章执行情况等进行对照研究,为建立应对SARS、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2003年4~9月广西二级、三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二级医院发热门诊20个、三级医院发热门诊10个。2003年4~6月为SARS流行期间,2003年7~9月为SARS以后,对这30个发热门诊的设置及功能执行情况进行前后对照研究。结果SARS疫情过后,发热门诊医务人员配置减少,部分发热门诊面积缩小。多数发热门诊能够正常开展工作,但部分发热门诊规章执行情况与SARS流行期间比较质量下滑,发热病人就诊流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明显减少,收入减少。结论如何充分利用发热门诊的医疗资源,使其发挥满足日常医疗活动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双重需要,是一个十分重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应用火箭电泳法对103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进行了血触珠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病人血浆触珠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疾病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其水平各异,提示血浆触珠蛋白测定可作为监测本病的指标。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白云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应用ELISA法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血清进行IgM/IgG抗体检测。结果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由I型登革热病毒引起,流行历时83d,共发生病例70例,发病全部集中在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大的城乡结合部。全部病例中男性发病25例,女性发病45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81岁。职业分布以家务、农民、学生发病率较高。结论2006年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形势严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0.
烂喉痧出现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医学界对烂喉痧(猩红热)究意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还是从外部传入的传染病一直聚讼纷纭,几乎现有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传统医籍特别是所谓“叶天士医案”展开的,很少顾及当时历史情况。在对医籍所载与历史上发生的实际情况的比照分析分析中可认为:叶天士之烂喉痧医案与叶天士本人无关,系后人借名伪托,雍正十一年苏南发生的大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流行,即使也有烂喉痧,也绝不存在烂喉痧首度流行的事实。实际上,康熙晚期,烂喉痧已被当作过去较少见的疫病在苏南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