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少见的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附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少见的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1年间收治的432例经腹行胆囊切除术中的8例少见的胆囊及胆囊管解剖变异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中双胆囊1例,左位胆囊1例,胆囊管肝总管并行2例,胆囊管开口于胆总管前壁1例,双胆囊管1例(1管汇入胆总管、1管汇入肝总管),胆囊肝管1例,右副肝管汇入胆囊管1例。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50.0%)。结论 提高对肝外胆道解剖变异的认识,仔细解剖胆囊三角,认真辨认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妥善处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粘连带”是降低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3岁。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显露Calot’s三角,于三角内结扎、切断胆囊动脉,然后解剖显露出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将胆囊管结扎、切断,再从胆囊底部开始游离胆囊,发现肝外胆管解剖变异,经术中胆道造影,证实为分裂型右肝管,右后叶肝管汇接胆囊管后低位注入肝总管(见图1),手术一开始被切断的胆囊管实为右  相似文献   

3.
胆囊后三角应用解剖及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索胆囊后三角的解剖结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胆囊后三角解剖学基础。方法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山东省泰安卫生学校、山东省立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荣成市人民医院选用81例成人尸体标本,模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后三角入路,观察胆囊后三角的组成边界、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胆囊后三角由胆囊颈部后壁、胆囊管、胆总管上段和肝右叶脏面组成;胆囊管的长度(3018±219)mm,直径为(302±036)mm,其形状有直线型和弯曲型;胆囊动脉的直径为(168±035)mm;胆囊管较胆囊动脉粗,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74%)于胆囊后三角后下方见异常胆囊动脉,自胆囊颈及胆囊体后方入胆囊,胆囊动脉自胆囊管后方走行进入胆囊8例(99%),胆囊动脉走行于胆囊管前方5例(61%);5例(61%)发自肝右叶脏面的副肝管通过胆囊后三角经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处后下方入胆总管。结论熟悉胆囊后三角的组成结构及毗邻关系,是避免手术时损伤血管和胆管的关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6月至2010年4月施行6 000例LC术后7例及外院转诊2例胆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9例患者中2例胆漏,经保守治疗痊愈(B超下穿刺引流,内镜鼻胆管引流);1例肝总管横断伤因术后发现较晚、水肿严重,暂行高位胆管引流术;2例术中发现肝总管横断,中转开腹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胆管狭窄;3例术后胆漏,开腹手术,2例胆囊管残端漏行胆囊管结扎术,1例右副肝管胆漏行右副肝管缝合"T"管引流术;1例胆囊管钛夹将胆总管成角钳夹,开腹取夹治愈。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解剖变异、病变程度、技术因素是LC导致胆道损伤的常见原因。胆道损伤应及时发现,准确诊断,根据分型正确处理,才能获得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LC术中发生的2例右副肝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副肝管损伤均在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损伤的右副肝管直径约为0.3 cm,长2.0~2.3 cm,均与肝总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内以头皮针硅胶管支撑、引流,术后皆无黄疸、胆漏。结论右副肝管损伤后应行胆道造影,明确引流范围,判断肝内是否有交通支,以做出恰当的处理。良好的胆道外科意识、精细的手术操作、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是避免LC术中副肝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防治右副肝管及右肝管损伤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右副肝管或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病例资料.结果 通过术中解剖肝门及胆道造影相结合的方法,21例病例中发现右副肝管18例(I-V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3例(Ⅵ型).其中,18例具有右副肝管病例中,术中发现11例,保留副肝管未做处理3例;夹闭7例,术后皆无胆漏;术中缝合1例,术后出现胆漏,保守治疗成功.损伤右副肝管7例,2例术中夹闭损伤肝管;2例中转开腹端端吻合损伤肝管;3例术后出现胆漏,二次腹腔镜探查证实右副肝管夹闭损伤.3例左右肝管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病例,其中术中发现2例;损伤1例,中转开腹行右肝管端端吻合.21例随访2年,皆无腹痛、黄疸、肝功能不良.结论 为防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右肝管及右副肝管,应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正确解剖胆囊三角、合理应用术中胆道造影、困难病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术后剖视胆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不同类型的胆道损伤处理上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道解剖异常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肝外胆道异常的诊断及处理。方法1999年10月~2008年6月1216例LC中,发现15例(1.2%)胆道解剖异常。3例胆囊管异常粗、短,开口在左右肝管汇合部;1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较细,向上牵拉胆囊使胆总管走行移位;1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后低位开口,1例胆囊管在胆总管右侧回旋扭曲,开口于右肝管侧壁,2例胆囊壶腹部粘连严重,覆盖于胆总管及肝总管前方;3例在胆床附近见迷走胆管走行;3例在分离胆囊管时发现右后肝管开口于肝总管;1例Mirizzi综合征解剖不清。仔细分离,丝线结扎或上钛夹处理,解剖不清者中转开腹。结果13例顺利完成LC;2例(13.3%)中转开腹,其中1例副右肝管损伤,1例Mirizzi综合征。无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肠道损伤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5例随访3个月~4年,其中〉1年11例,无胆道狭窄及残余结石。结论LC术中精细解剖胆囊三角,确切辨认各管道关系,是预防胆道异常情况下肝外胆道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副肝管的处理。方法总结分析10例副肝管的处理体会。结果 10例副肝管均源于肝右叶,管径为2~6mm,行走于胆囊三角内,均于手术中发现。与肝外胆管汇接副肝管8例,与胆囊管及胆囊汇接副肝管各1例。其中1例完整保留,9例结扎,全组无胆漏,术后顺利恢复。结论认真注意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可避免副肝管的损伤,对于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副肝管应尽量保留,副肝管损伤或影响胆囊完整切除的副肝管,经胆道造影证实主要的胆道系统未同时受损的情况下,直接结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围肝门部管道少见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围肝门部少见胆道和血管解剖变异及胆管和血管损伤的防治。方法1992—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在LC中对5例围肝门部管道少见变异进行了解剖及处理。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人工CO2气腹,采用“三管-孔-脏器”的显露方法,解剖围肝门部管道及胆囊切除。结果右肝管、肝右动脉及胆囊动脉变异1例,双胆囊管1例,变异的胆囊动脉及病理的胆囊管1例,异常的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合并迷走胆管1例,胆总管、肝总管、门静脉异常1例,均成功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未发生血管及胆管损伤。结论应加强LC术中对异常胆道变异的认识和处理水平,对减少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预防肝管变异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出现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3年12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20 000例中出现的肝管变异及胆管损伤的情况;同时回顾性分析1993~2013年诊治的胆管损伤患者295例的具体诊治情况。在20 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中,发现肝管变异302例,变异率为1.51%。其中,副肝管280例,变异率1.40%;右肝管经胆囊三角汇入胆囊管8例;右肝管直接汇入胆囊壶腹9例;无右肝管主干,右前右后肝管直接汇入肝总管5例。发生轻度胆管损伤53例,无严重胆管损伤病例。在295例胆管损伤病例回顾性研究中,53例为上述开展20 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发生的轻度胆管损伤患者;另外242例为其他医院LC胆管损伤后转入病例。根据Strasberg分类法对胆管损伤情况分型并治疗,本组15例行保守治疗,142例接受手术治疗,75例行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35例行腹腔镜治疗,27例行腹腔镜联合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1例发生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死亡。副肝管变异在肝管变异中出现的概率最高,是引起胆管损伤的重要解剖因素。在术中解剖游离胆囊壶腹后间隙(胆囊后三角)时,证实没有异常管道后才离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这样便能有效的预防副肝管引起的胆管损伤。对于已经引起胆管损伤的患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对应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副肝管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副肝管是肝外胆道的一种少见变异 ,术中常难以发现 ,如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并发症。本文总结 5例 ,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均为女性 ,年龄 2 8~ 63岁。 5例中副肝管汇于肝总管 1例 ,汇于肝总管与胆囊管交界处1例 ,汇于胆囊管 2例 ,汇于胆囊 1例。术中完整发现的 2例 ,切断后发现 1例 ,损伤或切断未发现术后形成胆漏 2例。副肝管口径 1 mm2例 ,1 .5 mm1例 ,2 mm2例。除完整发现的 2例术中给予保留外 ,其余损伤、切断的副肝管 (包括二次手术 )均给予结扎。 2例副肝管漏扎患者术后均逐渐出现右上腹不适、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ctectomy,LC)是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等胆囊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LC成功与否,有两大关键步骤[1]:一是在准确辨认肝门部胆道结构(包括胆总管、肝总管以及变异肝管)的前提下对胆囊管和胆囊壶腹进行分离、结扎和离断;二是对胆囊动脉进行妥当处理.相比而言,肝门部胆道结构较粗,位置相对固定,容易辨认和分离;而胆囊动脉较细,变异情况更为繁多,更容易损伤,引起出血及其相关并发症.术中胆囊动脉出血是最难以处理的问题,是胆管损伤和中转开腹的最常见原因[2];术后胆囊动脉出血更是能够导致休克和死亡[3-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道少见变异损伤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6年我院523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17例肝外胆道少见变异进行解剖及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副肝管3例,迷走胆管1例,肝外型右肝管5例,胆囊管变异8例.术中胆道损伤3例,术后胆漏3例,无患者死亡.结论 肝外胆道变异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肝外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精细地解剖胆囊三角,加强对肝外胆道变异的认识和处理,对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胆囊切除术所致医源性胆管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医源性胆管损伤就其部位而言,主要发生在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和胆囊管以及胆总管。大多数(85%以上)是在施行胆囊切除术或胆道手术时所引起。但在解剖上,肝外胆道系统与上腹部诸多脏器或组织相毗邻,诸如胃、十二指肠、胰腺、肝脏、肝动脉、门...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6个月入院。既往剖宫产手术史。腹部彩超提示:胆囊结石,MRCP提示:胆囊结石,右副肝管显示毗邻胆囊颈管。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解剖胆囊前、后三角,显露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注意保护右副肝管,胆囊管近胆总管侧、胆囊动脉近心端用可吸收生物夹夹闭,胆囊管胆囊侧用1-0丝线结扎、切断胆囊管,胆囊动脉远心端用电凝凝闭,胆囊床用电凝分离。胆囊从脐上缘戳孔处取出。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2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失败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患者中女7例,男14例;35~78岁。发生胆道损伤患者的病理特点有:急性胆囊炎3例,胆囊管汇合至右肝管1例,胆囊管经肝总管后方由左侧与肝总管汇合3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胆囊三角区内胆管、胆囊动脉的解剖特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确定胆囊三角恰当的处理方式,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52具,先以H形解剖法浆膜下游离胆囊颈管,行胆囊三角区显微解剖,观测胆囊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型、进入胆囊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及胆囊管汇入胆总管的方式、位置,并应用于76例LC术中,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尸体解剖中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法显露的胆囊颈管浆膜下尸体解剖及术中均未发现胆管、血管。尸体解剖中见经右肝前、后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异位胆囊动脉(分别为2例、4例及3例),多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支及胆囊管后支(5例),平行型胆囊管(10例)。LC术中经H形解剖胆囊颈入路完成73例,胆囊颈管与壶腹连接处均无紧密粘连,经右肝前、后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异位胆囊动脉分别为1例、2例、2例,多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支及胆囊管后支4例,平行型胆囊管6例,胆囊管汇入右肝管2例,向后汇入肝总管后壁2例。全组均无肝外胆管损伤。结论: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法是LC的安全入路,利于辨清胆囊三角内的解剖结构及变异,可有效避免LC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道变异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肝外胆道变异时避免损伤的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4 612例LC,发现肝外胆道变异11例,其中胆囊管异常增粗(直径﹥6 mm)3例,胆囊颈管开口变异6例,副肝管2例. 结果中转开腹手术68例,胆道损伤2例,术后胆漏3例,大出血2例. 结论肝外胆道变异是引起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严格执行操作常规,精细解剖胆囊三角,确切辨认各管道关系,必要时行胆管穿刺造影,可预防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9.
Mirfzzi综合征是指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梗阻而产生复发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疽,其特征有:(1)胆囊管行程与肝总管平行;(2)胆囊颈或胆囊管有结石嵌顿;(3)由结石或合并炎症导致肝总管梗阻;(4)复发性胆管炎;(5)结石长期压迫胆管可致胆囊胆管痿。临床表现尤特异性,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于超声(US)、计算机体层摄影(CT)、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和术中胆道造影。治疗以剖腹术为主。依病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正胆管系统的胚胎发育过程十分复杂,导致胆道系统解剖变异多样。右肝管合成变异多见,尤其右后肝管;右肝管合成变异分为5种类型(图1),其中第Ⅴ型变异罕见,表现为变异右前支肝管低位在肝外汇入肝总管,且胆囊管汇入此变异肝管~([1])。现报道一例第Ⅴ型变异肝管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