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本虚标实,气虚为本,瘀毒为标,久病入络,痹而不通,治疗应以化瘀解毒为原则,佐以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是本虚标实 ,气虚为本 ,瘀毒为标 ,久病入络 ,痹而不通 ,治疗应以化瘀解毒为原则 ,佐以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3.
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中医对毒邪病因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当存在毒邪致病或瘀毒从化互结致病的病因病机。注重瘀毒病因在COPD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兼夹、相互从化,探索中医治法方药,对丰富COPD的中医病因学,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热毒伤络与冠心病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均可成为人体的致病因素,现代人的体质及病生理特点有了很大不同, 其临床特点集中表现为:实证多,瘀滞热毒证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近20a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辨证、治疗方法、现代化研究等内容,指导今后学习与工作。方法:通过查阅近20a在医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发表过的且有影响力论文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大量文献深入掌握了关于缺血性中风病的知识。结论:痰瘀阻络证是缺血性中风病的主要类型,掌握疾病的相关因素与发展,对症施治并总结规律,才能丰富临床治疗经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钱锋 《吉林中医药》2008,28(4):241-242
冠心痛、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痰瘀阻络是本病的重要证型之一,研究其病机对准确辨证、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医学认为,心调节津液代谢,痰浊的产生与心密切相关,痰瘀互结是胸痹的致病原因和病理产物.现代医学认为,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和糖代谢障碍均与痰浊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心理压力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诸多医家对本病的研究和论治各有偏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中医痰浊瘀阻理论出发,对该病论治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评价自拟痰瘀阻络方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状态及脑梗死患者新发梗塞灶区酸中毒、能量代谢障碍改善情况的疗效。方法:符合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0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14天后颅内新发梗塞灶区和对侧镜像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乳酸(Lac)、肌酸(Cr)水平,治疗前,治疗后第7、14、21天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病残程度分级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均<0.01);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提高(P均<0.05)。治疗第14天两组梗塞灶心、内侧区NAA/Cr水平均较外侧区、对侧镜像区降低(P均<0.05),两组间各兴趣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各兴趣区Lac/Cr水平均无明显异常(P>0.05),对照组患侧各兴趣区Lac/Cr水平均较健侧区显著升高(P均<0.01),两组间治疗组梗塞灶心和外侧区均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研究发现梗塞灶心NAA/Cr水平与对应第14天NIHSS评分呈负向直线关系(r=-0.379,P<0.05),梗塞灶内侧区Lac/Cr水平与相应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记分亦均有一定的直线关系。结论:通过MRS检查分析发现痰瘀阻络方对脑部梗塞灶内酸中毒状态及能量代谢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活动能力;脑组织NAA/Cr、Lac/Cr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存在一定直线关系,对判断临床预后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65-466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作者通过多年习读经典,临床实践,对中医治疗肿瘤提出新的理论依据—瘀毒论,并根据其属性,以阴阳为纲、脏腑部位为目,提出瘀阴毒、瘀阳毒理论,指出恶性肿瘤是以瘀毒为标、元气亏虚为本的新观点,并将恶性肿瘤的中医证候、病因病机概括为瘀毒,同时设立相应的治则方药。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中认为,痰瘀阻络是导致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要从痰瘀入手,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祛风稳斑汤治疗痰瘀阻络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使用常规西药加祛风稳斑汤,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候情况、心电图改变、血脂代谢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33%,对照组46.67%,两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明显降低(0.05),且治疗组降低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0.05)。结论祛风稳斑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调节脂质代谢,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高血压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约占70%,头痛、心悸、失眠者约占40%-50%,因此,中医学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故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上盛之证,同时多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下虚之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辨治特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体会。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肺痹范畴,通过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凝练出肺肾气虚为本、痰血闭阻肺络为标的关键病机,提出涤痰化瘀、益气通络的主要治法,并采用汤药攻逐痰瘀为主,配合散剂、丸药培补肺肾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逐瘀活络方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PTN)瘀阻脑络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PTN瘀阻脑络型患者共13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65例;对照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治疗,2.5~5.0 U/每点,每次注射总量为40~150 U。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逐瘀活络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两组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血清5-HT,CRP和HCY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85%,高于对照组的80%(P0.05);治疗后2,4周,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5-H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CRP和HCY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药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基础上,逐瘀活络方治疗PTN瘀阻脑络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VAS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上调血清5-HT水平及下调血清CRP和HCY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隆起糜烂病变与胃络瘀阻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隆起糜烂性胃炎诊断者198例,辨证由2人进行,胃镜诊断由同一人完成。结果:胃络瘀阻型分别与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和肝胃不和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炎有隆起糜烂,是中医辨证多为胃络瘀阻。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91-92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临床相关性,为该病肾络瘀阻理论和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对300例观察对象进行肾络瘀阻程度统计,对糖尿病肾病分期、病程、证型、是否合并并发症之间肾络瘀组程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观察对象均存在肾络瘀阻,不同糖尿病肾病分期、病程、证型、是否合并并发症之间肾络瘀组程度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络瘀阻程度与糖尿病肾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不孕症是指婚后夫妇同居二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孕者,或曾孕育而又间隔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均称为不孕症。前者属原发生不孕症,后者为继发性不孕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