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AMI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h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6h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6.0%和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早期溶栓24h内T波倒置提示冠脉再通,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的疗效,降低病死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28例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溶栓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上述相应措施治疗后3 h内再通率达83.3%,7~12 h再通率仅33.3%,提示发病后越早溶栓则效果越好;4例患者发生胸痛12 h后给予溶栓治疗仅1例再通,提示发病6~12 h溶栓仍可获得一定疗效。结论早期规范的溶栓治疗是治疗AMI的关键,静脉溶栓可使血栓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是AMI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1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12h内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4周病死率及溶栓治疗的并发症。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43.8%。急性心肌梗死4h内溶栓再通率最高,差异有显著性。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栓治疗出血并发症轻微,无中重度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4周病死率,溶栓距发病4h内血管再通效果最好。溶栓出血并发症轻微,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124例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为5组:A组不超过2 h,B组2~4 h,C组4~6 h,D组6~12 h,静脉溶栓后观察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及死亡率.E组: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不能再通但尚在发病后6 h以内者送外院进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总体为67.0%.A、B、C、D组分别是82.1%、75.0%、72.4%、42.9%;总体出血发生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6.7%、10.3%、17.1%;总体30 d内死亡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3.1%、6.9%、22.9%,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总体30 d内死亡率比较,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5例中4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率80%.结论 AMI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关,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出血并发症越少,死亡率越低,进行补救性PCI可使冠状动脉再通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0例AMI患者应用rt PA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 ,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 :① 2 0例AMI患者 ,冠状动脉再通 12例 ,再通率 6 0 %,其中发病 6h以内溶栓再通率 87.5 %(7/ 8) ,发病 6~ 2 4h溶栓再通率 4 1.7%(5 / 12 )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 6 5岁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6 5岁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rt 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宜提倡急诊室溶栓。 >6 5岁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顺序疗法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入院的102例AMI患者中,44例接受直接PCI治疗,58例首先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限定自溶栓开始90 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第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直接PCI组再通率95.45%(42/44),静脉溶栓+拟行时间限定性补救PCI组90 min内溶栓再通率32.76%(19/58),补救PCI再通率97.43%(38/39);直接PCI组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或缓再流现象,静脉溶栓未通+时间限定性补救PCI者1例出现缓再流现象,静脉溶栓再通者至择期介入诊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闭塞;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2例,溶栓未通+补救PCI组1例出现血尿,无其它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第4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直接PCI组平均LVEF为59.5%,静脉溶栓未通+补救PCI组为58.8%,溶栓再通+延迟PCI组为60.4%(P>0.05),6 h以内再通者LVEF为62.7%,6 h以后再通者LVEF为56.8%(P<0.05).结论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是AMI获得早期再灌注安全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14例AMI患者,冠脉再通10例,再通率71.43%,其中10例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8例,再通率80%;4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2例,再通率5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MI患者选用rt-PA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成功行心肺复苏术的AMI患者83例,根据是否行静脉溶栓治疗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术后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术后2周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术后AMI患者行积极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有适应证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急诊室0.2~1.0 h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开始治疗。rt-PA 8 mg静脉注射,继之以42 mg在90min内静脉滴注,并观察血管冉通率、过敏反应、瓜血压、出血倾向、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血管再闭塞情况。结果本组54例患者溶栓距发病时间为(4.6±1.6)h。冠状动脉再通成功45例(83.4%)。发病3 h以内溶栓的40例中,36例(90.9%)血管冉通成功;发病3~6 h溶栓的8例,6例(75.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7 h 6例,3例(50.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54例溶栓患者中,40~50岁12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10例(83.3%);51~60岁16例,冠状动脉冉通成功15例(93.8%);61~70岁9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8例(88.9%);71~80岁10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6例(60.0%);81~90岁7例,再通成功6例(85.7%)。2例出现一过性牙龈出血,未见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AMI采用rt-PA静脉溶栓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溶栓失败后即刻补救性介入治疗术(PC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支架置入术(STENT)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将59例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A组)、补救性PCI组(B组)2组。A组31例,直接行PCI;B组28例,静脉溶栓后120min时,依冠状动脉开通临床标准进行判定,若溶栓失败立即行PCI。2组患者均于PCI前及PCI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再通率。治疗后3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结果:2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住院期间死亡率、支架置入成功率、住院期间再梗死率、平均住院天数、出血并发症及心功能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救性PCI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2 h,>2-4 h,>4-6 h,>6-12 h四组。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7%、78.0%、71.4%、63.2%。早期治疗(0-6 h)组血管再通率(77.9%)与延迟治疗(>6-12 h)组的63.2%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 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 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无溶栓禁忌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24例,再通率80%。急性心肌梗死4h内溶栓再通率较高,无严重心律失常及出血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距发病4h内血管再通效果最好,溶栓并发症轻微,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探索基层医院提高AMI治疗效果的新途径。方法将495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的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120mg/次,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再通率分别为61.8%、6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2%和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川芎嗪治疗AMI能有效抑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心功能降低的抑制作用近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梗塞(AMI)患者应用尿激酶作静脉溶栓治疗,以60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不良反应、近期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66.7%,明显高于未溶栓的对照组(53.3%),4周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 0.01);溶栓距发病时间<6 h者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激酶150万U的血管再通率、4周死亡率明显优于尿激酶100万U(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尿激酶两种剂量的不良反应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36例急诊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1)36例AMI患者中获得冠脉再通23例,再通率为63.9%;其中发病≤6 h溶栓再通率21/27(77.8%),发病>6h溶栓再通率2/9(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 ,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进一步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4例符合溶栓标准的 AMI超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5 0万 U用 10 m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 10 0 ml 5 %葡萄糖液体中 ,60 min内静脉滴入。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征执行 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后 90 min及溶栓治疗 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相关闭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 在 3 4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2 7例达临床再通指标 ,其余 7例在 2 4h内延迟再通。 2 7例再通者中 ,2 1例做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 19例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 3级以上。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患者及时做出诊断 ,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明显提高相关闭塞血管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容量负荷试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再通与溶栓未通或未溶栓者早期的基础心功能及心脏储备功能的动态演变。方法 :选择 30例前壁及广泛前壁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或未溶栓组 ,在溶栓前后 2 4h内行漂浮导管连续监测及容量负荷试验 ,进行溶栓前后及组间的比较。结果 :①溶栓再通组溶栓后 4h心功能出现明显改善 ,平均肺动脉压、肺嵌压明显下降 (P <0 .0 5 ,<0 .0 1) ,心脏指数明显升高(P <0 .0 5 )。②溶栓后 6h溶栓再通组负荷试验阴性率为 72 .2 % ,至 2 4h负荷试验阴性率为 10 0 %。③基础心功能处于正常低限者 ,负荷试验后表现为负荷试验阳性。结论 :溶栓再通后 ,随着基础心功能的改善 ,心脏储备功能也逐渐得以恢复 ,心脏储备功能的恢复要晚于基础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对于符合ST段抬高的AMI溶栓标准的病例(63例)给予尿激酶1.5×106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治疗组(31例)于溶栓后即刻给予普通肝素1000U/h持续静脉输注48h。对照组(32例)于溶栓后12h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结果治疗组尿激酶溶栓2h再通率80.0%,对照组溶栓后2h再通率5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后即刻静脉输注肝素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改善病人预后,且未见严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等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内,早期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常规剂量治疗,促进梗塞相关血管(IRA)早期开通,改善左室功能的长期影响(2年)。方法:75例AMI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和肝素情况下接受rt-PA溶栓治疗。其方法:①所有病人都在发生症状6h内进行治疗,溶栓加PCI;②以快速"首次冲击量方案"给药,于最初5min内给予rt-PA20mg,其余80mg于30min内快速给予;③早期持续给予静脉肝素治疗;④无论血管有无再通,只要梗塞相关血管有≥50%狭窄,均行PCI;⑤在术后2周内和2年,以心脏超声心动图行左室功能检测,并和同期88例AMI直接进行PCI的AM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到达心导管室时,溶栓加PCI组(联合治疗组)在溶栓后血管开通率为88%(TIMIⅡ级占26%,TIMIⅢ级占62%)。而单纯PCI组为36%(未溶栓,自然开通,TIMIⅡ级占20%,TIMIⅢ级占16%),前者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两组总的PCI血管再通率相似,分别为96%,94%。两组TIMIⅢ级患者相同,分别为84%,82%。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周后:联合治疗组的优于单纯PCI组,分别为65.4%,54.6%(P<0.05);两年后:联合治疗组的(60.6%)亦显著优于单纯PCI组(48.23%),P<0.01。结论:联合治疗组(溶栓加PCI)和单纯PCI组相比,早期血管再通率较高,住院2周和远期(术后2年)左心功能恢复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 :动态观察 1 5例 AMI患者溶栓后 2 4h内的心电图、血清酶和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梗死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临床判断 1 5例总再通率为 86 .7%。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 75 % (3/ 4)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溶栓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及其他副作用。结论 :rt- PA用于临床疗效较确切。总量 1 0 0 mg的疗效显著高于 5 0 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