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风险分析,评估登革热传人防城港口岸的风险,为实施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口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周边疫情、交通运输状况、口岸蚊媒监测情况、口岸地区人群发病及输入性病例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防城港口岸地理条件适宜登革热病原及媒介的生存及繁衍传代;周边国家疫情严竣,给与之有着经常性贸易往来的防城港口岸构成严重威胁;存在通过交通工具携带而输入登革热病人、潜伏期带毒者或带毒蚊媒的可能;近3年来防城港口岸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和密度较低,伊蚊的传播引起登革热流行风险较低;防城港口岸所在地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也无输人性登革热病例。[结论]登革热传人防城港口岸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不容忽视,应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瑞丽口岸出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的流行情况。〔方法〕对出入境重点人群进行登革热监测。〔结果〕瑞丽口岸第1次检出登革热病人,检出的1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感染者以青壮年居多,职业分布以商人最多,发病地点以缅甸密支那最为集中〔。结论〕随着境外登革热疫情的日益严峻,应加强口岸登革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在做好出入境人员登革热监测及卫生检疫查验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出入境人员登革热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效防止登革热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田波  张松建  马铁铮  全菲  唐超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295-1297
目的对北京市机场口岸蚊媒本底情况以及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北京市是否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为机场口岸蚊媒传播疾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灯诱法,对捕获的白纹伊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对中华按蚊进行4种疟原虫核酸检测。结果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指数为44.54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87.95%;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10.64%;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11%、0.30%。成蚊密度高峰期为8、9月。蚊媒疟原虫、登革热病原携带状况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北京市机场口岸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北京市存在由输入性病例(境外感染病例及外省感染病例)引起登革热、疟疾本地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对机场口岸蚊媒密度监测以及蚊媒病原携带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4.
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防控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国境口岸防控输入性蚊类的措施,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我国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监测结果与携带病原体检测研究情况以及防控输入性蚊类的法律政策规定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结合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需要,提出了我国口岸今后有效防止输入性蚊类及蚊媒传染病自境外传入应采取的主要控制措施。〔结论〕为保障口岸卫生安全,今后应切实加强我国国境口岸输入性蚊类的防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内陆登革热流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疫情主要是从广东、海南、广西等南部沿海地区流行,后来并蔓延至,包括福建、浙江和云南等在内的相对北部和西部地区。自2013年开始,中国登革热的流行范围持续扩大,逐渐向内陆地区,如华北及西北部地区扩散。回顾过去20年,输入性登革热在中国境内的反复流行,其中原因之一是白纹伊蚊的媒介效能增强,此外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暖和出入境人员频繁增多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回顾全国登革热流行的监控现状,可以认为中国内陆登革热发生是以输入性病例点状散发流行为主,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格局。口岸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精准防控策略在于建立登革热病理溯源预警体系、加强内陆口岸蚊媒监测、开展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莆田市2012年9月发现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对该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采集急性期血清送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登革热病毒抗体阳性,确定为在马来西亚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确诊病例.发现病例后,通过对病人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及防蚊灭蚊等综合防治措施,10天内未发生二代病例.作者认为:莆田市因登革热病例输入引起流行的可能性大,登革热应成为当地传染病的重点,检验检疫部门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  相似文献   

7.
<正>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白纹伊蚊是其重要传播媒介之一。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1]、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均发生了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不仅危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止登革热疫情再次发生,我们对市内白纹伊蚊蚊种密度开展系统的监测,掌握奉化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蚊种密度及  相似文献   

8.
对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及处置,提示口岸检验检疫人员过硬的专业本领、快速的联防联控、旅行者受教育和配合程度以及对传染病的风险意识、口岸有效控制蚊媒密度,是成功阻断输入性登革热境内疫情扩散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一例确诊的输入性登革热合并疟疾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登革热疫情传入我省、我市的风险。应加强口岸检验检疫机关与地方相关部门有效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密切配合,防止登革热疫情的传播,确保口岸的公共卫生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庆口岸2013年输入性虫媒病病例的检测、处置过程,为制定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国疟疾、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对媒介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3年重庆口岸共检出3例输入性虫媒病病例,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及登革热,其中登革热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结论 虫媒传染病检出数量为近年来最多,输入性虫媒病的风险加大。应加强对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评估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明确登革热流行的风险点和防控的关键环节,指导一线防控工作,确保口岸卫生安全。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伊蚊成蚊密度,入户调查积水容器,统计阳性容器进行幼蚊密度指数监测;抽取易感人群血样检测登革热抗体水平,调查收集当地出入境人员往来及周边国家疫情动态、现场考察监测点周边生活卫生及自然地理状况等,依据《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风险评估技术方案》对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莆田口岸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秋雨水多,气候适宜伊蚊的生长繁殖;环境卫生较差,居民喜种花养花也有利于蚊虫孳生。2012年、2013年莆田市涵江区布雷图指数分别为29.48、36.00均超过安全系数,是登革热不安全地区。2013年莆田口岸秀屿港区伊蚊成蚊密度2.21只/人工小时超过口岸医学媒介控制标准。2012—2013年共检出405份易感人群血清,仅1例登革热抗体阳性。结论莆田口岸登革热发生的可能性为C级,即可能发生;危害性为2级,即危害较小;登革热流行风险等级结果为中等危险度风险,应强化口岸登革热防控工作,严防登革热疫情输入造成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漳州招银港区蚊虫媒介指数、伊蚊密度及布雷图指数趋势,为漳州口岸开展预防登革热疫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8年5~10月,选择码头内外范围实施成蚊及蚊幼虫监测。结果容器指数(CI)、布雷图指数(BI)和千人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6、1.68和5.13,诱器指数为0.03,幼虫密度为1.81条/100ml。共捕获成蚊125只,其中白纹伊蚊占63.2%,致倦库蚊占32%,白纹伊蚊为优势种群,平均密度为8.33只·人工小时。幼虫布雷图指数5月份开始上升,高峰值出现在6月份。结论漳州港招银港区伊蚊密度仍较高,港区存在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潜在危险,必须加强口岸区域的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整治周围环境,消除伊蚊孳生地,才能有效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_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25~50岁有8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深圳市宝安区疑似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以对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风险评估。方法建立病例定义,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联系进行分析,并对疫情的扩散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该起登革热疫情共有2名病例,发病原因均为参加同次旅行团在印尼旅游期间感染后回国的输入性病例。对其中1名患者家庭周围的91户居民调查后发现,存在播散登革热疫情的可能(灭蚊前后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8.68和6.98)。结论该疫情为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两种伊蚊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异同点,为预防控制这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患者就诊资料的方法,搜集东莞市2010年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和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起疫情共同点为:输入性疫情;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发生疫情的社区蚊媒密度高;采取以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类似,以发热、疼痛为主.两起疫情的不同点:与登革热暴发疫情相比,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强度更大、扩散范围更广、家庭聚集性更强,但疫情持续时间短;在临床表现方面,基孔肯雅热患者关节痛、皮疹、肌肉痛的发生率高于登革热患者,而登革热患者头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基孔肯雅热患者.结论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类似.但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传播能力更强;病人更常见关节痛、皮疹,而白细胞、血小板则多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重庆口岸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分析和总结,为口岸防治输入性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检测、处置以及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等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事件进行口岸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检测采集的21份样本,其中8份登革热核酸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确诊8例为登革热感染者,发病率为38.10%。结论此起疫情为重庆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口岸应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对阳春市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数据、蚊媒调查资料以及可能传播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9月5日- 10月3日,阳春市春城街道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6例,输入性病例3例,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死亡病例。疫情主要集中在春城街道东门居委会,共报告7例,占36.84%;男女性别比0.73∶1;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岁,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占47.37%。疫情发生时反映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56.41,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极高,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快速下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症状不典型的输入性病例容易引起本地登革热疫情,人员的流动性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快速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并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9.
数学模型在输入型登革热暴发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参考Newton登革热传播模型及SIR仓室模型,建立登革热数学模型,以深入研究输入型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建立当时实际相吻合的登革热传播模型,模拟描述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登革热暴发流行,同时结合当时实际研究登革热流行情况。结果根据模型可得出总的人均蚊媒密度阈值为2.4只,登革热人群免疫抗体水平〉67.8%时,才有可能在登革热病原体输入后不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暴发。结论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比较接近,特别是暴发的中后期相对较为吻合,在实际的现场流行病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将为疫情的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