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支气管动脉的CT血管成像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洁  韩铭钧   《放射学实践》2010,25(4):461-463
肺部疾病与肺血管关系密切。近年来,有关支气管动脉在各种肺疾病中的变化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支气管动脉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是肺部疾病病理改变的重要部分,与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的支气管动脉(BA)改变及其 CTA 表现特征。方法将43例 COPD 病例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为4组(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并随机选取同期来本科就诊的查体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将所有病例的胸部 CT 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0.625 mm 薄层重建后,对 BA 三维重建。统计各组 BA 的主干及分支计数,评价其形态变化情况,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OLD 2~4级的 BA 主干计数增高(P ≤0.05),GOLD 3~4级 BA 分支计数增高(P ≤0.05);与 GOLD 1级组相比,GOLD 4级 BA 主干计数增高(P ≤0.05), GOLD 3~4级 BA 分支计数增高(P ≤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GOLD 1级组相比,GOLD 3~4级的 BA 形态迂曲,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OPD 患者 BA 形态迂曲,CTA 检查显示率高,这种变化在中度或极重度COPD 患者(GOLD 3~4级)中显著。与其他肺部疾病相比,COPD 产生的 BA 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支气管动脉起始、分布、走行等解剖变异较大,正常支气管动脉管径细小,疾病状态下支气管动脉发生解剖学重塑,并可与肺循环、肺外体循环等发生交通吻合.16层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形态学特征,解释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道受阻及肺实质破坏导致的气流不可逆性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掌握COPD 病人局部肺组织的通气和灌注异常及其与肺结构的关系,是理解其病理生理改变的关键.目前,CT 薄层容积扫描是首选的无创性评估方法,但其仅能反映形态学的变化.随着MR 功能成像的发展,其在肺实质成像中应用已取得重要进展.就MRI 肺灌注及通气成像在COPD 病人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道受阻及肺实质破坏导致的气流不可逆性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掌握COPD病人局部肺组织的通气和灌注异常及其与肺结构的关系,是理解其病理生理改变的关键。目前,CT薄层容积扫描是首选的无创性评估方法,但其仅能反映形态学的变化。随着MR功能成像的发展,其在肺实质成像中应用已取得重要进展。就MRI肺灌注及通气成像在COPD病人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 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 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 结论 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443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胸部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特征。结果有359例在VR中至少1支BA肺外段能清晰显示。右侧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213/436支,48.85%)及降主动脉(207/436支,47.4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363/371支,97.8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最多(95/207支,45.89%),其次是前壁(88/207支,42.51%),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最多(272/363支,74.93%)。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共干动脉以前壁最多(57/77支,74.03%)。60.11%(223/371支)的左BA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少数在下缘(95/371支,25.61%)和后缘(53/371支,14.28%)。49.31%(215/436支)的右BA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35.55%(155/436支)走行于下缘。BA分布类型共11种,左右各1支(R1L1)者最多见(192/359例,53.48%),右2支左1支(R2L1)其次(63/359例,17.55%)。结论BA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CT血管成像分析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患者的主动脉弓分支的CT血管成像资料,观察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并进行分型.部分患者行食管钡餐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结果: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的发生率为1.05% (21/2000),包括迷走锁骨下动脉16例(其中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5例,迷走左锁骨下动脉l例)和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变异5例,女性占81% (17/21),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结论:CT血管成像可用于观察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锁骨下动脉解剖变异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血管改变、肺气肿、气道受限三者相关性,在体内证实COPD患者肺血管与肺气肿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数字肺”平台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共计113例。计算吸气相CT图像上肺低衰减区百分比(LAA%),全肺以及各个肺叶肺血管体积百分比(IPV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肺气肿的肺血管参数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IPVV%与LAA%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的相关性。结果 全肺以及各个肺叶IPVV%与LAA%呈显著强负相关(P值均<0.001),最强相关系数r=-0.735,在右肺上叶和左肺上叶相关性最强。全肺以及各个肺叶IPVV%与FEV1%和FEV1/FVC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r=0.441和r=0.498。IPVV%与LAA%的相关性显著强于IPVV%与FEV1%和FEV1/FVC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16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6层CT血管成像了解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以期为经BA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66例BA显示良好的CTA原始图像进行MPR、MIP及VR三维后处理,观察BA的走行情况、分支数目、开口位置,并测量BA开口处的管径。66例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分成3组:肺癌组(n=36)、肺转移组(n=15)和非肿瘤组(n=15),并将肺癌组按中央型及周围型分为2组,分别对不同组别的BA管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例共显示BA 83支,其中右侧74支、左侧9支。BA的类型以右一型为多见(49/66),且常与右侧肋间动脉共干(28/74)。BA开口多位于Th_5~Th_6椎体水平(63/83),以气管隆突区域定位则以0区为多见(66/83);右侧BA或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2/74),左侧BA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5/9)。肺癌组右侧BA内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比较,BA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BA的解剖特点,并能立体、直观地发现异位起源的BA,可为经BA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进一步证明BA参与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方法.资料与方法 将9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5组,第1组(18例),第2组(18例),第3组(19例),第4组(20例)及第5组(21例),每组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组.支气管动脉三维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肺癌1、2、3、4、5组主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83.43±19.65)HU、(218.64±18.20)HU、(269.69±42.21)HU、(326.11±77.19)HU、(328.61±62.38)HU;支气管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16.24±38.68)HU、(156.41±42.71)HU、(157.75±57.17)HU、(181.45±56.25)HU、(195.54±53.94)HU;肺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46.63±46.79)HU、(176.48±64.44)HU、(179.62±69.84)HU、(240.44±81.18)Hu、(115.10±36.13)HU;上腔静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291.39±159.71)HU、(385.90±240.73)HU、(414.47±275.78)HU、(435.19±311.09)HU、(166.24±67.66)HU;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1.11%、72.22%、78.95%、80%及90.48%.结论 第5组采用较小剂量(60 ml)和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370 mg I/ml),适中注射流率(4 ml/s),自动跟踪(Bolus tracking)扫描技术,是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较理想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支气管动脉(BA)解剖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36例患者的动脉期CT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获得BA三维重组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结果 BA共计显示358支,其中右BA 188支,左BA 170支.R1L1型者占50.0% (68/136),R2L1型者占24.3% (33/136).在BA的解剖分型中,右BA常见于Ⅰ型(77/188,41.0%);左BA多见于Ⅳ型(110/170,64.7%).100% (77/77)Ⅰ型,59.3%(32/54)Ⅱ型和100% (9/9)Ⅴ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83.3% (40/48)Ⅲ型和56.4% (62/110)Ⅳ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BA胸主动脉起始端位于气管隆突上下2 cm范围内者占85.6% (255/298).结论 BA的CT解剖分型结合其胸主动脉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地实施BA介入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 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5.
DSA上支气管动脉间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上支气管动脉间的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90例肺癌或咯血病例中的48例的支气管动脉DSA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有无通过侧支吻合显示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和走行;对另外42例的造影片在介入操作中进行DSA动态回放,观察到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后,即时根据开口部位行插管造影证实. 结果共行123支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15例中支气管动脉有吻合(15/90,16.7%),其中14例表现为插管的支气管动脉附近或远处另一支支气管动脉间断显影和主动脉壁上类圆形染色(支气管动脉开口);另1例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畸形支气管动脉.DSA动态回放发现吻合的8例中,根据显示的支气管动脉开口均插管造影证实. 结论支气管动脉间存在一定机率的吻合,重视这种吻合,有助于支气管动脉的寻找、多支血供的发现、介入治疗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支气管动脉造影食管支显示情况进行研究,了解与食管气管瘘的关系,以避免或减少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材料和方法:对152例因肺癌及各种原因所致咯血患行双侧支气管动脉造影,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4.2%病例食管支明显显影。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后,有2例发生食管气管瘘,采用带膜食管支架治疗。结论:食管静脉显影病例似易于发生食管气管瘘,使用带膜食管支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Pulmonary parenchymal endometriosis is extremely rare and usually manifests itself with a recurrent hemoptysis associated with the menstrual cycle. The therapies proposed for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consist of medical treatments and surgery.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has become a well-established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modality for hemoptysis, an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it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pulmonary endometriosis. We report a case of pulmonary parenchymal endometriosis treated with embolotheraphy for hemoptysis.  相似文献   

18.
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大咯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咯血患者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介入栓塞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66例大咯血患者经DSA检查显示20例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采用长效栓塞剂PVA和丝线对靶血管进行栓塞治疗,部分辅以明胶海绵颗粒(条). 结果 16例1周内咯血消失,4例首次治疗无效者均为病变广泛分流量大或主干血管细小扭曲,1例病变血管栓塞不全,3例1~3天复发再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或部分再通,栓塞后2例仍咯血改行手术治疗.术后5个月及11个月复发各1例,首次治疗有效率80%,1年内复发率26.3%. 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的大咯血安全、有效,但主干血管细小扭曲及病变广泛分流量大者瘘口易早期再通复发咯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