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时运用三维适形与调强的混合调强放疗(Hybrid-IMRT)与调强放疗(IMRT)用于脑转移瘤同期加量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例进行头颅放疗的患者,分别设计Hybrid-IMRT计划和IMRT计划。Hybrid-IMRT计划包括全脑行三维适形(两野对穿)3 600 cGy/20 F、脑转移灶行IMRT同期加量至5 000 cGy/20 F;IMRT计划全程运用IMRT给予全脑照射3 600 cGy/20 F、脑转移灶5 000 cGy/20 F。在满足临床要求的前提下,比较两组计划靶区的均匀性指数、适形度指数、平均剂量和机器跳数,危及器官脑干、视神经、晶体、视交叉、眼球的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Hybrid-IMRT计划的PGTV均匀性优于IMRT计划(P<0.001);Hybrid-IMRT计划的脑干、视交叉、左右晶体的最大剂量与平均剂量,左右眼球的平均剂量以及左右视神经的最大剂量均低于IMRT计划(P<0.05);Hybrid-IMRT计划的机器跳数比IMRT计划减少了约70%(P<0.001)。结论: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Hybrid-IMRT计划相较IMRT计划靶区剂量更加均匀,治疗时间缩短,也能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MRT)、简化调强放疗(s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回顾性选取胸中段食管癌患者105例,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放疗方式分为IMRT组(n=33)、sIMRT组(n=40)及3DCRT组(n=32),比较各组靶区2%体积的器官所受照射剂量(D2)、D50、D98、均匀性指数(HI)和适形度指数(CI)差异,双肺接受5 Gy剂量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V5)、V10、V20、脊髓最大剂量(Dmax)和心脏平均剂量(Dmean)等。结果:IMRT组和sIMRT组D2、D50、D98和HI分别为(6 659.43±161.15) cGy和(6 603.55±145.54) cGy、(6 312.26±132.20) cGy和(6 289.94±121.17) cGy、(5 815.43±114.41) cGy和(5 801.16±120.03) cGy、(1.09±0.04)和(1.08±0.03),显著高于3DCRT组(P<0.05),CI分别为(0.71±0.02)和(0.72±0.03),显著低于3DCRT组(P<0.05);IMRT组、sIMRT组和3DCRT组双肺V5、V10、V20和脊髓D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和sIMRT组心脏Dmean分别为(784.69±101.16) cGy和(796.79±112.28) cGy,显著低于3DCRT组(P<0.05);sIMRT组机器跳数和子野数目分别为(432.24±71.19) MU和(18.03±5.56),显著低于IMRT组和3DCRT组(P<0.05);IMRT组机器跳数和子野数目分别为(501.16±78.98) MU和26.65±7.140,显著低于3DCRT组(P<0.05);IMRT组、sIMRT组和3DCRT组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纤维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sIMRT组和3DCRT组放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RT、IMRT和sIMRT靶区剂量参数均可满足临床要求,其中sIMRT心脏受照剂量、机器跳数低,临床上可优先选择sIMRT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剂量学上比较三维适形(3DCRT)、适形调强(IMRT)和容积弧形动态调强(VMAT)3种放疗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优劣。方法:对10个病例统一标准勾画临床肿瘤靶区(CTV)、危及器官(OAR)、计划靶区(PTV)并做计划,比较3种技术间参数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RT和VMAT计划的PTV剂量覆盖均较3DCRT改善(p〈0.05),而前两者间的PTV剂量覆盖、热点区域和不均匀指数(HI)均无显著差异(p〉0.05)。IMRT和3DCRT的心、左肺平均剂量无显著差异(p〉0.05)。VMAT的心脏和左肺放射暴露明显高于其它2种技术(P〈O.05)。结论: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IMRT较3DCRT和VMAT有明显剂量学优势。CTV位移界定对胸部靶区和危及器官放射暴露影响显著,需对其进行个体化定量与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放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剂量分布,探讨IMRT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的价值。方法:对10例胸中段食管癌病例分别行3D-CRT和IMRT计划设计,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种计划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不均匀度指数(HI)及正常器官受量。结果:在食管癌根治放疗中,IMRT在靶区剂量分布上与3D-CRT各有优劣;IMRT在正常器官的保护上优势明显;肺V5、V10、V20以及全肺平均剂量IMRT均明显优于3D-CRT;心脏V30IMRT低于3D-CRT;脊髓剂量没差别。结论:食管癌根治放疗中IMRT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上没有明显优势。但可更好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化调强放疗技术(sIMRT)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的技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5例接受腹前切除术(Dixon手术1后同步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分别设计3野3DCRT计划、5野IMRT计划、5野slMRT计划。处方剂量为50Gy,2Gy/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三种计划的靶区平均剂量、适形度指数和危及器官:膀胱、小肠、股骨头的最大剂量,V40,V50。通过测量治疗实施时间比较不同照射技术的治疗时间。结果:三种计划的靶区平均剂量相差不大。靶区的适形程度IMRT〉sIMRT〉3DCRT;危及器官:对于膀胱,最大剂量差异不大。V40:IMRT〈slMRT〈3DCRT。V50:sIMRT计划明显优于3DCRT计划,且与IMRT计划相似;对于小肠,最大剂量无明显差异。V40:三者相差不大。V50:sIMRT与IMRT计划均优于3DCRT计划;对于左、右股骨头,最大剂量的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V40:sIMRT计划优于3DCRT计划,稍逊于IMRT计划。V50三个计划无差异。机器跳数:sIMRT〈3DCRT〈IMRT;子野个数:slMRT计划小于IMRT计划.约只为IMRT计划的三分之一:治疗时间:sIMRT计划大约只有IMRT计划的二分之一,与3DCRT计划相差很小。结论:sIMRT技术为直肠癌术后放疗提供了一个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固定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两种方案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剂量学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 方法:采用IMRT与TOMO两种技术,处方剂量计划靶区(PTV):DT 54 Gy/30 F,肿瘤靶区(PGTV):DT 66 Gy/30 F,主要比较两种方案的靶区剂量学差异。 结果:TOMO组的PTV最大剂量(D2)、中位剂量(D50)以及均匀性指数均低于IMRT组,最小剂量(D98)、适形度指数明显高于IMRT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PGTV除D98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指标均与PTV保持一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射治疗TOMO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适形度明显优于IMRT计划,危及器官各评级指标显示前者亦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别比较鼻咽癌(NPC)恒定剂量率容积调强(CDR-VMAT)方式和7野、9野静态调强(ss-IMRT)方式的计划质量及治疗效率,提供临床参考意义。方法:对10例NPC患者以相同的处方剂量,但分别采用CDR—VMAT、7野SS—IMRT和9野ss-IMRT方式设计计划。比较三组计划在剂量分布、靶区适形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不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以及治疗计划的执行时间的差异。结果:三种执行方法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与7野调强相比(7F-IMRT),恒定剂量率方式(CDR-VMAT)靶区PTV7n4最小剂量D98%略优,适形指数CI较好(p=0.006);靶区PTV66、PTV60、PTV54的均匀性指数HI较好(p=0.010,0.003,0.032);且靶区PTv。的最小D98%最大剂量D98%较优(P=0.022,0.036)。与9野调强(9F—IMRT)J(R比,除靶区PTV。和PTV。中位剂量D50%略低及PTV60最小剂量D98%略差外(P=0.001~0.021),其它比较参数无显著差异。危及器官方面(OrganatRiskOAR),9野调强计划中,脊髓、腮腺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p=0.032,0.047)。CDR-VMAT和7野、9野调强计划组总机器跳数(Mu)分别为552(+48)MU、748(+87)和730(+76)MU,使用CDR-VMAT方式跳数分别减少36%和32%。结论:与7野调强比较,在危及器官剂量相似的情况下,CDR-VMAT容积调强和9野调强方式均提高靶区内的剂量分布,且CDR-VMAT方式可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评价简化调强技术在胃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与应用特点。方法:采用10例胃癌术后辅助放疗的病人,分别设计7野IMRT计划和5野sIMRT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这两种计划的适形度指数(CI)、不均匀度指数(SI)、总跳数以及相关的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结果:7野调强计划的适形度指数和不均匀度指数都好于简化调强计划,但是简化调强计划在肝脏的受照剂量上均好于7野调强计划,总跳数也少于前者。结论简化调强技术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与总机器跳数明显少于7野调强计划,虽然在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上不如前者,但也能满足靶区剂量条件,所以简化调强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更便捷且能降低放疗毒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逆向静态调强和容积弧形调强两种不同技术用于全脑放疗(Whole Body Radiotherapy,WBRT)及单个到多个脑转移瘤同期加量(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治疗的可行性,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探讨物理剂量对肿瘤局部控制及器官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例在本院确诊的脑转移瘤患者,采用瑞典Ray Station v4.5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病人设计两种同期加量计划:五野静态调强(SIB-IMRT)和双弧容积弧形调强(SIB-VMAT)。全脑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脑转移瘤计划靶区(Planning Gross Target Volume,PGTV)处方剂量分别为40 Gy,46 Gy,均为20次。在靶区达到处方剂量要求下,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比较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及适形性,晶体、眼球、视神经、视交叉、外耳道等器官的最大或平均剂量。且比较两种治疗技术的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差异。结果:两种计划在满足靶区剂量的同时都可以较好地保护危及器官。但VMA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指数都明显优于IMRT计划(P0.05),且在转移瘤个数越多时,优势越加明显。对于脑干、晶体、视神经、中内耳的最大剂量,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相比于IMRT,VMAT能够显著降低眼球的最大及平均剂量,外耳道的最大剂量及V_(25)、V_(30)。同时平均MU降低了35.9%(P=0.023),减少了治疗所需时间,结论:VMAT在应用于全脑放疗及脑转移瘤同期加量时,相比于IMRT技术能够给予肿瘤靶区更加均匀适形的物理剂量,同时也能降低重要正常器官的受量,在转移瘤数目愈多、分布较散的情况下更应优先考虑VMAT计划。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多叶准直器角度对两个脑转移瘤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剂量学参数和机器跳数的影响。 方法:选择10例已放疗的颅内两个脑转移瘤患者CT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在准直器角度为0°,调整每条弧的准直器至合适角度,尽量使叶片能够最大遮挡病灶之间的正常脑组织,以VMAT方式分别设计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剂量梯度跌落指数(GI)、剂量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剂量分布、靶区周边正常组织受量体积以及机器跳数。 结果:与准直器角度为0°的计划比较,调整每条弧的准直器至合适角度,靶区适形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4, P=0.32),GI和H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I:t=3.415, P=0.014;HI:t=3.455, P=0.014);周边正常组织2和4 Gy剂量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P=0.045),6、12和16 Gy剂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最大受照剂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跳数平均减少282 MU。 结论:在两个多发脑转移瘤VMAT计划优化选择准直器运行方向,剂量梯度跌落更陡,剂量分布更均匀,且可降低正常组织低剂量区受量,以及明显减少机器跳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受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采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所有患者分别制作五野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及三野3D-C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PTV:60 Gy/30 f。比较五野IMRT和三野3D-CRT计划的DVH、靶区适形度(CI)、心脏,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的受量。结果: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3D-CRT计划相比,明显降低了心脏平均剂量(23.01 Gy与28.3 Gy)和V30(24.4%与61.0%),右冠状动脉平均剂量也有显著的降低(平均剂量23.8Gy与35.5 Gy),而左冠状动脉平均剂量没有表现出显着改善(平均剂量11.2Gy与9.2Gy)(p〉0.05)。调强放疗显著改善了适形指数。结论:IMRT治疗与3D-CRT相比明显改善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及V30。调强放疗计划与3D-CRT治疗计划相比使心脏V30减少了约40%,同时降低了右冠状动脉受量,这表明调强放射治疗可显着改善放疗诱发的心脏及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调强放疗具有更好的适形度。这将是长期的研究以确定放疗将如何影响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展和其他心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射野数目的多少在调强放射计划中直接影响着靶区的适形性(conformity),均匀度(uniformity)以及对周围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的保护。本文就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对不同射野数目进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比较。方法:回顾继往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病例,从中挑选5位患者,运用5,7,9个射野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同时对IMRT的靶区运用200 cGy/fx,30fx总共60 Gy剂量,比较在这个给定相同的剂量的条件下,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histograms,DVH),等剂量曲线分布(iso-dose distributions)以及靶区的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等来比较各个计划中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以及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随着射野数目的增加靶区适形度以及等剂量线分布越来越好。7、9个射野对肺的损伤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大。甚至7、9野的IMRT在肺的V20更低。结论:相比5个射野的IMRT计划,7个射野能提供更好的适形度和均匀性,以及对肺组织的保护;而相比9野计划,7个射野能运用更短的治疗时间和更少的加速器跳数(monitor unite,MU),减少器官运动对靶区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治疗计划(3DCRT)和调强治疗计划(IMRT),评价不同计划方案在剂量学上的差异性,确定患者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方式。方法:对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制定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对它们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的保护进行评估。结果:IMRT治疗计划的以下指标优于相应的3DCRT计划:(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V参数(Dmean、Dmin、Dnex)适形指数(CI);异质性指数(HI);平均肺剂量(MLD)、肺V10-V30及肺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率(NTCP);食管Dmean、V55及食管的早晚期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心脏V4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V5;食管V35;心脏的Dmean及NTCP;脊髓的Dmex及NTCP。结论:和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相比,调强计划能有效降低危及器官的高剂量区,尤其对靶区形状极不规则的肿瘤有了解决的方案,在保护正常组织器官方面显示出较明显的优势。为靶区剂量提升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4种调强放疗计划(IMRT)的剂量学差异,探讨不同布野方式和铅门跟随(JT)技术对胸中段食管癌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影响。方法:选取1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入组,并对每例患者设计4种放疗方案。3种铅门固定计划:IMRT1:0°、130°、160°、195°、220°,IMRT2:0°、130°、165°、200°、330°,IMRT3:0°、30°、130°、200°、330°;1种铅门跟随计划IMRT-JT:在IMRT2基础上使用铅门跟随技术对剂量重新计算评估。比较4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适形度指数(CI)、剂量均匀性指数(HI)及机器跳数(MU)。结果:4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均达到临床处方的剂量要求。IMRT1、IMRT2、IMRT3计划比较,IMRT1、IMRT3计划PTV的CI略优于IMRT2计划;在心脏(V20、V30、V40、Dmean)剂量方面,IMRT1<0.05);在脊髓(dmax、d1%)方面,imrt1><0.05);imrt2计划可显著降低肺(v5、v20、dmean)剂量,但mu相较于其它计划有增加(p><0.05)。imrt2与imrt-jt相比,ptv的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MRT-JT的CI优于IMRT2计划(P<0.05);IMRT-JT计划的肺(V5、V20、V30、Dmean)、心脏(V20、V30、V40、Dmean)、脊髓(Dmax、D1%、Dmean)均低于IMRT2计划的相应值(P<0.05);IMRT-JT的MU相较于IMRT2计划有增加(P<0.05)。结论:IMRT1、IMRT2可分别降低心脏、肺的受量;而JT技术则可进一步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皮肤通量外扩方法在乳腺癌调强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20例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分别采用瓦里安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11.0版)提供的Nearest cell(NC)和Erosion-dilation(ED)两种方法进行皮肤通量外扩,生成8FIMRT-NC和8FIMRT-ED计划。比较两组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计划验证通过率和单次总机器跳数。结果:两种计划的通量和剂量线均已向胸壁皮肤外扩,两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均达到临床处方剂量要求。PTV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大于110%处方剂量受照的体积、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梯度测量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危及器官肺、心脏和脊髓等的剂量基本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计划的验证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能应用于临床治疗。8FIMRT-ED计划比8FIMRT-NC计划的单次总机器跳数更少,分别为(1 282.35±184.84) MU和(1 302.05±195.37) MU,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0, P<0.05)。结论: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调强放疗临床计划中,采用NC和ED两种外扩方法均可以将皮肤通量有效外扩,且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两者剂量学无显著差异,但采用ED方法进行外扩,单次总机器跳数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瘤转移的3D—CRT和IMRT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设计常规四野(3D-CRT)和调强放疗(IMRT)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二者的放射物理参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IMRT计划中靶区最大剂量明显低于3D—CRT计划中的相应值,其靶区适形度也明显占优。同时。IMRT计划中的肾脏高剂量区明显低于3D—CRT计划中的高剂量区,并且其肠道剂量D5、D10、D20、D30和平均剂量均明显低于3D—CRT计划中的相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就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放射治疗。IMRT技术有效地将肿瘤靶区与周围正常危险器官分割开,从而在提高肿瘤放射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危险器官的照射剂量,应该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