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课程中发现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应明确症、证和病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内科教材中病证的概念,明确基本病机是病证之间相互区别的关键要素,重视病机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医内科学以病证为研究对象,但对于病证的概念长期缺乏清晰认识,厘清病证概念的内涵,明确其与病、证、症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是中医内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病、证、症的概念和病证的定义出发,对病证进行两大类的区分,同时解答常见的关于病证概念的疑惑,以证明病证概念的必要性。最后论述病证概念的具体要求,以探讨中医内科学的病证概念所体现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3.
情志因素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病因.情志因素既是郁证的主要病因,又是其主要症状.与此同时,情志因素作为伴随症状,又常常在多种中医内科病证中出现,尤其是以神志障碍为主的病证.梳理情志、神志等相关概念内涵,分析情志因素在病证中的几种常见形式,即作为病因、主症以及以神志异常、躯体症状为主症的病证中作为兼症出现.从多角度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与西医学心身疾病、心境障碍、妄想性障碍的概念相互参照,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情志致病以及以情志为表现病症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心悸课堂教学出发,探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包括:课堂教学从介绍心系病证的共同点开始,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同类病证;注意鉴别惊、悸、怔忡等字词涵义,借助训诂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病证的理解;通过着重阐释心悸定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统摄全篇知识;以病机及组方思路为主线讲授分证论治部分,突出重点,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5.
推衍教学法是任课教师以课程规律性为依据,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着手,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通过推衍最后得到新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医内科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内科疾病,教师可以从其病因病机、含义、辨证论治等方面入手,采用推衍教学法系统地对内科病证逐步推衍和讲解,这不仅符合中医融理、药、方、法合一的特点,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培养其分析病证与选择药物的能力,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整体思路优先于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设计。采用以知识点为导向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思路,能有效避免一些常见的教学误区。以知识点为导向的中内课堂教学大致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记忆性知识,以基本概念为主;需要掌握、理解的知识点,以病证的基本病机和证候特点为主;需要了解的知识点,以病证的具体中西医诊疗经验等为主。在明确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后,根据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将教学目标分解、渗透在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能让学生扎实掌握中医内科的专业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中医临床学习的良好方法,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病证辨证论治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该病证的概念、文献沿革、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辨证分型论治等内容[1]。传统理论教学安排基本比较固定,有些内容如病因病机和证候分型部分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内容重复,且不同病证之间也有重复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内科学病证复杂、内容广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普遍反应理解记忆比较困难,不能将前后知识点的相关性、联系性融会贯通,更不懂得如何在临床中学以致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各病症的关键知识点并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建立良好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是本项研究的重点。以此为出发点,笔者尝试将类证串讲法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通过1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教学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声生  朱培一 《北京中医》2007,26(7):459-461
中医内科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和学生临床适应能力较差。本文提出,应通过强化4个重要环节,即梳理病证历史沿革的主线,全面认识中医学理论发展;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联系,体现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辨证论治特点;重视内科疾病名家医案的灵活运用,尽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理清内科病证现代研究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关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学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和学生临床适应能力较差.本文提出,应通过强化4个重要环节,即梳理病证历史沿革的主线,全面认识中医学理论发展;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联系,体现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辨证论治特点;重视内科疾病名家医案的灵活运用,尽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理清内科病证现代研究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关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从而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内科已成为主干课程的今天,以论述内科病证治为主要内容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的教学应突出自身特色,注意讲解其与中医内科所论不同的独到之处,如对一些病证病机、范畴及治法的论述,类似病证的精确辨别,治疗用药特点等等.使学生通过<金匮>的学习,掌握仲景学术思想精华,拓宽中医论治思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新缓慢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实用性不强,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未能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本文建议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改革中医内科学教学,并总结了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教学实践的体会: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医思维,加深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突出中医学特色;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方药、外治、调护等多方面中医学相关内容,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圆周式的发散性思维,掌握对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宋建平 《中医药学刊》2004,22(7):1298-1299
在中医内科已成为主干课程的今天,以论述内科病证治为主要内容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的教学应突出自身特色,注意讲解其与中医内科所论不同的独到之处,如对一些病证病机、范畴及治法的论述,类似病证的精确辨别,治疗用药特点等等。使学生通过《金匮》的学习,掌握仲景学术思想精华,拓宽中医论治思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永炎  王飞  杨晗 《中医杂志》2011,52(7):541-544
应用诠释学作为一种对文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疾病、概念、术语及内科临床理论进行现代诠释,阐明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的本质内涵,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实现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病历书写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笔者在查房中发现实习生所写病历中存在四诊内容不完善、病例特点不突出、辨病辨证不规范、理法方药不统一、医患沟通不到位等问题,自编自演SSP应用于中医内科学见习中不仅提高学生收集四诊信息、提炼病例特点能力,同时可以使其加深对病证的理解,掌握辨证论治,加强临床应变、医患沟通能力,从而较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17.
我们注意到,多年来在<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教材编写顺序,采取"疾病概论→源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预防调护→小结(病案举例)→结束教学"的教学方法(以下简称现行教学法),讲授中医内科病证,学生在没有临床基础的情况下,系统地接受临床医疗知识,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逐渐下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1 熟记病证概念,注意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各论中,各病证首先介绍各病证的概念。如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从这个概念我们知道了瘿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临床特征是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通过熟记病证概念有助于对全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课程。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人的死亡疾病谱从常见病多发病逐渐转移到难治性老年性疾病,因此,中医内科学知识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将“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与既往7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举例式介绍了本版教材在疾病分类、病名取舍、病证定义、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编写特点;即脏腑分类,脑病独立章程;求本溯源,心病改为胸痹;以象识病,重订病证定义;病证结合,梳理辨证论证。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以胃痛为例系统梳理课堂教学内容,提出讲好中医内科学的4点体会:精准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进一步推演病因病机;灵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图表展示法、导航教学法、纵横比较法等,让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易于理解;紧密结合临床真实病例,教师教学与学生自测相结合,在基础与临床间搭起桥梁;博古通今拓展临床思维,引导学生建立现代全面医学观。希望能为进一步提升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