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ICU床旁纤支镜引导下经皮单步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并发症情况。方法 应用PercuTwist标准气管切开组套,连续观察60例气管切开患者PDT相关并发症。结果 操作时出现少量出血2例。术后出现皮下气肿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术后出现气孔黏膜肉芽增生2例,无气管瘘、创口感染等发生;44例拔管出院,平均气管切开时间为22天,拔管后3—9天气管造口自然闭合;16例气管切开后因疾病无法逆转而死亡。随访拔除套管患者仅2例因气管肉芽增生而出现咳嗽症状。结论 床旁纤支镜引导下PDT具有微创、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出血量少、扩张过程相对可控、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在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重症监护条件下,经气管导管插入纤支镜,穿刺套管针刺入气管内,纤支镜确认引导钢丝进入气管后,拔出套管针,用Ciaglia Blue Rhino(蓝犀牛)扩张器沿导丝充分扩开,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拔出导丝及气管套管内芯,手术成功。结果 28例均操作顺利,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无切口渗血、皮下血肿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结论 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具有出血少、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切口小、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ICU收治的并发呼吸衰竭的42例重症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其中,19例仅做单纯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单纯组),23例在B超引导联合纤支镜直视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联合组)。比较两种术式所用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缺氧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上述观察指标(除并发症外)均较单纯组少,有统计学差异。采用B超引导联合纤支镜直视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较单纯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有更好的临床经过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县人民医院4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开放气管造口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各项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高于观察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对治疗颅脑外伤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成功率高,并且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CU患者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的配合和护理。方法 对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患者采用生命体征监测、加强呼吸道护理及并发症处理等方法,动态观察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通过术中的配合与护理,91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结论 熟练的配合与护理使纤支镜下经皮气管切开术操作更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诊疗术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行纤支镜诊疗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1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中断操作,给予退镜和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均操作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纤支镜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CICU危重症患者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CICU中行PDT的危重症患者33例,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结果全组PDT一次成功率100%。手术时间9~21min,平均时间(12.1±6.3)min。全组发生并发症4例(12%),3例切口出血,1例皮下气肿,无手术相关死亡。27例好转出院,随访3月,未发生气管狭窄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PDT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微创的气管切开技术,完善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和有效的术后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surgical tracheotomy,ST)的手术一直是临床上危重病患者救治最常见的手术之一。1985年 Ciaglia等[1]首先报道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该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至少出现了6种 PDT 技术[2],由于其创伤小,床旁操作,操作相对简单,出血量少,因此经皮气管切开术是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的主要方式。PDT 的操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套管针穿刺进针过深可损伤气管后壁,甚至造成气管食管瘘[4],定位不准确,可能导致造口不能一次性完成,反复操作可能对气管损伤的概率增加[5],因此如何使得穿刺定位准确,损伤减少,这是在具体临床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研究通过纤支镜引导在直视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可使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而且操作快捷准确[6]。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超声引导经皮扩张气管切开[7-8]。本研究拟对比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与超声引导辅助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支镜经口引导气管插管在危重呼吸衰竭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6例危重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纤支镜经口引导气管插管组(纤支镜组)和喉镜经口引导气管插管组(喉镜组),每组233例,分别在纤支镜和喉镜引导下按常规进行气管插管术。结果纤支镜组和喉镜组一次获得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6.6%和83.7%(P<0.01),平均插管时间分别为6.74±4.52 min和10.56±5.16 min(P<0.01)。纤支镜组有4例患者出现咽喉部少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喉镜组共有19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5%(P<0.01),其中齿、舌、咽或喉部损伤8例,反射性呕吐3例,单侧肺通气3例,插入食管2例,心跳呼吸骤停3例,因并发症死亡2例,死亡率为0.86%。结论纤支镜经口引导气管插管是一种简便快速、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后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79例中插管不畅1例,皮下气肿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科学严密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如充分的术前准备,掌握患者的病情;术中密切的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术后妥善固定气管套管,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正确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对于手术成功,促进患者早日拔管,早日恢复健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2-01-2012-01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6例气管切开术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7.19%,其中包括切口内出血5例(1.63%),气管内出血1例(0.33%),堵管9例(2.94%),气胸1例(0.33%),纵隔气肿1例(0.33%),皮下气肿2例(0.65%),脱管3例(0.98%)。结论: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加强防范。扎实的外科基本功,熟悉的颈部解剖知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灌注液对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影响,以选择该手术较适宜的灌注液温度。方法:选择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灌注液加温至(35±1)℃为A组,(29±1)℃为B组,(23±1)℃为C组,观察三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心率、体温、失血量、寒战和躁动发生率、血小板计数等。结果:A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率、体温变化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C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血压、心率、体温、术中失血量等组间比较,除A组与B组术后体温、术中失血量、术中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余有差异(P〈0.05);三组术中寒战和躁动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灌注液加温至29~35℃,可以使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血压、心率平稳,失血量减少,体温下降幅度减少,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降低术中寒战和躁动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的多项诊疗技术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应用中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完善护理流程,倡导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选取848例患儿的1 088次诊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儿童的生理解剖和重症心、肺疾病特点,归纳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及流程.结果 本研究848例患儿未出现1例术中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其中有651例(77%)患儿术前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重症肺炎,通过镜下肺部灌洗及相关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为治愈,好转;有45例(5%)患儿成功取出异物;未出现1例患儿发生支架脱落或移位.有119例(14%)患儿在标准纤维支气管镜进入气道时,出现心率一过性下降、SpO2下降至80%以下,面色发绀,护士及时发现,提醒医生立即退出标准纤维支气管镜后患儿症状缓解,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 充分、合理、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缩短手术时间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剖宫产的300例产妇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析严格规范应用抗生素后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根据入院时间及抗生素用药剂量的不同,将300例产妇分为A、B、C 3组,A组(2008年1月—2010年5月):围手术期应用3 d头孢唑啉钠(2.0 g),每日2次;B组(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围手术期应用3 d头孢唑啉钠(1.5 g),每日2次;C组(2012年1月—2013年1月):术中单次应用头孢唑啉钠1.5 g;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切口感染率、产褥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超过7 d患者所占比例。结果:A、B、C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病率分别为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超过7 d的患者分别占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单次应用低剂量(1.5 g)头孢唑啉钠并不增加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在肺功能中重度损害患者开胸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10月,68例肺功能中重度损害开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给予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患者,B组为拔除气管插管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患者。观察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拔除气管插管后再插管率或气管切开率以及病死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56.25%;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分别为8.33%和43.75%;术后病死率分别为2.78%和1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胸手术后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少开胸手术后心肺并发症、再插管或气管切开及致死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杨静  杨静  王晓  夏氢  谢柯褀 《华西医学》2013,(12):1815-1818
目的 评价地佐辛配伍丙泊酚联合喉罩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效果。 方法 将2012年10月-12月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且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或Ⅱ级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F组)、地佐辛组(D组)、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20例。采用双盲法给药,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mL)或地佐辛(1 mg/mL)或生理盐水0.1 mL/kg,5 min后3组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诱导后置入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持续泵入丙泊酚4~6 mg/(kg·h)维持麻醉,观察3组患者诱导前(T0)、诱导后时(T1)、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T2)、术毕时(T3)及拔除喉罩时(T4)的生命体征,记录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时的呼吸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中及术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N组相比,D、F两组丙泊酚总用量减少、苏醒时间缩短,头昏及术中体动发生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呼吸暂停的发生率D组最低(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F组最高(P<0.05)。 结论 地佐辛配伍丙泊酚联合喉罩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经后腹腔镜治疗的25例肾上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或MRI及术后病理确诊。其中皮质腺瘤18例,无功能腺瘤4例,皮质醇增多症2例,嗜铬细胞瘤1例。肿瘤直径〈6 cm。结果:23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95.0±2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0.7±51.4)mL。术中3例出现腹膜损伤,2例出现皮下气肿,2例术中出血中转开放,1例术后出现肾上腺危象。患者术前症状于术后3个月内缓解。结论:完善的围术期处理及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后临床疗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差别较大。 目的:观察外侧与后外侧手术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评价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影响的差异。 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阳江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93例髋关节置换患者,依患者手术入路情况分为外侧手术入路组(45例,60髋)及后外侧手术入路组(48例,60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随访,平均随访2年,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置换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后外侧入路组在置换过程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置换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但置换后2年时,2组患者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后外侧入路组和外侧入路组患者置换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骨水泥反应、术中致股骨近端骨折、静脉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置换后早期恢复,但远期效果与外侧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中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0PD)患者行肺叶切除手术对其肺功能的影响及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23例肺癌合并中度COPD行肺叶切除的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机械辅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吸氧、平喘及呼吸物理学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个时期肺功能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最大通气量(MW),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动脉氧分压(Pa02)平均值分别为(40.76±4.87)L,(61.9±9.7)%和(76土8)mmHg,术后分别为(39.5±4.24)L,(59.8±8.9)%和(78±7)mmHg,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力肺活量(FVC%)略有下降,但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度COPD患者仍有一定的肺功能储备,能耐受肺叶切除手术;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特别是术后的密切监护以及各种严重心肺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