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定242例脑出血和208例脑梗死患者24 h ABPM变化,并与280例体检人员的ABPM做对比.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组的24 h平均PP(24h PP)、24 h平均PPI(24 h 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 PP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60~89 mmHg,分别占64.5%和64.4%;对照组24 h PP最大分布区域在40~69 mmHg,占80.4%;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PPI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0.40~0.49,而对照组24 h PPI在<0.40.而且,三组24 h PP、24 h PPI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结论脑卒中病人的PP与PPI较同年龄无脑卒中者明显增加,PP、PPI增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尿α1-微球蛋白(α1-MG)之间的关系.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尿MAU、尿β2-MG以及尿α1-MG,同时计算脉压(PP)与脉压指数(PPI),根据脉压、脉压指数比较肾损害指标.结果 PP>65 mmHg(1 mmHg=0.133 kPa)的高血压患者MAU、β2-MG及α1-MG水平高于PP≤65 mmHg的高血压患者(P<0.05);PPI>0.5的高血压患者尿MAU、尿β2-MG与尿α1-MG高于PPI≤0.5的高血压患者(P<0.05).出现肾损伤的患者PP及PPI均大于未出现肾损伤的患者(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大而出现肾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3.
王云  常志文 《临床荟萃》2005,20(21):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②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40mmHg≤24h脉压<60mmHg组犤(1.06±0.02、0.94±0.07)mm,(P<0.001)犦;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犤(0.97±0.08),(0.86±0.05)mm,(P=0.000)犦。③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24h脉压<40mmHg组犤(138.54±29.46、109.75±15.8)g/m2,(P<0.001)犦。④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犤(3.42%,11.44%),P=0.002犦。⑤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24 h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 Hg(A组,52例),PP≥60 mm Hg(B组,54例)分为2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脉压增加主要因收缩压增加所致;随脉压增加,收缩压负荷增加,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脉压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脉压,并将脉压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从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APPI)与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4hPPI将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分为年龄、性别匹配的两组,低PPI组(APPI24h≤0.335)和高PPI组(APPI24h>0.335)。应用24h动态血压(ABPM)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并比较69例从未治疗的EH患者的APPI与BP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高PPI组24h、白昼及夜间的血压、脉压、收缩压变异水平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各时段早搏的每小时发生次数(bph)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PPI组(P﹤0.05)。简单相关关系分析24hAPPI,24h、白昼收缩压水平,24h、白昼及夜间脉压均与收缩压变异性(SBPV)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3,0.252、0.276,0.393、0.346、0.333,P﹤0.05),24hAPPI、SBP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偏相关关系分析仅24hPPI与SBPV、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1、0.457,P﹤0.05)。结论:从未治疗的EH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及BPV与APPI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 2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股动脉PWV测定,依据MBPS值分为MBPS组和NMBPS组,分析比较2组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及不同PWV值患者动态血压指标以及PWV异常发生率。结果 MBPS组平均收缩压、平均脉压差、平均动脉压、MBPS值较NMBPS组增高(P<0.05);PWV快速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平均脉压差、平均动脉压、MBPS值高于PWV正常组;MBPS组PWV发生率(66.7%)高于NMBPS组(41.1%)(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值与PW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发生情况,以及脉压差与小动脉硬化型 脑 小 血 管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7 月医院收治的 1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接受头部磁共振( MRI )检查,观察患者脑白质高信号( WMH )发生状况,并采用 Fazekas 视觉评分法对 WMH 进行评分。 完善 24%h 动态血压检查,记录患者脉压差,按照血压日夜变异情况,将其分为日间脉压升高( PP 日)和夜间脉压 升 高 ( PP 夜 ); 按 照 脉 压 差 大 小 分 为 ≤40%mm%Hg ( PP1 组 )、 41~60%mm%Hg ( PP2 组 )、 61~80%mm%Hg ( PP3 组 )、 >80%mm%Hg ( PP4 组)等 4 个亚组,对比各组 WMH 发生率、 Fazekas 视觉评分、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脑血流( CBF ),并分析脉压差与 WMH 出现率、 Fazekas 视觉评分及 CBF 的相关性。 结果:经 24%h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 1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为 ( 52.64±15.28 ) mm%Hg ; 经头部 MRI 检查结果显示, 100 例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中 发 生 WMH%46例,占 46.00% ; 46 例发生 WMH 的患者 Fazekas 视觉评分为( 1.72±0.54 )分;经 24%h 动 态 血 压 监 测 ,结 果 显 示 , PP 日89 例, PP 夜 11 例;两组 WMH 发生率、 Fazekas 视觉评分、 CBF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0.05 ); PP4 组 与 PP3 组WMH 发生率高于 PP2 组与 PP1 组, Fazekas 视觉评分高于 PP2 组与 PP1 组, CBF 低于 PP2 组与 PP1 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 义 ( P <0.05 );经 Pearson 相 关 性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Fazekas 视 觉 评 分 、脉 压 差 与 CBF 呈 负 相 关 ( r=-0.451 、 -0.624 ,P<0.05 ); Fazekas 视觉评分与脉压差呈正相关( r=0.402 , P<0.05 )。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缩小脉压差、强化降压等手段预防小动脉硬化型脑小血管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黄鸿 《临床医学》2010,30(1):49-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评价PP和PPI反应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测量150例高血压患者的PP和PPI,同时测量其血尿酸(SUA)、血肌酐(Cr)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MAU/UCr)。结果随着PP和PPI的增加,MAU/UCr比值明显增高(P0.01)。结论PP和PPI与MAU水平密切相关,在评定EH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方面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中老年居民脉压(pulse pressure,PP)及脉压指数(pulse presure index,PPI)与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关系.方法 利用2007年5月代谢综合征研究调查资料(共1 061人),依据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1.
高建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46-14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CHD)的164例高血压病患者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合并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组(未合并冠心病)。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其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PP(PP—SBP—DBP)与PPI(PPI—PP/SBP)。【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的CAS积分、PP及PPI均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高(66.5±28.8 vs 8.6±6.7;51.8±12.7 vs 38.7±14.2;0.47±0.12 vs 0.33±0.08,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CAS与PP及PPI显著相关。【结论】PP及PPI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4 h平均脉压(PP)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36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平均脉压水平各分为3组进行比较。结果:24 h平均脉压与年龄、左心室重量指数、动脉僵硬度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脉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的血压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对402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压及PWV的测定,并根据PWV结果将受检者分为3组,PWV≤20%预测值组(n=301),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组(n=67),以及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组(n=34),检测中未见PWV〉50%预测值。结果:3组人群的收缩压(SBP)、舒张压(BBP)彼此之间有明显不同(P〈0.05),PWV随血压的升高而加快。结论:血压的增高与PWV密切相关,控制血压对减轻动脉硬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探讨管径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ewv[3)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90例,均分为三组:A组肱动脉脉压差〈60mmHg,B组脉压差为60~80mmHg,C组脉压差≥80mmHg。测量患者颈动脉ET参数:硬化指数(B)、压力一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AI、PWV[3及肱动脉脉压差,比较不同脉压差组问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A、B、C三组间收缩压依次增高,B、C组收缩期颈动脉内径(Ds)、舒张期颈动脉内径(Dd)较A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β、Ep、AC、AI较A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与年龄、IMT、脉压差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PwVB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Dd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结论AI、PWVβ随脉压差增大而增大,参数异常早于脉压差增大,二者结合能较敏感地早期反应动脉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脉压 (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 (CHD)、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增加关系密切 ,对老年患者 ,PP较收缩压更能有效地预测发生CHD和脑卒中的危险。近来研究显示脉压指数 (PPI)综合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 ,在评价血管硬化方面较PP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李红建  韩素霞 《华西医学》2014,(9):1635-163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一12月住院的11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动态血压检测,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24h动态血压结果计算动态脉压,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LVMI,按照脉压〈60mmHg(1mmHg=0.133kPa)以及≥60mmHg将患者分为A组(n=70)和B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等指标,并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动态脉压较A组明显增高(P〈0.001);B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LVMI均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r=0.33,P〈0.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动态脉压是LVMI增加的危险因素(β=0.90,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动态脉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素艳  王静  苑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553-6555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唐山市3 850名老年人集中体检,PP水平分为四个层次,≤60 mm Hg,60~80 mm Hg,80~100 mm Hg和〉100 mm Hg。PPI水平分为四组,≤0.400,0.401~0.500,0.501~0.600和〉0.600,分析各组血压指标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收缩压的增加,PP、PPI相应增加(P〈0.001)。随着PPI水平增加,舒张压呈下降趋势(P〈0.01)。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的增加与PP、PPI水平的提高有关(P〈0.05)。结论 PP和PPI反映了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并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