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2.
四纲脉中的迟脉、数脉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在中医的遣方用药上亦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古人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数脉主热,迟脉主寒,此理论也在后世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然而,古代医家提出的迟脉、数脉分部主病的观点却与现代医学之解剖和生理学知识产生了矛盾,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寸关二部所出现的迟脉、数脉当理解为该部位的脉粗大有力,强于另外两部,且合并迟脉或数脉,而尺部所出现的迟脉、数脉当理解为该部位的脉细小无力,弱于另外两部,同时合并迟脉或数脉。  相似文献   

3.
卢丽萍  滕晶 《河南中医》2014,34(2):229-230
周学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凭借自己的理解撰写出《三指禅》,本书以缓脉定平人脉象,又立浮、沉、迟、数四大纲,将26病脉对比来记忆,易于理解记忆。在脉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浮脉不主表,沉脉不主里,迟脉不主寒,数脉不主热”? 答: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为习医者所周知,是诊脉主病之常。然而在某些疾病之中,特别是一些长期的或危重病证之中,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浮脉不主表而主里,沉脉不主里而主表,迟脉不主寒而主热,数脉不主热而主寒。这是诊脉主  相似文献   

5.
近读贵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问题解答"中,发现有一题解纯属一稿两投.即:"如何理解浮脉不主表,沉脉不主里,迟脉不主寒,数脉不主热"一题,与《中医杂志》今年第6期发表的"问题解答"中的"如何理解浮脉不主表,沉脉不主里,迟  相似文献   

6.
数脉为临床常见病脉之一,多见于热证,但其主证却不只限于热证。本文探讨了数脉在不同虚实证型中的意义与机理。虚热证中数脉多由阴液耗损、阳气偏亢所致;虚寒证中数脉则常见于久病元阳耗损,危证病人亦可由于虚阳上浮或阳气外跃导致数脉。实热证阳热亢盛最易见到数脉,实寒证中的某些情况如风寒束表、邪正交争剧烈时也可见数脉。此外,疟疾疟邪出于阳位、痈疡肉腐成脓时均可见数脉。数脉主证主病繁杂,故临床诊脉辨证时需整体把握和分析病人的脉象特点,结合更多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脉法是张仲景诊断疾病的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张仲景诊脉不仅重视对脉形、脉位、脉数等的把握,更重视通过脉势的变化辨别病机的演变。而《平脉法》与《辨脉法》两篇集中体现了张仲景对脉势的理解,据此应用于临床,于辨病辨证多有裨益。通过从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以辨脉势,包括辨脉势上下以明病机、辨脉势来去以明气机浮沉;从脉动的流畅度以辨脉势;从脉动的紧张度以辨脉势。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证了张仲景脉势理论。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言道:"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条文脉象中同时出现"迟脉"与"数脉"这两种相反的脉象,缘何如此,历代各家众说纷纭,文章在分类综述各家之言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观点,盼有助后学对此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数脉     
数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数脉并不含有频率变化以外的其他任何要素。数脉只以至数而言,一息五至以上,以六至为典型,并可以至六至以上。数脉为纲领脉之一。在数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数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常见的脉象有浮数、沉速、洪数、细数、弦数、滑数、虚数、数而有力。数而无力、数洪滑、沉细数、滑实数、细小弦数等。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数、迟二脉,不论在通常所说的二十七部脉、二十八部脉中,还是在三十部脉中,均被列为纲脉。临床上也经常见到数、迟脉,而且影响着临床医生的辨证诊断结果。因此,明辨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则颇为重要。文章从数脉的临床意义(主热证、主寒证、主危证)、迟脉的临床意义(主寒证、主热证、主瘀证)以及辨数脉、迟脉的个体相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提高临床辨证以及用药的准确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诸脉体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脉象研究中,透彻了解各种脉象的形成机理是更为重要的。通过查阅《脉经》等脉学文献,并联系临床经验,着重探讨了浮、沉、迟、数、滑、涩、大、缓等8种脉象的体状及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常见脉象分布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临床常见脉象的分布情况,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了全国23个省市、55家单位的156位高级职称中医师在临床诊脉过程中的体会。结果:(1)156位中医师临床体会过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沉脉、滑脉、迟脉、浮脉、细脉、结脉、代脉、虚脉;(2)110位中医师认为临床常见的脉象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弦脉、数脉、滑脉、沉脉、浮脉、细脉、迟脉、虚脉、缓脉、结脉;(3)130位中医师描述的涩脉特征涉及不流利、脉形细、脉率慢、脉律不齐、脉力不足、脉位沉、脉形短等8个方面的特征;(4)117位中医师描述的紧脉特征涉及紧张度甚于弦脉、有力、脉率偏快、脉位偏浮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脉象客观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之"癫"释为癫狂病之癫症是不妥的,当时所说之"癫",或称"癫病""癫疾",即癫痫,"重阴者癫",即病癫痫。"狂",实乃后世之癫狂病,释"狂"为癫狂病之狂症,欠妥。因《难经》成书时之医学语境,"狂"并不单指刚躁狂暴、逾垣上屋、弃衣奔走等之狂症,多泛指精神异常之病症或现象。读"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宜如读《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之"诸""皆"字,宜理解为非全是,或非全部;即部分或大部分具"重阳"或"重阴"脉者病癫狂病或癫痫。"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脉象昭示了部分或大部分癫狂病、癫痫已作的病理状态,吾家以此认识并指导癫狂病、癫痫之临床辨治,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故宜正确认识和理解此句经典名言,使之更好地运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中医药研治。  相似文献   

16.
朱俊程 《山西中医》2009,25(10):1-3
脉诊是中医四诊方法之一,临床学习应用有一定难度。清代著名中医学家陈修园对脉诊的阐述深入浅出,他继承《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诊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主张以《内经》理论为主,具体分析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等医家论述,创立八纲脉法,对脉诊理论的整理做到提纲挈领,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17.
脉象信息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之后《难经》确立了寸口脉与人体上焦、下焦及中焦的对应关系,《脉经》进一步提出脏腑表里与寸口脉定位的关系等。现代医家对寸口脉脏腑定位的认识有2个方面:一是微观脉学的精确性认识,认为寸口脉应依据神经分布、血液供应来确定;二是辨证脉学的系统性认识,认为寸口脉的脏腑定位是其功能系统的投射定位。然寸口脉的脏腑定位并不是一个恒常态,而是一个动变态,与医者对前人理论的接受程度、个人的指下感觉和认知水平有关,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8.
清浊二脉出自《太素脉秘诀》,历代医家对其是非多有评议,部分医家如吴昆、张景岳、李中梓、冯兆张、张璐、沈镜、董西园等认为其中已有可取之处。根据文献记载,清脉的脉形是浮脉和滑脉的兼脉,而浊脉的脉形是散脉和涩脉的兼脉,其形成与气血密切相关。清脉是正常脉型的一种,说明人体禀赋清轻,气血平调,流动正常。清脉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多是健康人的脉象形式,其实就是"平脉",可作为"平脉"的标准。而浊脉是特异脉象,说明人体禀赋昏浊,气血运行失调,流动缓慢,血管硬化,易患冠心病与脑卒中。以清浊二脉来辨别人体禀赋的轻清与重浊之不同,应用于中医体质的辨识上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气脉常通"理论来源于《内经》,以此回顾中医中"气"、"脉"的认识。通过分析"气"与"能量"的密切关系,结合"脉"与"血管"相通之处,从血管稳态到微血管稳态,在气脉观点的基础上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冠心病的机制和防治。在中药治疗冠心病上,从药物使用疗效来佐证气脉观点,提出相应防治建议,完成疾病预防、治疗、管理三个方面,实现"治未病"的目标,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