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及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步骤选择原则。通过"治未病"理论试分析《金匮要略》中湿病、痰饮病、水气病的治疗原则,以期获得仲景对湿病、痰饮病、水气病的诊疗思路,扩展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理解,丰富现代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但笔者细绎仲景原意,遍览前人著作,认为广义“痰饮”之说颇感牵强,此辨析如下。 仲景…  相似文献   

3.
论水气的产生及水气病变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气病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变 ,本文将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关水气病变证治的论述 ,并结合《内经》有关理论 ,对水气的产生及水气病变的治疗加以探讨。1 水气病变的范畴从邪气的角度言 ,“水气”是水饮邪气的简称。虽然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专列《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 ,论述水气所致的以水肿为主的病变 ,但水气所致的病变不应局限于水肿。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论的“夫饮有四 ,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实际上是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水饮邪气所致的其他病变。正如徐忠可在其《金匮要略论注》中所认为的 :“饮非…  相似文献   

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 1 5条原文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历代医家对此条原意的阐述 ,有的认为是针对四饮消除后所用调理善后的大法 ,有的认为是在运用发汗、利尿、逐饮法的基础上佐以温药宣通阳气 ,亦有认为此条不属痰饮病的正治法者 ,但多数学者认为是治痰饮总的原则或治疗大法。各种版本的《金匮要略》教材及多种参考书、习题集也都作为痰饮病治则加以论述 ,例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第 5版 )解释为 :“‘和之’指温之不可太过 ,应以调和为原则 ,实为治本之法。”《金匮要略选读》(第 6版 )解释为 :“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金匮要略》“百合病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条文进行辨析,从而更好地阐释百合病治则,解决历代对本条文认知不清的问题。[方法] 通过对该条文义理的分析,并考《小品方》《千金要方》与本条所论相近之条文,再考仲景大论“阴阳”之本意,概括总结其文本中的错误。[结果] 历代对本条文中阴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寒热、表里等,但均无法解决条文中两组阴阳前为寒热后为表里,前后不一的问题。而在唐以前医籍《小品方》《千金要方》中相关条文记载与《金匮要略》并不一致,均写作“见于阴而以阳法攻之”,其逻辑更为清晰,文理更为融贯。又通过对仲景理法的分析,如阴病十八阳病十八的论述,发现仲景著作中的辨证体系是建立在阴阳指代表里的基础上。[结论] 通行版《金匮要略》中“百合病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的条文不能阐发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推测有关本条文的记述存在错简。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35~40条原文可以看作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一份医案,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充分反映了仲景辨证施治、证变法变、药随证转的治疗灵活性。从中能够提炼出小青龙汤的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对痰饮虚寒和夹热的不同,饮逆与冲气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吴茱萸汤的证治特点。[方法]以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解析药说的方法并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相关原文,对吴茱萸汤的相关条文、病证病机、方药解说、证治机联等四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举验案以作示例。[结果]吴茱萸汤为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常用方,能除表里内外之痰饮,消三焦弥漫之水气,有温中下气止痛、补虚益气化痰、逐风邪开腠理、消冷实利五脏之功。以不能食、饮水则哕、呕吐吞酸、头痛胁胀、胃冷腹痛、胸满下利、手足逆冷、脉弱或关脉弦迟等为辨证要点。所举验案辨证属太阴病、痰饮病,以吴茱萸汤加减,疗效显著。[结论]吴茱萸汤为临床常用方,可治三阴病,疗三焦病,亦可根据痰饮水气结聚之不同部位、气血津液亏损之不同程度,将吴茱萸汤酌情应用于腹满寒疝病、胸痹心痛病、奔豚上气病、虚劳病、积聚病的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8.
辨痰饮一证,一方面根据饮邪停聚的部位区分不同的证候,另一方面则应明确虚实性质。一般而言,痰饮为病多虚实相兼,可据其病之新久、邪之盛衰、正气强弱,权衡虚实之偏胜,确立相应的攻补治则。1 虚证当以温药和之 温运之法,是仲景首创治痰饮的大法,亦是治疗痰饮的正法。此法主方有二:1.1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八条原文旨意。[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的仔细研读、思考,并参阅历代医家对第八条条文的注解,围绕妇人杂病的因机证治对本条原文进行分析、阐释。[结果]《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八条为妇女诸病纲领,"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其病因机要,而"因虚"居六字之首;第2句"久成肺痈"之"痈"字当是"痿"字之误;病证"凝坚在上"、"在中盘结",男女均可出现,非女子独有,"肺痿"、"寒疝"、"胁腹痛"、"脐下关元痛"、"劳热"、"肌肤甲错"等证在《金匮要略》其它篇章各有专述及记载;病证"在下"则专属妇人杂病,以经带诸病为主,证属虚寒夹瘀(郁)型。[结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开后世辨治妇人杂病之先河,随人类社会之发展,时代之更替,仲景对妇科杂病的认识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总结归纳为心阳亏虚、水饮内停、气血虚弱、气机不利、阴虚火旺五类证型,仲景治疗时常以温阳为重、化饮为先,温阳以桂枝配伍甘草为核心药对,化饮则茯苓为最佳选择;体现了合法而施、多法并用、三因制宜的杂合以治的学术特点;遵循形神同调,双心并治的治疗思想;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特殊煎服法,重视煎服法的运用。[结论]临证治疗心悸时要明辨证型分类,借鉴学习仲景温阳化饮、杂合以治、形神同调、选取不同煎服法的证治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对于临证治疗心悸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35~40条原文可以看作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一份医案,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充分反映了仲景辨证施治、证变法变、药随证转的治疗灵活性。从中能够提炼出小青龙汤的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对痰饮虚寒和夹热的不同,饮逆与冲气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是痰饮的治疗总则,但后世又有清热化痰等治法,是否矛盾?如果能明确《金匮要略》"痰饮"概念的实质,解答这个疑惑就易如反掌.仔细推敲可发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论述的内容不是"痰证",而是"饮证".历代《金匮要略》注家中,有的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未能达成共识.许多著作仍然将二者相混而谈,这种误解陈陈相因,造成了今天的疑惑.因此,对《金匮要略》的"痰饮"概念进行辨析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列举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联系金匮《胸痹篇》、《妇产杂病篇》有关条文,为痰饮病的治疗归纳宜散化饮、破积逐饮、行饮散结、温阳利水、降逆化饮、攻下逐饮、理气化痰、通阳化浊八法。旨在以法统方、述证,阐明病因病机,剖析药物配伍,对痰饮病的临床辩证施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是痰饮的治疗总则,但后世又有清热化痰等治法,是否矛盾?如果能明确《金匮要略》“痰饮”概念的实质,解答这个疑惑就易如反掌。仔细推敲可发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论述的内容不是“痰证”,而是“饮证”。历代《金匮要略》注家中,有的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未能达成共识。许多著作仍然将二者相混而谈,这种误解陈陈相因,造成了今天的疑惑。因此,对《金匮要略》的“痰饮”概念进行辨析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症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  相似文献   

16.
"历节病"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医圣张仲景在《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思想的指导下并结合临床观察认为本病表现独特,且与一般的痹证有所区别,故以历节命名,以示重视。仲景具体阐述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其治法和方药对后世临床影响颇深。文章浅析仲景治疗历节病及现在对其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以求同道。  相似文献   

17.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被后世尊为痰饮病的治疗准则,然而对仲景的立意,后世又大都限于饮为阴邪,得温则散之说而来窥其全,“以温药和之”之法,后世虽有阐发也仍未能探其详尽;尤其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当以温药和之”作为治疗痰饮病的总的法则是否仍然成立?其临床指导意义如何?都要求我们要对它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血分”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分”一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因仲景将月经闭止与水肿形成的先后关系作为划分血分、水分的唯一依据,以至后世医家多认为血分惟见于女子,而未对该证加以重视。事实上,血分不仅男女皆可罹患,且有寒热虚实之分。活血利水作为仲景治疗血分的基本原则,不但使《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治法趋于完善,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内经》所倡导的“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坐艹”的治水理论,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1 条文互参,血分实非女子独有据《金匮要略广注》、《金匮要略心典》等所载,仲景在水气病篇论及血分者计有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挖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潜在规律,进而指导痰饮病的临床用药。[方法]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统计方剂中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以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共包含方剂44首,涉及药物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半夏、人参、炙甘草、茯苓;最常见的药对:半夏和茯苓、半夏和陈皮、炙甘草和半夏;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白术→炮姜(置信度0.83)、五味子→人参(置信度0.71)、桑白皮→人参(置信度0.71);挖掘出核心组合2个,五味子、桑白皮、人参,半夏、炮姜、陈皮。[结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中常用药物和思路符合仲景治疗痰饮疾病的原则和用药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用化痰止咳药,重视调理肺腑,多用辛温药物发散行气、调畅气机,研究宋代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想,能够为现代临床治疗痰饮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行本《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篇名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为了叙述的方便,姑称为《金匮要略·痰饮篇》。该篇开头便说:“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据此,痰饮乃四饮之一,与悬饮。溢饮,支饮的概念大小一致。既然如此,痰饮何以能作为四饮的总名而命篇呢?疑问即由此而起.通过这一番考证,方知《金匮要略》中作为篇名的“痰饮”本作“淡饮”,从明朝开始才改用现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