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转流术+瓣膜矫治手术对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瓣膜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瓣膜病患者共14例,平均年龄(36.9±15.0)岁,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9例,同时合并三尖瓣病变1例,二尖瓣病变2例;单纯二尖瓣病变2例;14例患者均行升-腹主动脉转流术,同期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瓣周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双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上下肢压差,平均压差,出血量,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存活,最大压差下降(43.3±18.7)mmHg(1 mmHg=0.133 kPa),平均血压差下降(24.7±14.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 568.6±742.9)mL,呼吸机使用时间(17.9±8.8) h,术后1例胰淀粉酶(AMY)升高,1例残留轻度高血压,1例心脏骤停ECMO辅助,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26.0±13.9)个月,CTA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均畅通,手术效果满意,患者上下肢压差减小,无明显不适。结论:一期升-腹主动脉转流+瓣膜手术对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瓣膜病的患者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我院1989~1991年采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保护心肌,在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1.临床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19~52岁,平均35岁。心功能Ⅱ~Ⅲ级。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1例伴房间隔缺损),其中3例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6例均为联合瓣膜病变,2例行双瓣置换,4例行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成形术,1例伴行血栓摘除术,1例伴行房缺修补术。根据主动脉阻断时间的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患者,在术前诊断、手术处理及监护治疗等方面有别于单纯瓣膜病或单纯冠心病。自1998年1月至2002年7月我们为29例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29例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61~75岁,平均(66.7±5.4)岁;病程7~24年,平均(15.3±6.5)年;按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13例、Ⅳ级6  相似文献   

4.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治疗各种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有显著疗效。我院自1985年12月至1988年3月间施行人工瓣膜替换手术4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17~54岁,平均36.5岁。瓣膜损害:单纯狭窄9例,关闭不全6例,混合病变30例。心功能Ⅲ、Ⅳ级者38例。二尖瓣替换术3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替换术3例,三尖瓣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院用心脏B超检出退行性心瓣膜病120例。现结合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85例,女35例;年龄43~87岁,≥60岁者79例。其中累及主动脉瓣者93例(77.5%),二尖瓣者10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同时受累者17例;主动脉瓣受累机会为二尖瓣的4.07倍。主动脉瓣病变表现为主动脉瓣狭窄(AS)及/或关闭不全(AR);二尖瓣病变则主要表现为关闭不  相似文献   

6.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175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对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诊断标准和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1980年 1月至 1998年 2月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 175例 ,其中男性 80例 ,女性 95例 ,年龄 12~ 6 6岁 ,术前心功能Ⅲ级 40例 ,Ⅳ级 135例。二尖瓣置换 111例 ,其中 40例为再次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 2例 ,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6 2例。全组置入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 32例 ,左房血栓清除 17例 ,左房成形12例 ,冠状动脉搭桥、经主肺动脉内关闭未闭动脉导管及异常传导束切割各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10例(5 6 % )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室颤为最常见原因。结论 :注重术前准备 ,适当选择手术时机 ,合理纠正病变 ,避免手术不当并发症及加强术后并发症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瓣膜性心脏病的病因也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老年人已由炎症性转变为非炎症性。本文报告作者于1972~1976年连续进行1000例老年人尸检中的瓣膜病资料,旨在确定老年人瓣膜病的发病率和病因种类。在连续1000例尸检中共有瓣膜病122例,这些病例临床上也诊断为瓣膜病。其中男42例,女80例,年龄为60~100岁、平均78.7岁。结果瓣膜病的发病率为12.2%(122/1000例)。计有二尖瓣狭窄10例(8.2%),其中病因为风温性8例、二尖瓣钙化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9例(32%),其中病因为乳头肌功能不全28例、腱索断裂4例、二尖瓣脱垂4例、二尖瓣环钙化2例及风湿性1例;主动脉瓣狭窄10例(8.2%),其中病因为钙化7例、风湿性2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9例(48.3%),其中病因为  相似文献   

8.
合并大左室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合并大左室瓣膜病的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4月~2004月年对28例合并大左室瓣膜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1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处理并存畸形及病变7例。结果治愈出院25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合并症22例,其中心律失常20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从2010年1月~2013年5月间89例65岁以上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期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70.6±3.4)岁;心功能II级10例,III级45例,IV级34例;二尖瓣病变45例,主动脉瓣病变22例,联合瓣膜病变22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行二尖瓣成形17例,行二尖瓣置换28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2例,行双瓣置换18例, 主动脉瓣置换和二尖瓣成形4例;30例为机械瓣置换,42例为生物瓣置换;冠脉搭桥平均2.2支/例。结果 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6.2±2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5±13.6)min。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因主要为低心排出量综合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随访79例,随访时间12~52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1例为术后8、12个月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4年死于肺癌。其余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对老年风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期瓣膜置换和冠脉搭桥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病变累及两个以上瓣膜时,称联合瓣膜病,即多瓣膜病变。其中以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最常见。二尖瓣、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病变亦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生物瓣衰坏等原因引起的复发性瓣膜病变进行再次手术的效果和相关因素。方法: 复发性瓣膜病患者331(男143,女188)例,年龄12~73(46±12)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月~25(17±8)年。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143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瓣膜病变复发53例,生物瓣衰坏32例,瓣周漏26例,换瓣术后其它瓣膜病21例,人工瓣膜替换或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17例, 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故障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行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7例,完全或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术后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6 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主动脉瓣替换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三尖瓣替换术,瓣周漏修补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等。结果: 全组共死亡27例,占8.2%,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左心室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随访259例,随访期6月~21(10±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9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功能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急诊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长等。结论: 针对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仍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瓣膜病合并存在,需同期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以冠心病入院,合并瓣膜病者设为A组(n=19),以瓣膜病为主,合并冠心病者设为B组(n=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患者的年龄、心绞痛症状、主动脉瓣狭窄、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数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房纤颤、二尖瓣病变、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心功能Ⅳ级、陈旧心肌梗死、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和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是不同的,术前明确冠心病和瓣膜病复合存在的情况,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瓣膜置换同期手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观察老年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病变特点 ,探讨不同病因所导致的瓣膜改变 ,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必要而准确的依据。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我院 1990~ 2 0 0 2年 1月住院及门诊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 ,共 3 840例 ,男 1940例 ,女 190 0例 ,年龄60~ 90岁 (平均 75岁 )。均做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化验检查(其中包括血脂、血沉、抗“O”、部分患者做康氏反应 )。冠心病及高血压病 (A组 ) 2 980例 ;风心病 (B组 ) 85 0例 ;梅毒性心脏病(C组 ) 10例。其中 42 0例手术 ,二尖瓣替换术 2 80例、主动脉瓣替…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6~1987年,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30例。其中二尖瓣替换23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主动脉瓣替换同时行二尖瓣直视分离成形术5例。一、临床资料: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1岁。病程自5个月至28年。心脏瓣膜病变:二尖瓣双病变22例,二尖瓣脱垂1  相似文献   

15.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VHD)的易患因素和临床表现。方法:对118例SDV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高,SDVHD的检出率逐步增高,60~69岁为19.3%,70~79岁36.8%,80 ~90岁54.5%,≥90岁100%;其病变程度亦加重,并发症增多。其临床改变为:主动脉瓣环或瓣膜钙化占47.5%, 二尖瓣或瓣环钙化24.6%,主动脉瓣二尖瓣同时有钙化32.2%,主动脉瓣伴三尖瓣钙化1.7%。61.0%患者有心功能不全。结论:增龄是SDVHD易患因素,瓣膜环或瓣膜钙化的部位以主动脉瓣最高,其次为二尖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3月,5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81岁,平均60·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19例,Ⅲ级31例,Ⅳ级7例;二尖瓣病变29例,主动脉病变13例,联合瓣膜病变15例,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31例,退行性13例,缺血性9例,二瓣化畸形4例。共搭桥103支,平均1·8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做血管桥。行二尖瓣成形17例,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成形10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13例。术中放置经食管超声监测检测瓣膜成形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为出血、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小面积脑梗塞。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瓣膜成形效果满意;术后随访平均13·5个月,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综合使用多种成形技术行主动脉瓣成形,取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测并结合注水试验对于了解成形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床旁血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对急性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施行急诊瓣膜置换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64岁,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二尖瓣病变17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7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二尖瓣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预激症1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主动脉穿孔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3例,血栓形成致人工瓣功能障碍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心衰2例,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替换18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11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9例,异常传导束旁路切断1例。主动脉瓣替换8例。置入机械瓣22例,生物瓣3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80 min,转流时间70~160 min。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果断抉择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术式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30例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进行瓣膜手术,年龄40-76(62.9±10.4)岁。其中缺血性瓣膜病变22例,风湿性瓣膜病变8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诊断26例,术中发现冠脉严重病变4例。全组共移植血管133支(平均4.43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2例、二尖瓣成形术8例、双瓣膜手术7例。结果术后住院死亡1例(3.3%),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术后心功能Ⅰ级22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安全、有效。冠心病与心脏瓣膜病同时存在明显加重了心肌损害,完善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严格的术中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2例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1例,退行性瓣膜病1例。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76例,Ⅳ级12例,再次瓣膜置换8例。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全部切除二尖瓣90例,保留前瓣2例,保留后瓣10例,保留全瓣10例;术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68例。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224枚。结果手术病死率1.78%,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5.89%。结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巨大心脏(心胸比≥0.70)瓣膜病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 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经右心房、房间隔径路行二尖瓣替换(MVR),主动脉根部横切口进行主动脉瓣替换(AVR)。本组男18例、女42例,年龄15-64岁,平均39.42±12.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57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二尖瓣病变44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5例),Ebstein畸形1例。其中对25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进行同期三尖瓣成形术,对9例巨大左心房进行左心房折叠术,有10例部分或全部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 病历统计发现,巨大心脏各型中以左心房型发生率较高(71.7%),其次为左心室型(21.7%),全心型(5%)和右心型(1.7%)。其中手术效果以左心房型最好。手术死亡3例(5%),术后并发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结论 根据瓣膜病变性质以及各房、室腔扩大的程度进行分型,能较全面反映患者瓣膜病变类型,临床特征,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同时对手术方法的设计及围术期处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