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于临床移植的不同时期人胚胎嗅鞘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纯化人胚嗅鞘细胞的模型,观察不同时期人胚嗅鞘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差速贴壁 免疫吸附的纯化方法,培养并纯化取自3~7个月人胚嗅球的嗅鞘细胞。根据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统计培养所得嗅鞘细胞纯度。结果:此培养方法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嗅鞘细胞。结论:成功培养了人胚嗅鞘细胞,为进一步临床移植应用研究提供纯度较高的人胚嗅鞘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成年豚鼠嗅球嗅神经鞘细胞(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取材、体外培养及纯化方法 ,为以豚鼠作为实验模型的神经移植实验及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 方法 在立体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出嗅球的第一二层,经剪碎、消化及吹打后去除沉淀,并行培养前差速贴壁法初步纯化及培养后第 7~ 10天用消化法行近一步纯化,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 p 75NGFR)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及估算 OECs纯度. 结果 体外培养成年豚鼠 OECs形态与成年大鼠基本相似;未经纯化处理的嗅球组织中的 OECs,在培养 2周时被大量增殖的成纤维细胞所覆盖和取代.而经过精细取材、培养前纯化和培养后纯化的综合处理,可使 OECs纯度达到 70%. 结论 精细取材和综合纯化可培养出纯度较高的 OECs,为以豚鼠作为实验模型的神经移植实验及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吴卫江  惠国桢  吕然博  苗宗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75-179,I0006
背景:脊髓损伤高发且后果严重,至今尚无有效措施挽救丧失的神经功能,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的一类特殊胶质细胞的移植引起关注。 目的:观察人胚嗅鞘细胞和大鼠胚胎脊髓共同移植在促进大鼠横断脊髓轴索再生方面是否产生协同作用。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2—09/2004—10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人胚嗅鞘细胞组10只、鼠胚胎脊髓组10只、联合移植组10只,模型组6只。②取12周左右的流产新鲜人胚胎(产妇知情同意)用于嗅鞘细胞的培养纯化。③取孕14d的SD大鼠1只,施行剖腹手术将胎鼠连同胎膜一同取出,用于新鲜胚胎脊髓的制备。 方法:①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半切洞模型。模型组在损伤洞腔内填塞明胶海绵加全培养基8μL,在损伤上下各1mm处注射相同培养基2μL;人胚嗅鞘细胞组明胶上给予嗅鞘细胞悬液8μL,损伤上下各1mm处注射细胞悬液2μL;鼠胚胎脊髓组将组织碎块直接填塞在洞腔内,外覆明胶;联合移植组将同样大小的胚胎脊髓填塞在洞腔内,然后用微量加样器将8μL的嗅鞘细胞悬液注入洞腔,外覆明胶,在洞腔上下各1mm处注射细胞悬液2μL,按层缝合肌层皮肤。②定期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定,结合病理学观察,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逆行示踪技术,评价嗅鞘细胞和胚胎脊髓对神经元存活、纤维再生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胚嗅鞘细胞体外培养及纯化。②体外免疫细胞化学分析。③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测定结果。④移植物及受损脊髓修复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⑤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示踪对各组被  相似文献   

4.
背景:脊髓损伤高发且后果严重,至今尚无有效措施挽救丧失的神经功能。哺乳动物嗅觉系统的一类特殊胶质细胞的移植引起关注。目的:观察人胚嗅鞘细胞和大鼠胚胎脊髓共同移植在促进大鼠横断脊髓轴索再生方面是否产生协同作用。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9/2004-10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人胚嗅鞘细胞组10只、鼠胚胎脊髓组10只、联合移植组10只,模型组6只。②取12周左右的流产新鲜人胚胎(产妇知情同意)用于嗅鞘细胞的培养纯化。③取孕14d的SD大鼠1只,施行剖腹手术将胎鼠连同胎膜一同取出,用于新鲜胚胎脊髓的制备。方法:①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半切洞模型。模型组在损伤洞腔内填塞明胶海绵加全培养基8μL,在损伤上下各1mm处注射相同培养基2μL;人胚嗅鞘细胞组明胶上给予嗅鞘细胞悬液8μL,损伤上下各1mm处注射细胞悬液2μL;鼠胚胎脊髓组将组织碎块直接填塞在洞腔内,外覆明胶;联合移植组将同样大小的胚胎脊髓填塞在洞腔内,然后用微量加样器将8μL的嗅鞘细胞悬液注入洞腔,外覆明胶,在洞腔上下各1mm处注射细胞悬液2μL,按层缝合肌层皮肤。②定期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定,结合病理学观察,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逆行示踪技术,评价嗅鞘细胞和胚胎脊髓对神经元存活、纤维再生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胚嗅鞘细胞体外培养及纯化。②体外免疫细胞化学分析。③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测定结果。④移植物及受损脊髓修复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⑤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示踪对各组被标记的皮质及中脑红核神经元的定量分析情况。结果:①人胚嗅鞘细胞大部分呈双极纺锤型,培养5~7d左右,细胞相互交织成网状,可见大量细胞分裂相。纯化后的细胞纯度为85%。②P75阳性细胞率为(83±7)%,大约(81±6)%的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91±9)%的细胞呈Vimentin阳性,Nestin阳性率为(77±5)%。③术后3~5d,模型组伤肢开始挛缩,正常侧下肢活动稍受限,其余3组少见明显挛缩症状。从术后2周开始,各组动物行为功能的恢复幅度明显增快,联合移植组BBB评分明显高于人胚嗅鞘细胞组、鼠胚胎脊髓组、模型组[(6.2±1.13),(5.0±1.15),(3.9±0.88),(3.3±1.03)分,P<0.05]。④人胚嗅鞘细胞组、联合移植组均在移植部位及移植区2.0~5.0mm范围内见到P75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双极或多极细胞,同时多极细胞中发现碱性蛋白( )颗粒。鼠胚胎脊髓组、联合移植组脊髓缺损灶内存在大量MAP2阳性反应的细小神经元。人胚嗅鞘细胞组、鼠胚胎脊髓组、联合移植组在脊髓缺损区内都不同程度观察到神经丝阳性纤维存在,尤以联合移植组最为明显,模型组未能找到神经丝阳性纤维存在。⑤模型组损伤侧神经元基本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而联合移植组标记的皮质、中脑红核神经元的数量均显著高于人胚嗅鞘细胞组、鼠胚胎脊髓组(P<0.05)。结论:嗅鞘细胞和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损伤脊髓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在加快大鼠的功能恢复中起到了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m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177;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大鼠嗅鞘细胞早期原代培养的克隆样生长进行人为干预,观察其对细胞的增殖、贴壁及再分布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1在云南省肿瘤研究所完成。①将取自成年SD大鼠嗅球的嗅鞘细胞用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②将纯化后的细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于干预前1d换液,次日倒掉上清液,加入1.25g/L胰酶,加入量以刚浸没瓶底为宜。置于37℃培养箱消化3min,待镜下示胞体回缩变圆时加入DMEM培养基终止消化,并予以尖吸管反复吹打至镜下见大量细胞悬浮无明显克隆样细胞团为止。随后再加入适量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对照组不行任何措施。③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生长的形态学特点,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后嗅鞘细胞的生长情况及贴壁分布变化。结果:①干预前两组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用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后,发现细胞早期呈克隆样生长,分布不均匀。②干预后两组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干预组细胞经消化吹打干预后均匀贴壁生长,无明显克隆样生长中心,细胞多呈双极或多极样形态,细胞立体感及折光性好,视野清晰,细胞增殖迅速,数天后即可长满瓶底;对照组细胞分布不均,培养至3周仍无法长满瓶底,仍呈克隆样生长状态,周边区域的细胞数量少,增殖缓慢。结论:嗅鞘细胞原代培养的早期需采取人为干预使细胞均匀分布贴壁生长,从而加快细胞的生长速度,缩短实验耗时。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0岁,因动作迟缓、伴视物不清及走路不稳6个月为主诉于2005-10-16入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山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研究所神经外科。MRI检查示双侧顶枕部脑室旁异常信号影,诊断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应用嗅鞘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言语功能、行走、反应能力等均有改善,头颅MRI示病灶范围明显缩小,表明嗅鞘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上腺脑白质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10.
人类胚胎嗅球嗅鞘细胞质量标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严格控制人类胚胎嗅鞘细胞培养和临床使用准备过程中诸多环节的质量,制定了人类胚胎嗅球嗅鞘细胞培养操作规范.因为完善的操作流程,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确保细胞质量的稳定性.所以对嗅鞘细胞来源的标本要求,要严格规定人类胚胎嗅球嗅鞘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实验室条件以及细胞培养的规范,对操作中关键步骤进行严格规范要求,质控嗅鞘细胞冻存和复苏过程,提出细胞培养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方法,减少应用风险,为人类胚胎嗅球嗅鞘细胞临床使用提供高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1.
人胚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大量的实验证实,嗅鞘细胞是能促进已损伤的中枢神经重新恢复功能最有效的种子细胞之一。实验拟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省时、经济,临床应用更安全,临床效果更好的培养和纯化嗅鞘细胞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12/2006—12在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细胞实验室完成。流产胚胎(4~6个月,由家属自愿捐献)。实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显微外科器械将胚胎的嗅球取出,在解剖显微镜下仔细剥离嗅球表面的软膜和血管,尽量保持嗅球完整性,然后用眼科剪反复剪碎,剪成0.5~1.0mm^3大小的组织块,将组织块移人离心管内,加入含有13%胎牛血清的D/F12培养液,用弯头吸管来回轻轻吹打组织块制成细胞悬液,用含有阿糖胞苷的无血清纯化液纯化嗅鞘细胞,胰蛋白酶消化收集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并进行计数。 结果:胚胎嗅鞘细胞在24h后开始部分贴壁,胞体呈球形、星形,有一个甚至多个突起,但突起短小。贴壁3d后,大部分细胞迅速生长,突起延伸变长。贴壁5~7d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嗅鞘细胞成簇密集排列生长,细胞突起相互交织越来越多,形成网状。可见3种比较典型的嗅鞘细胞:双极或梭形、多突起形和扁圆或油煎蛋形。主要以梭形和多突起形细胞为主。细胞培养至7~14d时细胞数量不再有明显增加,但是细胞仍生长旺盛,活性好,细胞纯度高达95%~98%。 结论:实验建立的人胚胎嗅鞘细胞培养的方法简便易行,经济,细胞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众多疗法中效果较佳,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移植方法为局部移植,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重复移植治疗困难等缺点。寻找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好的移植方法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4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定期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脊髓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优于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修复脊髓损伤,其疗效与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众多疗法中效果较佳,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移植方法为局部移植,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重复移植治疗困难等缺点。寻找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好的移植方法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4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定期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脊髓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优于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修复脊髓损伤,其疗效与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14.
嗅鞘细胞移植损伤脊髓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难以自行恢复,嗅鞘细胞具有外周性和中枢性两种胶质细胞的成鞘功能,是修复受损神经最有前途的种子细胞.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后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能帮助解释嗅鞘细胞发挥修复作用的机制.目的:验证嗅球源性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并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对神经元和轴突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已制备脊髓模型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注射操作,DMEM/F12组注射DMEM/F12培养基,嗅鞘细胞组注射嗅鞘细胞悬液.每周进行肢体活动BBB评分,8周后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并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3组动物均出现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嗅鞘细胞组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在4周后更为明显.组织学观察可见,在嗅鞘细胞组可见有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处.损伤处附近,嗅鞘细胞组脊髓腹侧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形态较好,损伤较轻.而对照组和DMEM/F12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损害严重.嗅鞘细胞组的caspsase.3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嗅鞘细胞组的神经纤维和细胞形态均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结果表明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对受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人胚嗅球成鞘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试验于2005-03/2005-08在昆明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自愿捐献自然流产3~5个月的胚胎,分离原代嗅球成鞘细胞,利用延迟差速贴壁法结合阿糖胞苷抑制法对细胞进行纯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细胞并计算其P75阳性率。结果:①人胚嗅球成鞘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原代培养5d的人胚嗅球成鞘细胞胞体呈长梭形,多极状,立体感强,折光性好。8d后,胞体变大,突起变长,并逐渐相互交织成网。14d后细胞主要表现为双极、三极形态。②人胚嗅球成鞘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纯度鉴定:贴壁第2天,第7天的细胞染色,P75阳性达到95%以上。第14天细胞染色阳性率降至90%。25d则仅为50%。结论:应用延迟差速贴壁法与阿糖胞苷化人胚嗅鞘细胞的方法,分离培养人胚嗅球成鞘细胞是一种较为稳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嗅鞘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于脊髓损伤,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对策,近年来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缓解损伤脊髓的病理反应和超微结构变化,及其在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嗅鞘胞移植组和DF12组,每组15只.空白组:仅切开T_(10)全椎板及T_9,T_(11)部分椎板,对脊髓未作其他处理,明胶海绵轻柔压迫止血;模型组:仅切断脊髓,未作特殊处理;嗅鞘细胞移植组和DF12组:切断脊髓后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射嗅鞘细胞和DF12培养液,随后缝合切口.脊髓损伤后1,3,7,14,28,42,56 d每组麻醉2只受检大鼠,取材做光镜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单纯脊髓横切损伤后,发生了出血、水肿、变性、坏死以及囊腔形成,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再生.嗅鞘细胞移植后,明显减轻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坏死变性程度,减轻病理反应,并能对损伤神经元实施保护;防止了胶质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瘢痕屏障,明显增加了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提示嗅鞘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具有减轻病理反应和促进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纯化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嗅鞘细胞的纯化方法以及嗅鞘细胞纯度的不同被认为与嗅鞘细胞移植后的效果有关。因此,开发高效、便于统一的纯化方法对嗅鞘细胞移植研究的标准化非常重要。目的:为嗅鞘细胞移植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一个高效、便于统一的纯化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骨科,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材料:实验于2006-02/08在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质量200 ̄250g;DMEM/F-12(GIBCO);2.5g/L胰蛋白酶(GIBCO);左旋多聚赖氨酸(SIGMA);牛垂体萃取液(SIGMA);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试剂公司);兔抗p75抗体(SIGMA);生物素化羊抗兔IgG(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公司);MTT试剂盒(SIGMA)。方法:将SD大鼠嗅球中分离出嗅鞘细胞的原代培养物,体外培养8d,将培养物分为4组:差速贴壁组、免疫吸附组、改良方法组、对照组。①改良方法组细胞悬液接种到未经包被的培养瓶在37℃、体积分数为0.05CO2的环境中孵育1h,将上清液接种到培养瓶中(底面用1mg/L的兔抗p75抗体润湿后在37℃下烘干,再用DMEM/F-12洗涤1次)。上清液在这种已包被兔抗p75抗体的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0.05CO2下孵育45min,DMEM/F-12洗涤5遍以清除未贴壁的细胞,用细胞刮刀收获贴壁细胞、离心、重新悬浮在含20mg/L牛垂体萃取液和10万U/L青链霉素的D/F-10S中;Nash差速贴壁组细胞按Nash的方法进行操作;抗p75抗体免疫吸附组细胞按照Ramo’n-Cueto的方法进行操作;上述纯化方法获得的3组细胞悬液分别接种到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中,在37℃、体积分数为0.05CO2的环境中培养14d。对照组未经纯化的细胞悬液同样重新悬浮在含20mg/L牛垂体萃取液和10万U/L青链霉素的D/F-10S中并接种到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条件同其他组。②在各组处理结束后2,5,8,10,12,14d进行嗅鞘细胞纯度比较,每组每个时间点都随机选择15个视野计算嗅鞘细胞比例,这15个数值的平均值代表嗅鞘细胞纯度,从而评估这种改良方法的纯化效率。③分别用MTT法检测处理后第14天各组细胞活力。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嗅鞘细胞纯度、处理后14d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结果:①改良方法组每个时间点的嗅鞘细胞纯度都高于其他3组(P<0.05~0.01),各组嗅鞘细胞纯度都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改良方法组的纯度变化最小,改良方法组最后1个时间点的纯度仍然很高(92.1±1.2)%,而其他组最高只有(85.2±2.2)%。②处理结束后第14天,改良方法组嗅鞘细胞细胞活力与其他组细胞活力差异无显著性(P=0.895)。结论:本组纯化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改良方法是高效的,而且对嗅鞘细胞的活力无额外损害,将有益于嗅鞘细胞研究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