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技术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疗效。方法172例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技术。观察2组疗效,观察研究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BDIL)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水平。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人工肝后 ALT、AST、TBIL、DBIL、PT、INR 均低于人工肝前,PTA 高于人工肝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技术治疗重症肝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田芳 《中国医药》2007,2(10):626-627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高凝状态的指标及评价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测定68例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此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对比。结果68例重症患儿中治疗前30例患儿的AT-Ⅲ活性及SaO2明显降低,TT、APTT明显偏短。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SaO2升高,TT延长,Fbg下降。结论重症肺炎存在高凝状态且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100例不同临床分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作为试验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TT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豆状核变性组PT(P〈0.05)、TT和APTT(P〈0.01)明显延长,Fbg观察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PT、APTT、Fbg及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价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王爱武  黄强 《海峡药学》2011,23(2):129-130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肝病科2008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降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早期肝衰竭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7%,中期患者有效率为50%,晚期患者均无效死亡。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缓解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获得病情恢复时间。血浆置换进行得越早,疗效相对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2例重症肝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通过观察实验项目前后的变化,判断分析ALSS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凝固时间(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FIB)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ALSS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是治疗重症肝病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凉血地黄汤对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26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33例,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凉血地黄汤,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PT、APTT均较治疗前降低,PTA、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地黄汤治疗肝硬化可缩短出凝血时间,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少患者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肝治疗中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10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60例进行血浆置换治疗;42例进行血液灌流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TIB、ALB、PTA、NH,、Na、K、Crea、Urea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结果两组表现在TIB、ALB、PTA、NH,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a^+、K^+、Crea、Urea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好转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肝治疗中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因为血浆置换需大量血浆,治疗过程中患者总住院费用远远超过血液灌流。  相似文献   

9.
第3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第3代头孢菌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正常混合血浆及含不同浓度第3代头孢菌素的混合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头孢曲松钠在700mg/L时P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400mg/L时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孢哌酮钠在400mg/L时P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头孢氨噻肟在700mg/L时P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0mg/L时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代头孢菌素血浆中Fbg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3代头孢菌素对患者凝血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临床在大剂量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重症感染时,需注意动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左勇 《河南医药信息》2009,(24):100-101
目的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索临产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情况,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采用SysmeCA-500自动血凝仪检测210例临产孕妇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186名非孕健康妇女PT、TT、APTT、Fbg值(对照组)。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临产孕妇的PT,TT都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而APTT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对各种病因致急性肝衰竭患者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8例各种病因致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64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7 d后,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D-二聚体(D dimer, D-D)、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以及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同时把两组各2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患者治疗后血凝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研究组20例为A组,对照组20例为B组)。结果研究组MEL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PT、APTT、FIB、PTA、D-D、PLT计数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P<0.01),其中研究组中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A组和B组血凝指标优于治疗前,A组血凝指标亦显著优于B组(P<0.01)。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常规治疗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延缓DIC 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14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48例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62.2%(92/148);临床症状无好转48例;死亡8例。治疗后TBi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PT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和PTA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早期患者临床好转率为85.7%均高于中期的59.5%和晚期的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3次以上(包含3次)血浆置换的患者TBil下降幅度为65.93%高于连续3次以下的4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8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436次,出现不良反应58次(13.30%)。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疗效明显,连续多次治疗对降低TBil效果更好,治疗早、中期肝功能衰竭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4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检测设备为ACL-200贝克曼血凝仪。结果:48例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相吻合。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较准确的反应了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为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评价、治疗和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含枸橼酸钠的置换液的配制及其在血液滤过中的抗凝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2组,枸橼酸钠组:使用含1.5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小时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功能(PT、PT%、PT/R、PT INR、APTT、AT3%及Fbg等)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 两组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电解质、血气分析相同,血浆的肌酐、尿素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P<0.01),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R、PT 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没有明显下降;与之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ml/h,置换液速度500ml/h时,体内的PT、PT 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 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同时,不会对体内凝血功能及内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含枸橼酸钠的置换液的配制及其在血液滤过中的抗凝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2组,枸橼酸钠组:使用含1.5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小时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功能(PT、PT%、PT/R、PT INR、APTT、AT3%及Fbg等)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 两组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电解质、血气分析相同,血浆的肌酐、尿素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P<0.01),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R、PT 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没有明显下降;与之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ml/h,置换液速度500ml/h时,体内的PT、PT 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 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同时,不会对体内凝血功能及内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涛  林培林  曹广智 《中国药业》2005,14(11):68-69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雷米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将96例Ⅰ,Ⅱ级高血压且血脂正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缬沙坦80mg,1次/d(n=48);B组应用雷米普利5mg,1次/d(n=48).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颈劲脉IM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B组IMT均显著变薄(P<0.05),FIB显著降低(P<0.05),TT,APTT明显延长(P<0.05),PT升高(P<0.05);两组比较,A组降低IMT优于B组(P<0.05),凝血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缬沙坦与雷米普利均能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但缬沙坦效果更显著;两者均能改善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患者60例,根据抗感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和观察组(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T和APTT均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T和PLT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肺炎,可延长PT和APTT,对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临床使用时需警惕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张成 《北方药学》2013,(3):93-94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36例,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将急性胰腺炎患者设为AP组(细分为MAP组与SAP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的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NC),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轻型胰腺炎组(MAP)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SAP)与MAP组和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与不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T、APTT、INR以及FIB值明显延长,可作为鉴别AP病情轻重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65例各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V)、凝血酶时间(1-r)、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D-二聚体指标,并与常规肝功能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患者的PT、AVIT、Tr、FIB及D-二聚体指标均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慢性肝病患者的PT、AP丌、Tr、及D-二聚体均明显增高,FIB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肝硬化失代偿、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为甚,且各型肝病患者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与GGT、ALB、CHE及PA呈负相关,与TBIL、DBIL、TBA及ADA呈正相关;APTT、TT与GGT及PA呈负相关,与TBIL、DBIL、TBA及ADA呈正相关;FIB与TBIL、DBIL、TBA及ADA呈负相关.与GGT及PA呈正相关;D-二聚体与TBIL、DBIL及ADA呈正相关(P〈0.05)。结论Prr、APTT、TT、FIB、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尤以慢性肝病为甚,同时再联合肝功能指标综合分析,将有利于肝病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程监测、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