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真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并检出继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体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方法:取患者骨髓、血液、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和37℃孵育,观察PM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弥散于基质中,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形似腊肠。本菌株与国际标准株ATCC24100扩增片段相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PM,关注艾滋病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相关性,对及时确诊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从AIDS患者血液、骨髓中检出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 取患者血液、骨髓于血培养瓶中置Bacter/Alert 3D血培养仪中培养,待血培养仪报阳性即作革兰染色,并转种至马铃薯斜面培养基于27℃和37℃孵育,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作乳酸棉兰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 该菌为一双相真菌,27℃见菌丝相,呈淡黄色绒毛样,并产生酒红色色素,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及孢子链;37℃见酵母相,不产生特征性色素,镜下见酵母样细胞.结论 从体内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即可诊断为马尔青霉菌病,也可排除组织胞浆菌感染.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双相型真菌感染的真菌培养及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实验诊断水平。〔方法〕取患者血液置于Bact alert12 0血培养仪配套培养瓶培养 ,然后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沙保劳琼脂平板 ,观察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于 2 5℃及 3 7℃孵育时的菌落特征、镜下形态特点。〔结果〕荚膜组织胞浆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均为双相型真菌 ,2 5℃培养为霉菌相。荚膜组织胞浆菌 ,无色素 ,生长缓慢 ,7-10d后可见白色绒毛样或棉花团样菌落 ,镜下可见特征性的齿轮状或棘状大分生孢子 ;3 7℃培养时为酵母相 ,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 2 -4 μm的芽生孢子。马尔尼菲青霉菌 2 5℃培养 3 -4d为白色绒毛样菌落 ,菌落周围出现水溶性的葡萄酒样红色色素 ,镜下可见特征性的帚状枝 ;3 7℃孵育时为白色酵母样菌落 ,无色素 ,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及特征性腊肠样孢子。〔结论〕艾滋病患者对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易感 ,易至播散性感染 ,从患者体内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马尔尼菲青霉菌(PM)种特异性引物,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的形态学检查,以达到可以在临床实验室进行快速诊断的目的。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进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将培养物涂片进行一系列染色。针对PM5.8SrRNA设计特异性PCR引物,采用核酸荧光染料SYBRGreenI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3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染色可见菌体根据染色方法不同、形态不同呈现不同特征。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较好,与该菌属内的其他细菌间无交叉反应。结论PM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对该菌有诊断价值,对该菌进行某些简单的染色可作为快速诊断与鉴别该菌的主要辅助手段,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检测PM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临床的诊断时间,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温度依赖型双相真菌,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惟一能使人体致病的青霉菌,它既能以菌丝相在24~28℃自然环境中生长,还能在35~37℃环境下以酵母相在人体内生长繁殖[1].人体内部由于受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侵入不能被巨噬细胞清除则形成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此病是引起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一种机会感染致病性真菌病,目前全球多达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均发现PM感染患者,在我国则以南部地区多见.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PMA)培养鉴定在基层实验室的诊断水平.方法 取患者血液或骨髓液置于BacT/Alert 3D血培养仪系统配套的成人中和抗生素培养瓶,经培养提示阳性,取阳性培养物和淋巴结组织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病原体有细长分枝、分隔菌丝、腊肠形菌体,转种到哥伦比亚血平板、萨布罗琼脂及CHROMagar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观察25℃和35℃孵育时的菌落形态及镜下菌体特征;测试相关生化反应,观察其结果.结果 PMA培养鉴别依据:是双相型真菌,25℃培养为真菌相,35℃培养为酵母相,均能产生葡萄酒红色色素;显微镜下菌体形态:25℃培养有典型的帚状枝,35℃培养可见圆形、卵圆形、两端钝圆略弯曲呈腊肠形有横隔菌体;生化结果:都能同化和发酵葡萄糖产酸,脲素酶阳性,都能被放线菌酮环己酰亚胺抑制,不能同化发酵乳糖.结论 PMA适宜的培养基是萨布罗培养基,菌体形态结构适宜的染色是乳酸棉兰染色、革兰染色,适宜基层实验窀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及传染病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血液及骨髓经培养后长出酵母样菌,确诊为马尔尼青霉菌,以发热(100.00%)、咳嗽(77.78%)、皮疹(51.85%)、淋巴结肿大(44.44%)、贫血(85.19%)、白细胞降低(100.00%)为主要表现;经治疗病情好转22例,占81.48%,死亡3例,死亡率11.11%,5例于治疗后3个月后死亡.结论 AIDS患者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马尼尔菲青霉病的相关检查,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方法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提供经验。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仅可呈现单一性,其更多的表现是多样性,但仍以发热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比较多见,但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一种条件致病性、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真菌,是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较常见的系统性感染病原菌,主要通过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临床常表现为系统性播散性感染,病情凶险,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PSM的发病率显著增高^[1],流行区域不断扩大^[2],有可能成为新的突发性传染病^[3]。本文就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1月某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7例(100%),咳嗽12例(70.6%),贫血13例(76.5%),消瘦11例(64.7%),皮疹10例(58.8%);16例(94.1%)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所有病例血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在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8例治愈,2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HIV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贫血、消瘦、皮疹,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依赖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方法脑脊液利用真菌培养瓶延长培养10 d左右出现阳性报警,经直接涂片(湿片和革兰染色),分离培养,体外双相形态转换确定霉菌相和酵母相,以及钢圈小培养等初步确定是马尔尼菲青霉菌,最后经测序鉴定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同时脑脊液离心沉渣常规涂片后革兰/瑞士染色均检到马尔尼菲青霉菌孢子。脑脊液多次进行总蛋白、腺苷酸脱氢酶(ADA)和葡萄糖等生化检测。结果脑脊液真菌延长培养和脑脊液常规涂片均可检到马尔尼菲青霉菌。脑脊液生化检测指标有相应提示。结论在正常人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是潜伏性发作,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常常会误诊,导致高死亡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更是少见,所以脑脊液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需要多部门多方法共同协作,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抗真菌治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鉴定及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经验,降低死亡率. 方法取淋巴结穿刺液、血液进行真菌培养鉴定. 结果氢氧化钠涂片和革兰染色能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所特有的孢子. 结论氢氧化钠涂片和革兰染色能早期发现真菌孢子,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此外,组织病理学也可作为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需做过碘酸雪夫染色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作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马尔尼菲青霉菌(PMA)在无基础疾病低龄患儿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儿选择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4年12月2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血液和骨髓标本中分离的PMA,从细菌学检验、骨髓像染色检查、组织病理学常规染色和特殊染色检查鉴定PMA,并且采用Rosoo纸片扩散法进行马尔尼菲青霉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BACT/ALERT 3D120全自动血液培养仪提示有菌生长;糖同化试验均阳性;组织病理学常规染色显示为肉芽肿病变,中心坏死,并见典型细胞为腊肠形孢子,长形、、粗细均匀、两头钝圆、中央有一横隔;23株马尔尼菲青霉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抗菌活性均较好,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0%、8.7%、4.3%、4.3%。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已严重危害免疫力低下的低龄儿童,需严防漏检而贻误治疗时机,尤其重视降低基层医院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误诊率,因氟康唑敏感性高、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小、治疗费用较低,所以在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治疗上推荐首选药物为氟康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7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等。结果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消瘦、口腔白斑、咳嗽、腹泻、腹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等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10个/μL;真菌培养在25℃时呈现为菌丝相,37℃时为酵母相;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4例经伏立康唑治疗后痊愈并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2例未完成伏立康唑治疗疗程,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治疗好转;1例治疗未结束自动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免疫力明显缺陷;伏立康唑可用于治疗AIDS合并PSM,及时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马尔尼菲青霉菌DNA检测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设计马尔尼菲青霉菌种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早期诊断的方法. 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我科保存的2株和广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惠赠的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rDNA ITS,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国际基因库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比对、分析. 结果 3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rDNA ITS序列相同;与来源于美国、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的rDNA ITS序列一致;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新生隐球菌、念珠菌以及曲霉和青霉属间的rDNA ITS序列差异较大,而青霉种间的rDNA ITS序列差异不大. 结论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种间的rDNA ITS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提示该区不适合作为靶基因来设计该菌的种特异性引物或探针,应考虑在别的区域继续寻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立少见类酵母样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分析,形态学检查、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和头状地霉菌血流感染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病例1和病例2类酵母样真菌血流感染均发生于患者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病情严重,相似度高。挑取病例1、2血平皿上培养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前者可见菌丝、关节孢子和小分生孢子,菌丝分枝分隔粗细不等,关节孢子长短不一,多呈矩形和桶型;后者可见中隔透明的菌丝断裂成关节孢子,呈长方形,不产生芽生分生孢子。API 20C AUX鉴定,提示分别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头状地霉菌。所得序列在NCBI上进行比对,结果分别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头状双足囊菌 头状地霉菌的有性期。结论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类酵母样真菌血流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将毛孢子菌和地霉菌鉴定到种水平有利于提高临床对该类少见真菌感染的认识,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温度双向型真菌,属条件致病菌,主要侵犯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感染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PSM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地区,在湖南省感染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漏诊率及病死率较高[1]。现将近期本院收治的首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微生物特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