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医药》2007,2(12):698-698
s(秒),min(分),h(小时),d(天),kg(公斤),L(升),ml(毫升),IU或U(酶活力的国际单位),t1/2(半衰期),T(体温),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WBC(白细胞),RBC(红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BPC或PLT(血小板计数),rib(血红蛋白),ESR(血沉),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2008,(1):16-16
s(秒),min(分),h(小时),d(天),kg(公斤),L(升),ml(毫升),IU或u(酶活力的国际单位),t1/2(半衰期),T(体温),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WBC(白细胞),RBC(红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BPC或PLT(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2009,(4):279-279
s(秒),min(分),h(小时),d(天),kg(公斤),L(升),ml(毫升),IU或U(酶活力的国际单位),t1/2(半衰期),T(体温),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WBC(白细胞),RBC(红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BPC或PLT(血小板计数),Hb(血红蛋白),ESR(血沉),BT(出血时间),CT(凝血时间),  相似文献   

4.
石庆之 《江西医药》2010,45(9):955-957
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据Bodey等报道,当ANC〈0.5~1.0×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4%,若0.1×109/L时(严重粒缺),感染的发生率将增加到24%~60%。粒缺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苯并[a]芘损害神经元DNA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染毒对体外培养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的损伤。方法取8日龄SD大鼠小脑粒细胞进行培养,并分(1)空白对照组;(2)溶剂对照组(等量DMSO平行处理);(3)低浓度BaP染毒组(BaP 5μmol/L+S9-mix);(4)中浓度BaP染毒组(BaP 15 μtmol/L+S9-mix);(5)高浓度BaP染毒组(BaP 45 μmol/L+S9-mix)。染毒90min,胰酶消化法收集标本。苔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SCGE法检测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的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的损伤率,并对细胞存活率与DNA损伤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染毒组与对照组以及各染毒组之间大鼠小脑粒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01);(2)染毒组与对照组以及各染毒组之间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损伤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5~P〈0.0001);(3)细胞存活率与DNA损伤率负相关(r=-0.9402,P〈0.01);(4)高剂量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损伤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aP染毒可引起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损伤,损伤程度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加强。胞核DNA损伤是BaP引起体外神经元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生白失对肿瘤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的预防作用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感染发热的治疗作用。方法 1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采用交叉自身配对对照的方法,分别使用同样方案和剂量的化疗,加用(治疗组)或不加用(空白对照组)生白欣的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的。12例各种原因所致ANC减少并感染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同时加用生白欣(治疗组)或 单用抗菌素(对照组)的两组患者ANC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例78岁男性患者因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给予头孢唑肟钠(2.25 g静脉滴注,1次/d)、卡马西平(0.2 g口服,2次/d)、尼美舒利(100 mg口服,2次/d)、二羟丙茶碱(0.5 g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次)、盐酸哌替啶(25 mg,肌内注射1次)和盐酸布桂嗪(100 mg,肌内注射3次)等药物治疗。第7天,停用头孢唑肟钠,改为磷霉素钠(8 g静脉滴注,1次/d)。第11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9×10^9/L。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0.0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第17天患者出现右肺气胸、肺不张。第20天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型和乙型流感确诊病例C反应蛋白(CRP)、WBC、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534例发热门诊患者分为3组,甲型流感组207例、乙型流感组89例,238例.分别检测CRP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WBC[(7.1±2.1)×109/L、(7.2±1.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2±1.9)×109/L、(5.3±1.5)×109/L]、中性粒细胞的比例(0.73±0.10、0.73±0.09)和CRP[( 15±8) mg/L、( 19±11) mg/L]均低于非流感组[分别为(8.8±3.9)G/L、(0.77±0.10)、(41±3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甲型流感组与乙型流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的体温水平与非流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白细胞〉10×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6.4×109/L 、中性粒细胞比〉0.75 、CRP〉10 mg/L各项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型流感组:10.6%(22/207),22.7%(47/207),45.4%(94/207),9.7%(20/207);乙型流感组:3.4%(3/89),21.3%(19/89),42.7%(38/89),18.0%(16/89);非流感组:23.1%(55/238),45.8%(109/238),61.3%(146/238),34.5%(82/238),均P〈0.05].结论 检测流感患者CRP和WBC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及指导临床用药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例17岁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2 g,3次/d)和阿米卡星(0.4 g,1次/d)。用药6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3.4×109/L,中性粒细胞0.9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6×109/L。用药第13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6.6×109/L,中性粒细胞0.7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6×109/L。第14天停用阿米卡星,继续原剂量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用药第28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6×109/L,中性粒细胞0.3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停用头孢美唑钠,更换为万古霉素粉针0.5 g,1次/8 h静脉滴注。更换药物后第7天,血白细胞计数6.1×109/L,中性粒细胞0.6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7×109/L。  相似文献   

11.
周建伟  孔繁兴  易旻庐 《江西医药》2009,44(11):1105-1107
目的探讨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T-(rhG—CSF)的疗效。方法选择上一周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降至1.5×10^9/L以下的肿瘤患者共50例.分为A组与B组.分别在下一周期化疗结束48h后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时使用rhG—CSF.连续2dANC〉2.0×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2.0×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B组(P〈0.01),ANC最低值高于B组(P〈0.05),用药天数较B组少(P〈0.051,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48h后立即使用rhG—CSF.  相似文献   

1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多见于成年人,婴儿CML罕见。现将我院自1969年南迁以来收治的二例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男性,6个月,因患儿出生后不久开始反复腹泻,食欲差,于问83年6月入院。查体:体温37.2℃,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肝助下5cm,剑下6cm,质硬。脾肋下108、8、-3cm,表面不光滑。可见脐病。耳后、腋下、领下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象Hb95g/L,TC84×109/L,WBC72.5×109/L,早幼粒细胞0.02,中性中幼粒细胞0.07,晚幼粒细胞0.10,杆状粒细胞0.15,分叶粒细胞0.33,嗜酸粒细胞0.07,嗜碱粒细胞002,…  相似文献   

13.
1例20岁女性为乌发自行服用何首乌粉15g/d。2周后,患者出现纳差及乏力;3周后出现尿色加深,肝功能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78 U/L,丙氨酸转氨酶(ALT)1121 U/L,总胆红素(TBil)100.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T)77.4μmol/L。服用何首乌粉第42天,实验室检查:AST472 U/L,ALT 755 U/L,TBil 102.9μmol/L,DBil 76.7μmol/L;白细胞计数3.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7×10~9/L。考虑药物引起肝损害和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性大。停用何首乌,给予保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10 d后实验室检查:ALT 62 U/L,AST 73 U/L,DBil 20.5μmol/L,TBil 30.2μmol/L;白细胞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0×10~9/L。  相似文献   

1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璇  陈岷  申向黎  张伶俐 《中国药房》2008,19(20):1585-158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以贫血、外周血粒细胞增高和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高、常有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为特征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陛疾病,其病理过程从慢性期(Chronic phase)演变为加速期(Accelerate phase),最终进入急变期(Blastic phase)。白血病细胞有特征性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Ph染色体)及由该染色体易位导致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异常。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胺(Berbamine)对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产生及PAF引起的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与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檗胺(50umol/L,100umol/L)和维拉帕米(10umol/L,100umol/L)预处理的人粒细胞,用A-23187攻击后,PAF的产生明显降低,小檗胺和维拉帕米也能抑制PAF(70pmol/L)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本实验结果提示,小檗胺和维拉帕米对PAF生成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阻断钙离子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等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18例在发病12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出院后随访恶性心脏事件,随访时间为(36±22)个月。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恶性心脏事件的最佳预测因子(敏感度=83%,特异度=54%,曲线下面积=0.70)。Kaplan-Meier心脏事件生存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与恶性心脏事件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远期恶性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3.9,P=0.002)。其他预测因子还有年龄≥65岁(OR=2.4,P=0.01),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史(OR=2.2,P=0.04)及肌酸激酶(CK)峰值≥4000IU/L(OR=3.5,P=0.02)。结论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白介素-17(IL-17)作为前炎症因子可以导致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增高,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募集。本实验通过建立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观察IL-17在体内环境下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体内环境下IL-17的变化与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C57小鼠30只,体质量22~27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5只;ALI模型组(模型组),15只,脂多糖(LPS)腹腔注射6mg/kg、10ml/kg致急性肺损伤。分别观察小鼠呼吸频率、活动情况及直接光镜观察肺组织血管及肺泡变化情况,中性粒细胞凋亡,淋巴细胞CD3+/4+/8+分类检测,血清IL-17含量的检测。结果急性肺损伤时小鼠的IL-17的含量(0.10±0.002)pg/L,正常对照组(0.08±0.003)pg/L(P〈0.05)。CD4+%模型组(21.99±1.83),对照组(14.97±0.99)(P〈0.01)。中性粒细胞凋亡百分比(%)模型组(1.15±0.17)%,对照组(0.32±0.05)%(P〈0.01)。结论在ALI发病24h时,由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介质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表达了较高的凋亡率,而IL-17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与IL-17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2012,(7):818-818
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N(中性粒细胞)ICU(重症监护病房)E(嗜酸粒细胞)Hb(血红蛋白)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CH(胆固醇)CK肌酐)NO(一氧化氮)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BUN(血尿素氮)  相似文献   

19.
急性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急性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50例。结果患者女多于男(1:0.61),且多为成年人(82%);共涉及20种药物,解热镇痛药最多(32%),其次是抗风湿药、磺胺类、抗甲状腺药,而抗生素大部分是联合用药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临床多采用维生素B4、鲨肝醇、碳酸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以及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急性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多由解热镇痛药引起,成年人为主,积极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1.1病例选择我科30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心、肝、肾功能正常,卡氏评分60分以上,白细胞(WBC)≥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2.0×10^9/L,血小板(PLT)≥100×10^9/L,男17例,女13例;中位年龄53.3岁,有化疗指征,预计生存期大于3月。且经第一周期全身静脉化疗后血液学毒性均达Ⅲ度(WBC〈2.0×10^9/L、ANC〈1.0×10^9/L)以上,经治疗后血象恢复入组。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分期、病种、化疗方案、化疗前血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癌药物有:表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多西他赛、5一氟脲嘧啶、环磷酰胺、强的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