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6例KD中,不典型KD 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 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 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不完全KD 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郑雪辉  章幽芳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47-1649
目的 总结<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KD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本院住院32例<6月龄KD患儿临床资料,并选1~5岁32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及诊疗情况.结果 <6月龄婴儿组较1~5岁组草莓舌发生率低,皮疹出现时间晚,卡痕红肿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首次使用IVIG有效率低.结论 <6月龄婴儿KD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其持续发热无KD临床表现,应寻找炎症反应证据及动态观察冠脉是否存在病变,以利早期诊治,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9.
42例婴儿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引起人们重视。KD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有20%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或冠脉瘤,可致缺血性心脏病,甚至死亡。KD的好发年龄在1岁以内,但是婴儿期KD的临床特征不典型,这给早期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现收集5年来我院收治的42例1岁以内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相似,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裸金属支架(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来本院首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靶血管为小血管病变且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2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BMS组114例、DES组173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的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PCI成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冠脉造影随访显示DES组再狭窄率均明显低于BMS组(4.87%vs32.25%,P〈0.01);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MS(3.00%VS13.59%,P〈0.01)。结论DES治疗小血管病变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CHD)的临床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价值及适应征。方法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50%,其中心肌梗塞组88.9%,典型心绞痛组70.4%,不典型心绞痛组仅为12.5%。结论冠心病的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最为可靠,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偏差较大极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糖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取15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HD的患者按血糖结果分为两组,血糖异常组71例,血糖正常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异常组高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血糖正常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异常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加重,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血糖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多同时合并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多支病变、弥漫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5.
134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治疗和预后。方法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法,多体位造影,左主干狭窄≥50%为临床有意义的病变。对134例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701例冠心病患者中左主干病变134例(7.9%),检出率低。其中左主干Ⅰ级病变62例,占46.3%,末端包括分叉处狭窄71例,占53.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71.6%),合并心肌梗死51例(38.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2例(53.7%),术后64例(88.9%)心绞痛症状消失。11例行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有轻微心绞痛发作。结论左主干病变临床症状严重,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惟一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为最佳治疗方法,但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可以行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组)41例及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非DM组)5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DM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率、病变血管率及弥漫性血管病变率均明显增高。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高血脂高发,冠状动脉呈多支病变且较严重,积极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急性期心肌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8例急性期KD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cTnⅠ、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并将68例急性期KD患儿分为有合并心脏病变组(A组)33例和无心脏病变组(B组)35例,比较cTnⅠ和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KD组与对照组血清CK、LDH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cTnⅠ、CK—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诊断KD急性期心肌损伤cTnⅠ的敏感度(84.85%)和特异度(82.86%)均高于CK—MB的敏感度(66.67%)和特异度(77.14%)。结论:cTnⅠ与CK—MB为诊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cTnⅠ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陈云  王欣  齐惠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8):890-89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05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52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64例,双支病变48例,3支病变41例)。结果对照组及总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与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MT≥0.85mm及(或)粥样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特异性为81.6%,敏感性为75.3%,阳性预测率为71.1%。结论测定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d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