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部份主粮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玉米、小麦、大米3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和伏马菌素B_1(FB_1)、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3种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3种粮食中霉菌侵染严重,其侵染率分别为92.3%、87.2%、72.4%。菌相以曲霉菌为主,同时检出了产生ST毒素的杂色曲霉菌。FB1和ST在粮食中污染较普遍,FB_1检出率为12.8%~100%,含量15.2~27.0mg/ng;ST检出率为34.3%~56.9%,含量24.0~75.0μg/kg。FT在粮食中污染率和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安徽省部分地区小麦、玉米、大米三种主要粮食中霉菌侵染状况。杂色曲霉素(ST)用化学方法提取,毒素含量测定用灵敏、快速的ELLSA方法。结果表明三种粮食中霉菌侵染严重,侵染率分别为96.27%,84.79%和26.80%。霉菌菌相以曲霉为主。ST在粮食中污染较普遍,阳性率为67.2%~100%,平均含量为0.49~231.53μg/kg。尤其在小麦中阳性率高达100%,平均含量达161.3μg/kg,1994年收获的小麦、玉米平均含毒量明显高于1995年收获的小麦、玉米,说明ST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易产生  相似文献   

3.
对常见的几种粮食霉菌及其毒素两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实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的毒素含量与其产毒的霉力数量有关,并取决于该毒素适应的基质,小麦适合于产生伏马菌素(FB),烟曲霉震颤素(ST),杂色曲霉素(AFB1)及黄曲霉毒素又适合于在多种粮食上产生,提示易产生毒素的粮食在贮存过程中应加强防霉措施,在制定粮食中的霉菌毒限量标准时,不同的粮食应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前,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简称ST)在食品中的污染特性〔1〕,ST产生源在粮食中的产生关系〔2,3〕,及霉菌产生ST的生理生化〔4〕,分子生物学特征〔5,6〕等方面都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报道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粮食中杂色曲霉素污...  相似文献   

5.
杂色曲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能产生致癌毒素—杂色曲霉素(ST),国内有报道和胃癌高发有关。本站通过对60份大米、小麦、玉米样品进行杂色曲霉和杂色曲霉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中杂色曲霉污染严重,污染率达60%,经产毒鉴定有60%产毒。大米、玉米中未检出杂色曲霉。三种主粮中杂色曲霉素(ST)污染较普遍,总污染率为78.3%,平均污染量261.3mg/kg,最高达1626.0mg/kg,其中小麦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率依次为小麦100%,玉米95%,大米40%,平均污染量分别为小麦534.1mg/kg,玉米27.5mg/kg,大米2.4mg/kg。  相似文献   

6.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多,同时也侵染田间谷物和贮藏的粮食。如遇到合适的气温、湿度可继续生长繁殖,引起粮食霉变。同时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当人畜食入后可对健康造成危害。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可引起人、畜急慢性中毒或致癌,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省部分地区大米和小麦两种主粮中杂色曲霉菌(A.v)和杂色曲霉素(ST)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米和小麦中,A.v污染率分别为5.5%和10.5%;ST污染率为53.4%和65.8%;ST平均含量为15.5μg/kg和58.6μg/kg。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贮藏期粮食进行分析,A.v检出率越高,粮食中ST污染率和含量越高;贮藏期延长,A.v和ST检出率及ST含量增高。实验产毒表明所有A.v菌株均能产生ST,平均产毒量达7190.2μg/kg,证实A.v是ST形成的主要菌种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粮食中霉菌毒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湖北省粮食中主要霉菌及毒素污染情况。方法:采取随机分层定点方法采集大米、小麦、玉米共182份样品,按卫生部营卫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三种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B平均污染率为39.75%,杂色曲霉素为78.57%。黄曲霉毒素B1为80.36%。结论:三种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B、杂色曲霉素和黄曲霉素污染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主粮中几种真菌的污染状况及菌株产毒能力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燕  李军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5):382-382
伏马菌素(FB)、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分别是串珠镰刀菌、杂色及构巢曲霉、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继黄曲霉毒素后发现的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真菌毒素。文献报道,FB对人、畜不仅是一种促癌剂,而且是完全的致癌物;ST能诱发实验动物肝癌、...  相似文献   

10.
杂色曲霉素(ST)衍生后偶联到牛血清白蛋白(BSA)或血蓝蛋白(H)上,制得复合抗原BSA-ST和H-ST。将BSA-ST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到一株稳定分泌抗ST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该株细胞诱导的小鼠腹水及血清中均富含抗ST单克隆抗体(McAb-ST)。经鉴定,McAb-ST属于IgG_1,与H-ST反应之亲和力常数为1.29x10 ̄9L/mol,其分子量为168000(重链53000,轻链31000)。McAb-ST的结构类似物的相对交叉反应下超过2%。应用McAb-ST及H-ST建立的IC一ELISA法测定ST的线性范围是0.1~10ng/ml,最低检测量是0.5pg/ 25μl,为快速检测粮食中ST提供厂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细胞系CHL-3A4的建立及其代谢活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CHL3A4细胞系为某些遗传毒性化合物的代谢途径研究提供模型细胞系,并用于新合成化学物质的致突变性检测。方法应用RTPCR和DNA重组技术从人肝组织中克隆细胞色素P4503A4基因的cDNA至BluescriptM13载体上,经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和克隆片段部分序列测定,证实为CYP3A4cDNA。然后构建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pREP93A4,导入中国仓鼠CHL细胞。结果建立了CHL3A4转基因细胞系,双核细胞微核试验证明该细胞系能代谢活化黄曲霉毒素B1(AFB1)、杂色霉菌毒素(STC)、环磷酰胺(CPA)。结论所建CHL3A4细胞系确实能表达人细胞色素P4503A4,并能代谢活化AFB1、STC、CPA。  相似文献   

12.
杂色曲霉素致人胚肺细胞p53及Ki-ra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中国恶性肿瘤高发区粮食中优势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in,ST)的致癌作用,运用银染PCR-SSCP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ST(1μg/ml和3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第5、6、7、8显外子及癌基因Ki-ras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ST处理后第22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的第8外显子和Ki-ras癌匀出现异常泳动带型,表明S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主粮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种类多,同时也侵染田间谷物和贮藏的粮食。如遇到合适的气温、湿度可继续生长繁殖,引起粮食霉变。同时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当人畜食入后可对健康造成危害。杂色曲霉素(ST)、烟曲霉震颤素(FT)可引起人畜急慢性中毒或致癌,在世界上已得到证实。安微是农业省,粮食生产品种多,产量高,全面掌握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按我省南、北、中部地区之分,选择黄山、巢湖、宿县3地区9个县的农户分别采集1994年和1995年收获的玉米63份,小麦61份,大米64份,样品用塑料袋…  相似文献   

14.
烟曲霉震颤素(简称FT)主要是由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该类毒素对大鼠、小鼠、家兔、猪、羊等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毒性,可引起动物的强烈痉挛乃至死亡。虽然目前尚未见到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的专门报告,但由于烟曲霉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尤以稻田,菜地土样中检出率高,因此极有可能污染粮食、蔬菜和饲料,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为了解吉林省主粮中烟曲霉和FT的污染状况,对吉林省产三种主粮(玉米,小麦,水稻)170分样品,蔬菜和粮地内土样20份,进行了烟曲霉分离。结果粮食和土样中烟曲霉的污染较严重,粮样中烟曲霉的侵染率为6.1%~9.0%,平均菌落数为1.7~4.6个;土样中检出率分别为80%,5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70份样品和从中分离的10株典型菌株的产毒培养物的毒素提取液进行烟曲霉震颤素的检测,结果只有2份玉米样品的FT阳性,含毒量分别为92mg/kg,126.5mg/kg;10株烟曲霉均未检出FT,说明吉林省主粮中FT的污染较轻。从粮食中分离的菌株产FT的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5.
杂色曲霉素对人胚胃粘膜细胞p53基因致突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孙旭明  曹文军 《卫生研究》1998,27(4):259-262
为探讨杂色曲霉素(ST)的致癌作用,运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和银染PCR-SSCP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ST(1mg/L和3mg/L)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胚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情况以及此过程中抑癌基因p53在蛋白及基因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ST处理4周后处理细胞增殖旺盛,并出现恶性转化灶;ST处理24周后处理细胞可在软琼脂上形成细胞集落(ST1mg/L和3mg/L组每皿细胞集落数平均分别为15和17个);FCM检测结果表明,ST处理的细胞细胞增殖指数增高,DNA含量增高,出现DNA异倍体,突变型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ST处理22周后,处理细胞p53第8外显子出现异常泳动带型。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ST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胃粘膜细胞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中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中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林朝蔡海珊张荣何云亚象山县卫生防疫站(浙江315700)霉菌在粮食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当人们食入污染这些毒性代谢产物的食物后可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及各种疾病。杂色曲霉素是自然存在较广的致癌毒素,国内有报道和胃癌...  相似文献   

17.
三种危险因素的协同致肝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黄曲霉毒素B1(AFB1)、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致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时可能的协同作用,对同份人HCC组织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嵌套式PCR及逆转录嵌套式PCR检测AFB1、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67.7%(21/31)、88.2%(60/68)和13.2%(9/68)。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58.1%(18/31),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8.8%(6/68),由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3种危险因素全部阴性。结果表明,3种危险因素均与人类肝癌直接相关,并且存在着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食品发霉是由霉菌引起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并不是霉菌本身,而是霉菌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霉菌的种类很多,其代谢产物也有很多种。目前,已经知道的霉菌毒素约有200多种。霉菌毒素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各种损害,如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会损害肝脏甚至致癌;杂色曲霉菌与构巢曲霉菌产生的杂色曲霉毒素也能损害肝脏及肾脏并致癌;岛青霉菌产生的黄米毒素,能致肝癌;串珠镰刀茵产生的毒素,能诱发食管癌及胃癌。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在薄层色谱定性半定量测量黄曲霉毒素B1(AFTB1)的基础上,用岛津CS-930薄层扫描仪进行了荧光色谱扫描定量测量AFTB1。省去了预展步骤,做了最佳仪器使用条件、最大吸收峰、最低检出量和回收率实验,并做了标准曲线和实际样品测量。最低检出量为0.05ng,回收率分别做了高、中、低浓度的回收实验,回收率为81.2% ̄87.9%,RSD值2.6% ̄3.3%。  相似文献   

20.
对28份进口小麦进行霉菌菌落数和粮食霉菌(小麦内部霉菌)检测:其菌落平均为239个/g,侵染率平均为88.3%,曲霉菌属浸染率和镰刀菌属侵染率为高,分别为49.3%2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