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櫣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櫣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櫣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櫣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櫣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櫣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櫣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致伤后早期细胞发生的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和发生反应性胶质化的规律。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体外Müller细胞的培养并建立高压气体冲击损伤模型,检测细胞致伤后早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致伤后3h左右GFAP的表达量明显增强,以后24h内持续性高表达,并与损伤强度呈正比(P<0.05);LDH的释放增加主要出现在损伤后30min内;损伤后30min各组致伤细胞凋亡率呈非显著性差异(P>0.05),3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6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结论:Müller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是触发GFAP 表达增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Mü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从内界膜到外界膜纵贯视网膜全层,参与构成血-视网膜屏障,积极参与视网膜发育并通过许多细胞内机制促进和维持视网膜稳态。Müller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病理生理改变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就Müller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认为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支持和营养作用外,目前的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在视网膜神经递质的调节、视网膜中钾离子的调节、视网膜中pH值的调节以及对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Müller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视网膜病理状态下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的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Thy1 1单克隆抗体免疫吸附得到纯化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将其接种于纯化培养的视网膜M櫣ller细胞上 ,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共同培养。结果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接种后 1d即可生长出短小的突起 ,至第 5d突起不断增长并可长出二级分支。结论 M櫣ller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 ,对体外培养的神经节细胞具有很好的支持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罗格列酮对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对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每组12只大鼠。糖尿病组及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罗格列酮治疗组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 mg·kg -1灌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对大鼠体质量、血糖进行评估。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化标志物GFAP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GFAP的表达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血糖明显升高(均为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血糖降低(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GFAP免疫荧光表达量分别为82.68±2.65、225.88±5.59、158.89±6.22;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ICAM-1 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91±0.13)%、(57.43±0.92)%、(55.56±1.23)%;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5±1.43)%、(67.36±1.79)%、(44.79±2.12)%;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糖尿病组、罗格列酮治疗组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9±0.74)%、(64.82±1.23)%、(46.15±2.05)%;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罗格列酮治疗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罗格列酮能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炎症反应,保护Müller细胞,对DR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K抑制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胶质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糖尿病组、治疗组(CDK抑制剂SCH727965),每组各10只。后两组大鼠采用单次腹腔注射55 mg·kg -1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治疗组玻璃体内注射SCH727965 8 μL(3 nmol·L -1)。12周后,免疫荧光检测三组大鼠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质(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PEDF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GFAP (100.00±0.00)%、VEGF(100.00±0.00)%、PEDF(38.26±0.52)%、PCNA(9.34±0.47)%表达相比,糖尿病组GFAP(168.24±2.72)%、VEGF(156.79±1.75)%、PCNA(16.11±0.34)%表达均明显增加,PEDF(23.72±0.71)%表达明显降低(均为P<0.01);而与糖尿病组相比,治疗组GFAP(124.37±3.01)%、VEGF(118.36±1.98)%、PCNA(12.05±0.67)%表达均明显降低,PEDF(8.22±0.36)%表达明显增加(均为P<0.05)。结论 SCH727965可下调大鼠糖尿病状态下视网膜GFAP、VEGF、PCNA表达,上调PEDF表达,进而抑制Müller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电镜下观察了兔眼视网膜铁锈症中Müller氏细胞的变化。其变化有:(1)细胞变形,极性特征消失;(2)胞突扩张,填补细胞变性的空隙;(3)胞浆内出现大量线粒体;(4)并见色素颗粒及感光细胞的残片;(5)在视网膜不同层次,Müller氏细胞之间形成排列紊乱的粘着小带。证实Müller氏细胞具有相当活跃的吞噬及修补功能。推测含铁物质的毒性可能通过Müller氏细胞传递,影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感光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乳兔视网膜获取Mü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反复洗涤使之纯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透射电镜对传代Müller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培养24 h后即有部分细胞贴壁生长,72 h后贴壁细胞进一步增多.通过振荡吹打可使附着于Müller细胞上的神经元脱落.20~25 d后细胞接近融合,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经1周达到融合.培养细胞GFAP阳性率在95%以上.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内含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及8~10 nm的中间丝.结论 利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吹打洗涤,可使之纯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系表达基因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Müller细胞的活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构建小鼠DR体内模型。高糖刺激人视网膜Müller细胞株MIO-M1构建DR体外模型。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及Müller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及细胞培养基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及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1β蛋白的表达。分别或同时向Müller细胞中转染pcDNA-MEG3及miR-34a mimic对其表达进行干预。qRT-PCR检测MEG3 mRNA及miR-34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DR组小鼠视网膜中GFAP、VEGF及IL-1β蛋白表达均增多(均为P<0.05),MEG3 mRNA表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Müller细胞中MEG3 mRNA表达降低(P<0.01),而GFAP、VEGF及IL-1β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pcDNA-MEG3组中GFAP、VEGF及IL-1β蛋白表达均降低(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R组小鼠视网膜及高糖刺激的Müller细胞中miR-34a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pcDNA组比较,pcDNA-MEG3组中miR-34a表达减少(P<0.01)。与pcDNA+NC mimic组比较,pcDNA+miR-34a mimic组中GFAP、VEGF及IL-1β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而pcDNA-MEG3+NC mimic组中GFAP、VEGF及IL-1β蛋白表达均减少(均为P<0.05)。与pcDNA-MEG3+miR-34a mimic组比较,GFAP、VEGF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结论 MEG3在DR小鼠视网膜及高糖刺激的Müller细胞中表达均降低,其可通过负向调控miR-34a抑制Müller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过表达MEG3可能成为DR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时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Müller细胞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29只SD大鼠建立RD模型,并分为NGF实验组、空白、单纯RD、正常对照共4组.在建立RD模型后观察1.5、3、6h,1/2、1、2、4、8、16、32d.NGF实验组在建立模型后每4d在玻璃体腔内注射NGF 5μg/5μL/次,空白对照组注射空白载体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Müller细胞的GFAP和vimentin进行标记.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单纯RD组显示随脱离时间延长,二者在Müller细胞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分布范围变广.NGF实验组显示Müller细胞内的二者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NGF能抑制RD后Müller细胞过度表达GFAP和vimentin,防止Müller细胞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体外高糖环境下的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将第2代Müller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浓度(5mmol/L)组、高糖浓度(25mmol/L)组、高糖+不同浓度(5、10、25、50、100μmol/L)黄连素组,分别培养24、48、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培养24、48、72h时,高糖浓度组Müller细胞吸光度值较正常糖浓度组明显降低(均P<0.01); 10、25、50、100μmol/L黄连素组细胞吸光度值较高糖浓度组明显升高(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 5μmol/L黄连素组细胞吸光度值与高糖浓度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黄连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高糖对Müller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黄连素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GFAP的变化规律。方法:20只兔子40眼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挫伤组,以 3J 能量自由落体的方式制作兔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于不同时段将动物麻醉致死,摘除眼球,制成病理切片用于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视网膜GFAP表达阳性率与灰度值,并应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挫伤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内界膜下可见少许棕色阳性GFAP着色。挫伤组伤后1d,GFAP的阳性表达开始加强,随伤后时间的推移,GFAP的免疫染色已从内界膜向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外核层,直至神经上皮层下发展,并呈现着色加深的强阳性表达。GFAP表达的平均灰度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也显示:挫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的表达持续增强,早期Mü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对视网膜损伤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对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阿柏西普 100μL(加药浓度分别为400、200、100pg/mL)大鼠永生化视网膜Müller细胞24、48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blot法检测AKT、STAT3蛋白表达。 结果:随着阿柏西普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P<0.05)。处理48h后,随着阿柏西普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Müller细胞的侵袭穿透指数逐渐降低(P<0.05)。转染48h后,随着阿柏西普浓度的升高,Müller细胞的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 结论:阿柏西普可抑制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STAT3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与侵袭性,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实验性早期糖尿病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糖尿病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在视网膜铺片、切片上,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dT-mediated x-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数目的变化;作眼球冰冻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u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iary Acidic Protein,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改变.结果①3个月后,糖尿病鼠凋亡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较明显增加,阳性细胞位于血管外;②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排列紊乱、Muller细胞突起消失、神经节细胞有核染色质固缩等细胞凋亡的特征,但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超微结构的变化;③糖尿病鼠视网膜Muller细胞有GFAP、VEGF的共表达.结论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病理改变除微血管外,还应包括视网膜神经组织;②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Mu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神经节细胞凋亡加速、感光细胞外节排列紊乱等,其中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Muller细胞所分泌的VEGF可促进DR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近年来对DR发病机制的探讨已成为研究热点。M櫣ller细胞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贯穿于整个视网膜,参与视网膜的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随着对胶质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M櫣ller细胞对DR的发病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中一种特殊的放射状胶质细胞,贯穿整个视网膜,与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微血管和突起相接触,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在DR的进展中,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DME的发生中,Müller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变化。方法:在不同浓度胰岛素条件下(4,8,12kU/L),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原位杂交法,定性测定Müller细胞分泌VEGF的变化,采用ELISA方法,定量测定Müller细胞分泌VEGF的变化。结果:高浓度胰岛素能明显增强VEGF的表达(P< 0.05)。结论:高浓度胰岛素可能通过刺激Müller细胞编码VEGF基因的转录,进而增强VEGF蛋白的表达,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发病原因不明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缺损。目前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已成为治疗IMH常规术式,可使大部分IMH患者达到解剖愈合,但愈合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几乎所有神经系统(包括视网膜)的损伤和疾病都伴随着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 Müller细胞是人视网膜主要的一类神经胶质细胞,在解剖和功能上与视网膜各层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有着广泛联系,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及信息传导作用,众多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激活并增殖在闭合黄斑裂孔(MH)中起主导作用,本文就Müller细胞在IMH形成和愈合过程及相关机制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