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至而有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祥 《国医论坛》2000,15(2):47-47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嫩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若得气迅速,则收效也快,疾病易于痊愈;若得气缓迟,则获效也慢,疾病不易痊愈;若经反复运用各种行针催气手法而气仍不至者,则疾病预后多不良。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老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什么是得气?古人的描述一…  相似文献   

2.
乔云英 《光明中医》2011,26(2):301-302
本文提出针灸医籍当中"气至"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感,"气至"与"针感"不同,"气至"更是一种针刺有效的标志。临床判断气至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针刺感应、针感的传导方向及针刺后机体整体感觉来判断。《内经》中所讲的"气至而有效"有其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古籍所提出的“得气”思想为出发点,从施治前的寻气、辨气与推拿“得气”的前提条件——辨证精、手法明阐述推拿治疗中得气的重要性;继而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推拿治疗过程中患者具体“得气”表现,如酸、胀、痛、麻、温热感,微汗出,局部声、色的改变与气机调畅的表现等,以期推拿“得气”思想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得到重视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玉杰  左甲 《光明中医》2016,(9):1220-1221
"气至"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通过对比《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部分条文的解释,发现要探明"气至"在《灵枢》中的本义,必须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寻找答案。"气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本义是指"清气"至。"气至"不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得气",而是指通过九针的操作使经脉血气运行如常。  相似文献   

5.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尝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原文“勿复针”后还有“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一句,张志聪认为此句置此则将前后连属内容悬隔,疑为衍文,今从,故省去)之载述,该段经文常作为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气至而有效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研究》2002,18(4):1-2
  相似文献   

7.
谈“气至而有效”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气至而有效”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它是针灸治疗的一条重要原则。一般针灸教科书在解释此句含义时,大多以将.针刺入脑穴后,若产生授、麻、重、胀等得”气感,便会有疗效来加以说明。致使一些临床医生认为,进...  相似文献   

8.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医学超声影像学技术探讨针刺"气至而有效"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在超声声像图上观察、记录200例肩周炎患者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引发"气至"时穴位内部结缔组织筋膜的变化。结果:"气至"是针刺穴位内部塑性变形筋膜引发脆性破裂时行针者和患者的主观感觉;"气至而有效"是塑变筋膜松解残余应力疏通产生的即刻疗效。结论:针刺"气至而有效"是中医对针刺松解塑性变形筋膜释放残余应力过程中,行针者和患者主观感受与即可疗效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11.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一语道出“得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针灸大成》亦强调指出:“宁失其时,勿失其气”。本文就“得气”的概念、指征、影响因素,促使“得气”方法,“得气”与补泻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得气”的基本概念 “得气”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得气”现代称之“针感”,就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感应,早在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作了细致描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相似文献   

12.
葛震  王永杰 《国医论坛》2006,21(6):19-20
后世多认为气至即得气,经分析发现气至与得气不同,气至贯穿于整个针刺治疗的全过程,是与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诊断、治疗息息相关,是需要把握的重点所在.经过探讨气至的相关问题,辨析气至与得气的关系,提出了气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15.
气至而有效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曾晓聆  周然宓 《光明中医》2008,23(10):1554-1555
经络学说中,“气”的概念首先来源于针刺感应,尤其是循经感传。对于“气”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引申其义:“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难经》七十八难则认为:“不得气是谓十死九不治也。”可见“气“在针灸治病中的重要性。那么“气”为什么会如此重要?研究其中机理对于揭示针灸治病机理和提高针灸疗效,乃至解释脑的工作原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针刺治疗筋脉肉皮骨五痹的疗效观察,思考气至而有效的原因;从卫气概念、卫气循行、营卫关系、营卫功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内经》卫气学说,从而阐释气至而有效的效应机制。认为气至乃卫气先至以扩充脉道,继而营血再至,气血共同濡养筋肉、脉道、皮肤及骨干,并提出养卫气、调卫气理念。  相似文献   

17.
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意同得气 ,即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必须在气至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足见气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针灸医家均十分重视气至 ,在现存医学古籍中《内经》最早提出气至概念。1 气至的意义  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强调针刺只有出现气至的反应 ,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气至与否也就成为医生判断针刺疗效与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某些病症即使针刺后病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介绍杨继国教授运用“气至而有效”理论治疗面瘫后遗症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详细将杨继国教授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记录于本文,除了运用临床治疗本病的常规针刺方法以外,特别注重“气至而有效”理论的运用,通过循经远取合谷穴,运用“钻木取火”法和引导患者“以意领气”,激发经气,使气至而有效,同时配合艾灸及TDP神灯照射,多法联用。结果 本文结合一典型案例说明本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杨继国教授治疗面瘫后遗症重视“气至而有效”理论的运用,提示针刺取效的关键在于“气至”,手法运用和医患治神则是“气至”的关键,临床疗效显著,其治疗经验值得临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刺临床强调得气与调气,《灵枢》中即有"气至""得气"等术语,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出现了"气至病所""靶向针灸"等各种说法。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关于针刺"气至"的文献,认为"气至"包含"得气"及"气调"两层含义,"得气"是针刺入腧穴后的经气感应,"气调"则是经过治疗后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而与"气至病所"相比,则"靶向针灸"在临床更实际,应用更广泛,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试析《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提出气至是指谷气至 ,是补泻气调的过程。《灵枢》把谷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 ,故明确气至的实质 ,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