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头面部测量特征在汉族、黎族、维吾尔族和藏族人群间的关系。 方法 2008年~2011年,在江苏、海南、新疆和西藏地区共测量1034例(汉族348例、黎族165例、维吾尔族305例、藏族216例)青年个体的16项头面部测量特征,进行性别间差异分析、人群间共性及差异分析及人群间主成分分析。 结果 16项头面部测量特征大多数都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测量均值多大于女性;4个人群均以圆头型和超圆头型为主,汉族、黎族和维族以阔面型为主,汉族、黎族和藏族以中鼻型为主,显示了4个人群在头面部上具有的同质特点。但是4个人群的头面部又存在一些异质特点,比如汉族的面最阔,黎族的鼻最阔,维族的鼻最狭,藏族的面最狭。群体关系上,汉族和黎族相对更接近,而维族和藏族相对接近。 结论 4个人群的头面部测量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汉族和黎族之间的群体关系相对更接近,维族和藏族人群之间的群体关系相对接近,这种人群间的同质及异质特点可为后期遗传学、法医学等领域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方法 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840例,女性5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并将各指标均值与南方汉族资料进行差异统计学检验。结果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头较宽、较高,两下颌角间较宽,两眼间距离较大,面较高,鼻背较高,鼻与红唇距离较大,耳大,但头较短,面较狭,鼻较短,唇较薄。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男性头更圆、更高、更狭,面更狭,鼻更阔。北方汉族女性头面部特征与男性结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北方汉族女性比南方汉族鼻更狭些。结论遗传因素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br# 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将中国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方法 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840例,女性5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并将各指标均值与南方汉族资料进行差异统计学检验。 结果 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头较宽、较高,两下颌角间较宽,两眼间距离较大,面较高,鼻背较高,鼻与红唇距离较大,耳大,但头较短,面较狭,鼻较短,唇较薄。与南方汉族相比,北方汉族男性头更圆、更高、更狭,面更狭,鼻更阔。北方汉族女性头面部特征与男性结果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北方汉族女性比南方汉族鼻更狭些。 结论 遗传因素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2018,41(2):190-195
目的:探讨中国乡村汉族头面部特征。方法:2009年~2013年在中国36个调查地区(15个北方地区,21个南方地区)测量了8 174例乡村汉族男性成年人的12项头面部形态学指标,对36个族群的指标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6个族群由于头面部特征的差异,大致可以区分为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两大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北方汉族多数族群第一主成分(PCⅠ)值小,即鼻、面、头宽度小,第二主成分(PCⅡ)值较大,即上唇皮肤部较高、鼻较深、面较高。南方汉族的PCⅠ值多为较大或中等,PCⅡ值多为中等或较小,即相对于北方汉族来说,南方汉族多为鼻、面、头宽度大或中等,上唇皮肤部高度、鼻深、面高值中等或小。结论:南、北方汉族头面部特征有一定的差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水平影响着汉族人的头面部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 732例(男性5 840例,女性5 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分析了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结果:按照指数均数,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在北方汉族中,东北方言族群头圆,头阔,头最宽,面最宽,两个下颌角间距离最大,两眼间距离最近,面高值大,鼻翼较宽,鼻狭,耳大,耳圆。华北方言族群头较狭长,额头窄,面阔,两眼间距离较宽,鼻背较低。西北方言族群头狭长,头短而高,面窄,两个下颌角间距离较窄,鼻短。结论:北方汉族的3个族群头面部特征有明显的共性,也存在彼此的差异,遗传、环境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辽宁省满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辽宁省清原县满族成人256例(男102例,女154例)进行21项头面部指标活体测量,并计算5项头面部指数,所得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PEMS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辽宁清原满族头面部除两眼内角宽、上红唇高和唇高3项,其余各项测量指标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头面部测量指标除两眼内角宽和唇高两项之外,其他各项均大于女性;男、女头型、面型及鼻型相似,头型以特圆、高、狭头型多见;面型以超狭面型为主;鼻型以狭鼻型多见。结论:辽宁满族头面部特征具有典型的东亚蒙古人种特点,与吉林满族有一定差异,与辽宁汉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特征,了解其5项头面部指数的分型类型。方法:依据《人体测量手册》和《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人336例(男142例,女194例)20项头面部指标,对5项头面部指数进行计算和分型。结果: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均为圆头型(头长宽指数)、中头型(头宽高指数)、高头型(头长高指数)、超狭面型、中鼻型;形态面指数均值女性大于男性,鼻指数值男性大于女性。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长宽指数男性、女性均以圆头型、中头型、特圆头型出现率高;头宽高指数男性、女性均以阔头型、中头型出现率高;头长高指数男女以高头型率最高;形态面指数男性阔面型、超阔面型率高,女性以阔面型、狭面型、中面型率高;鼻指数男女均以中鼻型率最高。结论:与蒙古族10个族群相比,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女性头较长、较低,面较宽,鼻较阔。5项头面部指数与青海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成人头面部形态特征.方法: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157名鄂伦春族成人的21项头面部指标,计算了5项头面部指数分型值.结果: 黑龙江鄂伦春族成人头面部主要特征是,除头宽、眼内角宽、容貌上面高、鼻高、上红唇厚及唇高无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男、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以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为主.女性以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为主.结论: 黑龙江鄂伦春族头面型较内蒙古鄂伦春族狭,这可能是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且与当地其他民族通婚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度、皮褶厚度和体脂表型在汉族人群间的地区差异。方法:2015 年至2019 年,在广西南宁、 河南郑州、江苏泰州3 个地区,调查了共计3 003 例汉族个体样本的32 项围度、皮褶厚度和体脂等表型,并对其 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年龄与表型间的相关性分析、地区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围度、皮褶厚度 和体脂表型在3 个汉族人群中均存在明显的性别间和地区间差异,年龄与部分表型呈正或负相关性。无论男女, 广西汉族的围度与体脂明显小于河南和江苏汉族,在第一主成分上与河南、江苏两地区较好地区分开,而河南汉 族的皮褶厚度则明显大于广西和江苏汉族。此外,在女性样本中,江苏女性的内脏脂肪率、身体脂肪率明显大于 河南和广西女性。结论:围度、皮褶厚度和体脂等表型在3 个汉族人群间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支持汉族人群存 在南、北、中部3 个地区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浙江绍兴地区汉族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赴浙江省绍兴地区调查了汉族687例(城市男性144例,城市女性153例,乡村男性186例,乡村女性204例)38项头面部指标.结果:男、女性随年龄增长均出现有蒙古褶率下降、眼裂变窄,眼裂倾斜度渐趋水平、鼻翼变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增加、红唇厚度减小.头长、下颌角间宽、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鼻高、鼻长、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以及男性的容貌面高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年龄组间这些指标值(除女性形态面高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宽、面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鼻深、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额顶宽度、形态面、容貌面、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宽、头长高、容貌耳指数及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浙江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在性别和地区间的差异。方法 2015~2019年,采集河南省、江苏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样本(分别为1022例、963例、1017例)的8项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指标,数据整理后进行性别间和人群间的统计学差异检验,并采用多重对应分析考察鼻部形态特征的地区差异。结果 3个汉族人群的绝大多数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在性别间和地区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多重对应分析图维度1上,河南和江苏汉族人群鼻部形态特征相似度较高,而广西与前两个地区的鼻部形态特征差异较大;对维度一贡献最大的鼻部形态特征为鼻尖形状、鼻翼高度和鼻翼突度。结论 鼻部观察类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而不同地区汉族人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鼻尖和鼻翼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疆不同地区柯尔克孜族成人头面部特征差异,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随机抽 取居住在北疆( 塔城地区)和南疆(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头面部无畸形柯尔克孜族成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人 体测量方法》对上眼睑皱褶、颧部突出度、蒙古褶、鼻根高度等20 项头面部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获得有效样 本1 264 例( 其中南疆1 046 例,北疆218 例)。所得数据录入SPSS 20.0 软件包,进行频数分析、 χ2 检验等统计学 处理。结果:除鼻基底方向、鼻孔最大径位置、蒙古褶、眼裂高度和颏部5 项指标出现率以外,其他15 项头面部 观察指标出现率均存在地区差异;鼻根高度、眉毛、眉弓粗壮度和前额发际4 项指标出现率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北疆柯尔克孜族成人与辽宁汉族、满族和黑龙江满族成人头面部特征相似。南疆柯尔克孜族与北疆柯尔克孜族头 面部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贵州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贵州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与我国南方其他5个苗族和贵州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 方法 对世居在贵州习水良村镇苗族的357名(男173人,女184人)年龄在20~59岁的苗族进行头面部活体观察和测量(观察项目14项,测量项目19项);采用聚类分析,选择欧氏距离值,比较其间亲缘关系。结果 习水苗族头面部的特征除头长、额最小宽、下颌角间宽、两眼内角宽、鼻长、口裂宽、唇高、全头高、形态面高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外,鼻宽、鼻高、鼻深、头耳高男女性别差异显著(0.01<P <0.05),而头宽、两耳屏宽、面宽、两眼外角宽、容貌面高以及头水平围男女性别差异极显著( P <0.01); 习水苗族男女以直发为主,大部分头发为黑色,前额发际多为直型;大部为浅色皮肤,以黑褐色眼色为主;眼裂倾斜度以外角高于内角为主,上眼睑大部分有皱褶,且多为短睫毛;鼻梁形态,男性多为凸型,女性多为直型,以上翘的鼻尖方向为主,鼻孔形状大部分为卵圆形;上唇皮肤部突出以正唇为主,且红唇厚度大多为中等;耳垂形状以三角形多见。男性头型以特圆型、女性以圆型多见;面型都以阔面型为主;都属中鼻型。结论 习水苗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有些存在性别差异和差异显著;男性与贵州王卡苗族,女性与贵州布依族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肢体测量表型的地区差异。 方法 于2015~2019年采集广西南宁、河南郑州和江苏泰州3个地区汉族成人样本的31项肢体测量表型,对各项表型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年龄与表型间相关性分析及地区间差异分析,并基于肢体表型个体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出具有显著地区差异的肢体表型,用于精细刻画3个地区汉族人群的体质特征。 结果 3个汉族人群的绝大多数肢体表型在性别和地区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年龄与部分表型之间存在正或负相关关系。基于个体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汉族人群在肢体测量表型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广西汉族(长江以南)与河南汉族(淮河以北)、江苏汉族有较大差异,河南汉族和江苏汉族的差异相对较小,而江苏汉族在部分肢体表型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能与河南汉族明显区分开。 结论 汉族人群肢体测量表型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长江可能是现代南北人群交流的最大地理屏障。  相似文献   

15.
浙江汉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浙江汉族人的体质特征并分析其在蒙古人种中的分型地位。方法 采用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在浙江绍兴地区调查了330例男性(城市男性为144例,乡村男性为186例)和357例女性(城市女性为153例,乡村女性为204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浙江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浙江汉族人上眼睑有皱褶率较低,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多为狭窄型,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鼻背侧面观多为直型,颧部突出度男性多为微弱型,女性多为中等型;鼻基部多呈水平;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较宽;耳垂多为圆形;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低,红唇男性中等型较高,女性中等型率最高、薄型率次之。发黑,肤黄、眼褐。总体说来,浙江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浙江汉族头面部指数值介于南亚、北亚类型族群之间。浙江汉族的体部指标值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体部指数值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但亦有南亚类型族群特点。从指数均值来看,浙江汉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阔面型,中鼻型。按体部指数均值,浙江汉族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窄肩型、中骨盆型;男性为中胸型,女性为窄胸型;城乡男性和城市女性为中腿型,乡村女性为亚短腿型。结论 浙江汉族体质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汉族族群未能聚在一起。汉族族源的多元性,导致不同地区汉族体质的较大差异。将整个汉族笼统地归入一个体质类型,可能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6.
江西汉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江西城市、乡村汉族的体质特征.方法 按照Martin、<人体测量手册>和<人体测量方法>规定的方法,2010年5月赴江西省丰城市调查了城市汉族307例(男性151例,女性156例)、乡村汉族398例(男性203例,女性195例)成人86项体质指标.结果 江西汉族上眼睑皱褶率中等,有蒙古褶率较低,眼裂高度多为中等型;半数人为水平眼裂,鼻根高度中等型率最高;鼻背侧面观多为直型;颧骨突出度约一半为中等型,鼻基部多水平;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耳垂圆形率最高;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以黄色率与浅黄色率接近;鼻翼宽以中等型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红唇厚度多为窄型.江西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面型、中鼻型.汉族城市男性与女性均为中等身材,农村男性与女性均为亚中等身材.城乡男女性均为长躯干型、中骨盆宽型、中胸型.城市男性、城市女性还为窄肩型、亚短腿型,乡村男性还为中肩型、中腿型.乡村女性还为中肩型、亚短腿型.头面部和身体高度、宽度方面的指标方面,江西汉族较接近南亚类型族群,而头面部、体部指数方面,显示江西汉族体质也受到北亚类型族群的一定影响.结论 江西汉族人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山西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在山西祁县调查了803例(城市男性150例,城市女性153例;乡村男性251例,乡村女性249例)山西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山西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 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山西汉族面颊皮下脂肪逐渐增厚,小腿皮下脂肪逐渐变薄。此外女性背部的皮下脂肪亦逐渐变厚。结论 山西汉族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汉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四川城市、乡村成人的体质特征.方法 按照Martin<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规定的方法,在四川资阳地区简阳市调查342例男性(城市汉族男性137例,乡村汉族男性205例)和357例女性(城市女性151例,乡村女性206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35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并将之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比较,对四川汉族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四川汉族(男女合计)上眼睑有皱褶率较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多为窄型,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鼻背多为直型,颧骨多不突出,鼻基部多为上翘,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宽度多大于眼内角宽,耳垂三角形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厚度薄型率(49.1%)最高,中型率(40.1%)亦较高,厚红唇率低;发色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按头面部指数均值,四川汉族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超狭面型、狭鼻型、长躯干型、亚短腿型、宽肩型、宽骨盆型,男性还为中胸型,女性还为宽胸型.四川汉族城市男性为中等身材,城市女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均属于亚中等身材.结论 四川汉族头面部指标值、指数值明显受到南亚类型族群与北亚类型族群的共同影响.四川汉族体部指标值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体部指数值介于北亚类型族群与南亚类型族群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