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情况,初步探讨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组成、抗栓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应用Acc/AHA/Esc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的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肺心病为主。对120例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绝大多数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82例,其中应用华法林者只有18例(21.9%),应用阿司匹林者35例(42.7%),其他抗血小板药物21例(25.6%),未应用抗血栓药物8例(9.7%)。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是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低,依从性差,抗血小板药使用率高,患者抗栓治疗欠规范,需加强医生和患者抗栓治疗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毗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口服抗栓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常用口服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抗栓治疗在获益的同时,可导致消化道损伤甚至出血,因此服用抗栓药物前应充分评估血栓和出血的风险,在服药过程中监测出血风险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加强对高出血风险患者的消化道保护,对消化道损伤和出血者调整抗栓治疗方案并给予消化道保护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房颤并动脉栓塞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临床分析及追踪随访。结果 本组房颤并动脉栓塞36例,其中并发症中脑栓塞27例,下肢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接受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00%,栓塞后溶栓治疗6例,接受溶栓治疗最大年龄72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大年龄76岁。36例中死亡7例(其中猝死5例)。结论 本组病例临床观察到老年人房颤合并栓塞以脑栓塞发病率最高,长期抗凝及抗血小板聚积治疗有益于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任振芳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30-2432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纤颤(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1年年龄大于75岁持续性房颤患者232例。依据CHA2DS2系统评分大于2分栓塞风险较高,建议口服抗凝药抗栓治疗,HAS-BLED评分系统大于3分相对出血风险较高,需综合评估风险与收益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将所有病例(23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95例)、阿司匹林组(103例)与氯吡格雷组(39例)。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史、冠心病史等),观察各组间基本资料分布情况和口服药物6个月内定期随访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华法林组有高血压59例(62.1%),阿司匹林组75例(72.8%),高于氯吡格雷组7例(20.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基本临床资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CHAD2S2-VASc评分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1 vs 3.9±0.9,3.6±0.7,P0.05);栓塞发生率氯吡格雷组4例(11.8)、阿司匹林组9例(8.7),与华法林组1例(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HAS-BLE评分、轻微出血、大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栓塞及出血风险均相对较高的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之间可明显降低栓塞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49岁的尚先生,因心慌一周去医院就诊,做完心电图,医生说是房颤,需要正规治疗。入院后,经过积极治疗,房颤得到缓解,后建议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高先生出院后,心慌症状逐渐消失,觉得每天吃抗凝药也没啥用,还有出血的风险,于是自行把抗凝药停了。结果没过多久,高先生突发失语偏瘫,送到医院被确诊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常同时合并冠心病,而冠心病患者也常同时伴有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目前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极易引发脑卒中,因此需要对这类患者采取长期抗凝治疗。在心血管内科实践中对于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首要关注的是选择适合的抗栓治疗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生血栓及出血的风险。传统的华法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三联治疗方案几十年来一直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但是三联治疗也可导致严重的出血事件。近年来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的几个随机临床试验相继发表,新的指南推荐NOAC联合P2Y12或DAPT抗栓治疗方案,该方案在临床大出血方面要优于华法林三联治疗,可以在减少发生栓塞概率的同时,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后期的日常生活质量。当然该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些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本文就目前对房颤行PCI患者使用NOAC抗栓治疗的临床循证证据及焦点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原因.方法 收集11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栓治疗的现状、临床事件发生率及未使用抗栓药物的原因.结果 114例患者中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共77例(67.5%),其中华法林组15例(13.2%),阿司匹林组62例(54.4%);37例(32.5%)未使用抗栓药物治疗(未抗栓组).三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7例(14.9%),其中阿司匹林组6例(9.7%,6/62),未抗栓组11例(29.7%,11/37),华法林组无缺血事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阿司匹林组与未抗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0),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医生未行栓塞风险评估,未服用华法林8例;医生过分担心出血风险未服用华法林7例;患者不知道应服用华法林14例;患者担心出血未服用华法林13例;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并监测凝血指标18例;原因不明5例.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应规范化治疗.医患因素均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应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中的血栓事件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甚至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并发症发生中的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栓治疗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基石.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方案,被许多指南所采纳[1~2].  相似文献   

11.
你要掌握的房颤预防方法 房颤一旦发生,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越来越难以治疗,所以做好房颤的预防,很有必要.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境是房颤的预防中最基本的.要控制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并且做到戒烟、限制饮酒. 其次,限制或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因为这类药中可能含有刺激物,易促发不规则心律,服用这类药物前应当询问医生或仔细阅读说明书.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个冠心病患者,因阿司匹林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作用,故经常服用。可最近我听人说,长期服用此药,容易得胰腺癌,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群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治疗现状,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驻保定市各干休所≥70岁老年人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以了解房颤的发生与诊疗情况。结果554名老人中,房颤发生率7.9%。房颤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阵发性房颤占63.6%,持续性房颤占13.6%,永久性房颤占22.7%;80~90岁者发生率明显高于70~79岁和≥90岁者(P<0.05);男女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房颤患者均采用抗凝治疗,主要药物为阿斯匹林,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栓塞。结论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与国内报道接近,采用以阿斯匹林为主的抗凝疗法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房颤并动脉栓塞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临床分析及追踪随访.结果本组房颤并动脉栓塞36例,其中并发症中脑栓塞27例,下肢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接受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100%,栓塞后溶栓治疗者6例,接受溶栓治疗最大年龄72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大年龄76岁.36例中死亡7例(其中猝死5例).结论本组病例临床观察到老年人房颤合并栓塞以脑栓塞发病率最高,长期抗凝及抗血小板聚积治疗有益于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循环血栓栓塞,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脑血管血栓栓塞,其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倍,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房颤的最佳治疗方式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恢复窦性心律。然而,有较多的患者由于病程过长等原因已不适合转复窦性心律,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转复后会出现房颤复发,故控制心室率的同时预防血栓栓塞依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面。目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6.
健康咨询     
介入治疗后还需长期吃药吗?问我是一位冠心病患者,去年做了介入治疗,但医生还让我坚持服用瑞泰、他汀类、硝酸酯类等药物。请问,介入治疗后还需采取预防措施吗,可否吃一些中药,我是不是还需要吃很长一段时间的药?(浙江卫某)答行冠心病介入治疗之后,为了防止心肌缺血的再次发生,必须继续采取冠心病的防治措施。首先,要预防介入治疗部位的再狭窄。当前采用的主要措施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根据做介入治疗的血管状况、是否置入支架、所置支架的种类以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等,服用上述药物的种类、剂量与持续时间均有所不同。患者应遵医嘱执…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钙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因其在发挥抗栓作用时出血的可能性较小,生物利用度高,因此类似作用的药物特别是立迈青(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立迈青具有抗栓作用强、出血危险小、不需实验监测等优点,临床上已取代了普通肝素而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抗凝,深部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及不稳定冠脉疾病、急性缺血性中风、周围血管阻塞性病变、肾病综合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房颤对治疗的反应 ,通常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三类。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房颤为阵发性 ,经过治疗后能转为窦性心律的为持续性 ,经过治疗也不能终止的为永久性房颤。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两大方面。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以下就房颤抗凝的治疗现状做一叙述。1 抗凝的必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美国Fram ingham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6 5岁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 4 %左右 ,到 75岁时已达 15 % [1 ] 。房颤时心…  相似文献   

19.
王海亭 《健康生活》2011,(6):37-37,39
刘女士因为心脏疾病在医院做了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手术中,她一直遵医吃长期服用抗凝药华法林,因为心脏瓣膜置换,安置支架,起搏器等手术后和房颤的病人,容易发生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20.
林治湖 《家庭医学》2005,(11):62-62
浙江淳安读者唐某来信说:今年69岁.是一位退休教师。50余岁时感觉心脏有异常现象.逐渐发展到阵发性房颤.近几年来阵发性房颤不太感觉到了.但做心电图的结论的是心房颤动.心室率每分钟100次左右.医生说是持续性房颤。服用过半年多的“步长稳心颗粒”.但心室率仍是如此。请问我该如何治疗.怎样预防房颤引起的其他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