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陆昆雁 《国医论坛》2006,21(3):51-51
"治病必求于本"首见于《内经》,已指导中医临床诊疗数千年.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治病求本"的"本"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或曰阴阳,或曰六淫邪气,或曰脾胃,等等.现就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真晖  黄泳 《国医论坛》2007,22(2):15-15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是指根本、开始,对应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井穴;"本"是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根"与"本"部位都是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气,为经气之所出.但我们知道,十二经脉中除手三阳与足三阴6条经脉是从四肢发出外,足三阳经与手三阴经并非如此,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少阴心经起于胸中等.也就是说,经脉未必都是起源四肢,可是为何井气都起于四肢"本根"部发出的井穴呢?  相似文献   

3.
李英  张梅兰 《河北中医》2007,29(10):901-902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思想。这也是临床中医治疗学中必须遵从的理论宗旨。《内经》所载述的多种治疗方略无论是正治法还是反治法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甚或奇异治法的“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都是以“治病求本”为终极目标。正确运用这些方略,必须在深刻领会《内经》深邃内涵的基础上,启迪自己临床诊治的辨证思维,方能取得出奇制胜的神奇疗效。兹例举笔者“治病必求于本”验案如次。1病在下,取之上例1彭某,男,81岁。2006-11-10就诊。患者自述尿…  相似文献   

4.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篇》中指出:"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其意是说妇女月经当行不行或行而不畅,继而出现水肿,这种水肿病之本并不在水,而在经血不利所致,病在血分.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在“男子以气为主”、“男子以精为主”观点上各有己见,但是对于“女子以血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然女子以血为本,本之涵义竞为何?古代医家在女子疾病之辨证论治中理、法、方、药的特点均为“本”的涵义作了很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变证”是指疾病由简单变复杂,由轻变重的证候变化,可由疾病发展引起,也可由误治所致。治疗“变证”,尤须仔细辨证,真正做到“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病例:周某,女,69岁。2005年6月9日初诊。8天前开始全身浮肿,按之凹陷,头昏乏力,胸闷泛恶,纳差便溏,小便不利。体温37.2℃,血压1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当注重"治病求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血压病在基础与临床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医从遗传多因性、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多肽及原癌基因、免疫系统等不同水平提示本病的发病机制,并从流行病学调查、大规模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等循证医学的角度,阐述本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临床情况,由此提出了非药物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案与措施.其目标主要是着眼于降压、减轻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但西医降压药物的持续应用又不可避免带来种种副作用的困扰.因此,在发挥其降压疗效可靠的优势时,提高其整体调节、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郭瑶瑶 《光明中医》2006,21(2):17-18
中医的长处在于更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重视整体调节,调整阴阳.人体的正气在抵御和祛除外邪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绝大部分药物的作用在于通过提高正气,利用正气的生理功能来抵御和祛除病邪,而非直接作用于病邪.过度的依赖药物治疗必然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当病邪得到有效的控制,正气逐渐恢复时,可以利用机体自身正气的生理功能来调节维护内在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气为血帅"学说,略析其机理,结合有关文献与临床体会,从治风先治气,补血先补气,活血先行气,衄血先降气,脱血先益气几个方面略析之,临床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本与标是相对而言的,常用以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以及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从邪正关系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言,病因是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