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人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及对内皮细胞AKT、pAKT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混合共培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用CCK-8、划痕试验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的增殖、迁移能力。观察在Matrigel基质中两组HUVEC管状结构生成的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HUVEC 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共培养组HUVEC迁移能力明显增强(125±21/视野vs.332±37/视野),共培养组HUVEC管状结构形成数量明显增加(小管数量分别为3.7±1.3/视野vs.8.3±2.7/视野)。共培养体系中HUVEC p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KT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骨髓瘤细胞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多发性骨髓瘤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作用与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纤毛蛋白2(NRP2)调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干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BON-1细胞系NRP2表达,分别用对照组和干扰组的BON-1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CK-8检测其细胞增殖,Tanswell检测迁移,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其促血管生成.结果 CCK-8检测显示对照组和干扰组培养上清液处理的HUVEC细胞组间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光度为0.35±0.04,干扰组为0.32±0.04.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的HUVEC细胞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减弱,对照组(203±13)个/孔,干扰组(100±10)个/孔(P<0.01);小管形成实验显示干扰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处理的HUVEC细胞小管形成减少,对照组为40±5,干扰组为24±3(P<0.01).结论 干扰BON-1细胞NRP2表达可抑制与其共培养的HUVEC细胞的成管能力,提示NRP2可能具有促进PNETs相关血管生成的作用,是PNETs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十全大补汤对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十全大补汤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抗肿瘤转移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十全大补汤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迁移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十全大补汤0.3125,1.25,2.5,5,10mg/mL6个剂量组.结果 十全大补汤各组与对照组比较,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升高,迁移的细胞数目减少,管腔结构形成数目减少.结论 十全大补汤对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结构的形成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春瑞滨在体内外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HTSS〗以人肺腺癌A549细胞为对照,采用MTT法、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观察长春瑞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 cell,HUVEC)细胞增殖、迁移、形成毛细网管样结构的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模型,观察长春瑞滨对体内CAM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HTK〗结果:〖HTSS〗小剂量(0.1~1.0 ng/ml)长春瑞滨作用48 h,对HUVEC和A549细胞增殖抑制具有差异细胞毒作用(P=0.000)。0.1~0.8 ng/ml长春瑞滨对HUVEC作用12 h的迁移抑制率在20.56%~57.87%之间,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数明显减少(P<0.05,F=72.979,P=0.000)。0.1~0.8 ng/ml长春瑞滨对HUVEC作用24 h的小管形成抑制率在29.07%~56.83%之间,与对照组相比,小管形成数目明显减少且管腔结构趋于不完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75.794,P=0.000)。0.1~0.8 ng/ml长春瑞滨作用48 h,诱导HUVEC细胞凋亡率在22.30%~37.05%之间,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15.60%(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在0.1、0.4、0.8 ng/ml长春瑞滨组的相应P=0.036、P=0.013、P=0.012)。体内实验显示,0.1~0.8 ng/ml长春瑞滨能够抑制CAM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率在21.05%~42.11%之间,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①小剂量长春瑞滨在体外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②小剂量长春瑞滨在体内具有抑制CAM血管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夏枯草醇提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血管形成、VEGF、VEGFR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机制. 方法用MTT、划痕损伤实验,观察夏枯草对HUVEC增殖、迁移;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夏枯草对血管形成的影响;RT-PCR检测夏枯草对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在体外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FAP(0、300、600、1 200 p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采用MTT检测内皮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实验分析细胞迁移并使用三维胶模型研究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AP可以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P<0.05),并促进内皮细胞小管形成(P<0.01),其中600 pmol/L浓度的FAP处理组作用较其他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FAP在体外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此发现为进一步研究FAP在血管生成中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蜀葵花总黄酮(TF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形成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HUVEC为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F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细胞进行迁移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管形形成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5.0~20.0 mg/L TFA作用72 h,不仅对HUVEC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能促进HUVEC迁移;10.0~20.0 mg/L TFA能够促进HUVEC管样结构形成。结论一定浓度的TFA具有明显促进HUVEC形成新生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蜀葵花总黄酮(TF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形成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HUVEC为模型,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F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细胞进行迁移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管形形成实验观察药物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5.0~20.0 mg/L TFA作用72 h,不仅对HUVEC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能促进HUVEC迁移;10.0~20.0 mg/L TFA能够促进HUVEC管样结构形成。结论一定浓度的TFA具有明显促进HUVEC形成新生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尾部悬吊对大鼠基底动脉收缩与舒张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尾部悬吊可导致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 ,本实验拟探讨尾部悬吊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反应性变化机制中是否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方法  2 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模拟失重组 (SUS)与同步对照组 (CON) ,每组各1 0只 .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影响 .利用离体基底动脉血管环测定其对 KCl的收缩反应性和乙酰胆碱 (Ach)及硝普钠 (SNP)的舒张反应性 .结果 悬吊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对 KCl的最大反应 (7.1 5± 0 .53) m N较对照组 (5.37±0 .2 7) m N显著升高 (P<0 .0 5) ;而对 Ach或 SNP的舒张反应性在悬吊组 [Ach:(45.46± 3.61 ) % ;SNP:(96.58±4.37) % ]和对照组 [Ach:(47.75± 5.78) % ;SNP:(92 .65±5.62 ) % ]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尾部悬吊可导致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环收缩反应性显著升高 ,但其内皮一氧化氮舒张功能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病变综合检测系统在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评价外周血管结构和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2例受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正常组48例,高血压组42例,冠心病组42例,平均年龄为(55.54±9.59)岁(33~85岁).所有受检者分别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横断面弹性,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对大动脉节段僵硬度及下肢动脉阻塞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冠心病及高血压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5.7%,16.6%,12.5%, P<0.05).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超声测定的动脉横断面指标压力应变系数(Ep)及僵硬系数(β)增高,动脉顺应性(AC)降低.冠心病组和高血压组Ep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63.96±73.90) kPa比(114.77±35.03) kPa,P<0.01;(143.75±64.33) kPa比(114.77±35.03) kPa,P<0.05];冠心病组的β值显著高于正常人(11.99±4.50比9.32±2.88, P<0.01).高血压组AC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0.64±0.21) mm2/kPa比(0.73±0.27) mm2/kPa,P<0.05].反映动脉节段僵硬度的指标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冠心病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1.72±2.54) m/s, (1601.45±267.20) cm/s,均为P<0.05];反映下肢动脉阻塞程度的踝臂指数(ABI)在冠心病组患者较高血压组和正常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09±0.14,1.14±0.06,1.15±0.07,P<0.0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显著病变,应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无创评价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早期变化有利于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评价及预后危险评估.外周动脉弹性和阻塞程度检测对筛查冠心病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