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四气五味、气味厚薄、主治功效、组方配伍4个方面对桔梗升降浮沉药性特征进行考证研究。气味方面,认为桔梗性平偏温、味辛苦,味辛具有升浮之性,兼苦味亦具有一定的沉降之性,性平偏温提示其在升降浮沉药性方面总体以升浮之性为主;气味厚薄方面认为桔梗性温气薄,具有升浮发泄之功;味辛、苦且厚亦具有发散通泄之性;功效配伍方面桔梗可宣发肺气、载药上行,有舟楫之功,作用于上焦胸胁、宽胸理气、定气安神。通过升宣肺气保持肺宣发肃降功能,通调水道致清气升而浊气降,通利三焦,有升降一身诸气之效。作用于中焦脾胃和下焦肠腑温中升阳,涩肠止泄,止肠鸣腹痛。通过综合考证认为桔梗不仅具有显著的升浮之性,其苦降沉泄之功同样不可忽略,其沉降之性寓于升清肺气的基础之上,升中有降,降寓于升。临床应用中若能谨守桔梗适应病证的病因病机并用之得法则既能上行又能下气,有升降诸气之功。  相似文献   

2.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海波 《中医药学刊》2001,19(6):558-558,560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升降浮沉看中药功效的双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719-719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四种趋向性能,是药物的作用趋向。一般而言,升浮药主上行而向外,大多质地较轻的如植物花、叶,具有发表散寒。升阳开窍之功,可概括为温热主浮(如羌活辛温散寒祛风湿),辛、甘、淡主升(如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沉降药主下行而向内,大多为质地较重的植物如种子、果实、矿石,具有清热泻下,降逆止呕平喘之功,可概括为寒凉主沉(如钩藤甘寒清肝火),苦、酸、咸主降(如乌梅酸平涩肠止泻)。但也有“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芫花沉降,苍耳子升浮”等例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浮是“发散”、“上行发散”,沉是“泄利”等认识是片面或错误的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升是上升、浮是向外、沉是向内、降是向下的作用趋向。首次提出了升降浮沉各自的内涵:升有清利头目、通鼻窍等等作用,浮有解表、祛风止痒、祛寒等等作用,沉有收敛、纳气平喘等等作用,降有泻下、利水、清热等等作用。四者的关系是升与降、浮与沉是对立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在具体内容上各自差异甚太,故升浮、沉降并提是不妥的。使用升降浮沉的理论及药物只依据病势、病位的提法是片面的,更应重视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正> “升降”即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于机体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四种作用趋向,是药物性能之一。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邪气外出。“升降在物”即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本身条件(如性味、质地、入药部位等)有关,李时珍云:“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一般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如枝枝、防风、黄芪等,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细具体的阐述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药性的。结果:《伤寒论》中升浮方的比重较大占47.8%,40.7%的经方为沉降方,11.5%为中性方。结论:《伤寒论》中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缨 《新中医》2006,38(6):63-64
升降浮沉是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药物性能必不可少的依据。其中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上升提举,指功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指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指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指作用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不仅体现了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而且在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将笔者对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9.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其作用于机体上下表里趋势而言,与脏腑功能活动密切相应。升浮药主上行发散,沉降药主下行泻利。正确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归于平顺,亦有助于因势利导以祛邪外出。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兹结合临证及教学体会,谈点看法。一、与质地的关系质地是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质地即指药物的质轻或质重而言。一般来说,植物的花、叶及质地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如桑叶、菊花、马勃等;植物的种子、果实,根茎、金石矿物、介壳类及质地重的药物多主沉降,如麻仁、枳实、滑石、茅根、牡蛎等。  相似文献   

10.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增强疗效 ,抑制毒性 ,缓和药性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部位及趋向等。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 ,即药物在人体内向上向外、向下向内的定向作用。药物通过不同的炮制 ,由于其性味的变化 ,作用趋向可以改变。药物升降浮沉可以根据其性味、气味厚薄、质地轻重来判断。辛甘味药物 ,辛烈之性属阳 ,作用升浮 ,如桂枝、防风 ;酸苦咸味药物 ,寒凉之性属阴 ,作用沉降 ,如石膏、天花粉。气味薄者主升 ,如薄荷 ,连翘 ;气味厚者主降 ,如大黄、熟地。质重药物主沉降。如石决明、代赭石 ;质轻药物主升浮 ,如桑叶、菊花。然而 ,药物…  相似文献   

11.
黄斌 《家庭中医药》2006,13(8):14-15
升降浮沉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解释药物作用的一种说理工具。升降浮沉四个字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升是上升,降为下降,浮指上行发散,沉即下行泄利。合而言之,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入里化热)等病势趋向,因而能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琦 《天津中医药》2014,31(7):388-391
升降运动是自然界天地阴阳动静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维持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气机升降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而恢复机体正常的升降运动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文章重点从人体之气的升降运动及药物的升降属性出发,分别对升浮药、沉降药,以及升浮药与沉降药共同配伍使用等角度阐释临证用药的方法。升浮药从升阳举陷、升阳散火、升提利水、升提开揖、升阴举陷5个方面,沉降药以降气、降火、降泄3个方面,升降并用以升阳除湿、升阳泻火、升清降浊、升降水火4个方面进行归纳讲解。  相似文献   

13.
在《脾胃论》中,李东垣以“升降浮沉论”构建其脾胃学说,并据以阐述释在地之气的变化规律,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沉之枢机,脾气升发,谷气上升,能协调五脏功能,保持蓬生机而能长寿;脾气下流,谷气不得升浮,则五脏不安,百病丛生而易矢折。治病用药侧重于人体“升降浮沉”的调整,以补益脾胃,升提脾气为主。  相似文献   

14.
升降理论是中医治疗脾胃病中重要的指导理论之一,医家们根据升降理论,以不同药物之升降浮沉之性,灵活配伍组方,合理运用升提法、通降法、升降并举法,调节脏腑气机升降治疗脾胃诸多疾病,收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药物有升降浮沉之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之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李东垣说:“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酸成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而升者引之以成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  相似文献   

16.
升降浮沉理论最早起源于《内经》,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理论[1]。主要针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紊乱的病理变化,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以纠正脏腑机能[2-3],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后经历代临床实践总结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在金元时代得到完善,使之成为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对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某些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1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统计归肺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归肺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 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记载的146种归肺经中药为样本,通过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归肺经药物寒性占41.1%,温性占27.4%,平性占23.3%,凉性占6.2%,热性占2.0%.这与肺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甘味最多,辛味次之,涩味位居第三,成、酸味位居第四,淡味位居第五.归肺经中药以沉降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50.0%,升浮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45.2%.这与肺气本身同时具有宣发、肃降气机升降形式相一致.归肺经中药的毒性明显,占该经药物总数的10.3%.结论 归肺经中药以苦寒、甘温为主,辛平次之.  相似文献   

18.
升降同用药物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同用药物配伍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对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咳喘、便秘、腹泻等病症确有良好疗效。本文介绍了升降同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李时珍所说:“升者引之以成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答:此段文字说明了药物具有升浮或沉降固有的性质,以及药物经过一定的配伍或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其固有的升浮与沉降性质。所以说:“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药物有何固有的升降性质?传统经验表明:其一,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