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肌袢代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 1116例静脉肌袢代瓣术中出现的 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提出防治措施。结果 :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均与意外暴力所致的静脉损伤有关。结论 :要重视预防导致静脉肌袢代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原因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超声消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研究应用腔内超声消融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超声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病程长 (4个月~ 4年 )者转为血栓后遗症或因炎症无效改为手术治疗 ,42例超声消融成功 ,术后配合其它治疗。其中 3 6例静脉回心道完全通畅 ,6例部分通畅 ,术后症状体征好转。 42例平均随访 9个月 ,疗效满意。 1例术后 2个月死于直肠癌广泛转移。结论 腔内超声消融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 ,但需配合其它腔内治疗 ,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简便、有效的静脉疏通方式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术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并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16例病人患者术后的血流指标与术前相比,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达78.9%。  相似文献   

4.
腘静脉肌袢代瓣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腘静脉肌袢代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1116例腘静脉肌袢代瓣术中出现的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结果:5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均与意外暴力所致的腘静脉损伤有关。结论:要重视预防导致腘静脉肌袢代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原因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至2007年87例TKR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7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使用阿司匹林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10例患者中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采用药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可以较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通过对20例下肢手术患者术前D-二聚体(D-Di)水平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旨在探讨术前D-Di水平对预测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针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对3207例剖宫产术者加强术前健康指导、术中、术后护理,并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对剖宫产者合理实施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2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分别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法和传统护理方法,比较2组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再入院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肠梗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加快术后康复的速度,减少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且肠梗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减少,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方法21例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立即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术后死亡1例,20例中出现深静脉近端血栓6例,远端血栓14例,无全静脉血栓。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用弹力袜,抗凝溶栓治疗好转。结论高龄患者多伴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和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徐斌  徐洪港 《中国骨伤》2008,21(11):855-857
目的:研究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1999年11月至2002年5月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下肢手术患者136例,男78例,女58例;年龄16-82岁,平均49.5岁。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可能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共24例,其中全髋置换术后10例,全膝置换术后14例。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分别为9、6、7和12例。结论:研究发现高龄、深静脉血栓既往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骨水泥、止血带的使用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分析此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5手术治疗的449例胫骨骨折,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组,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内科疾病、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D-二聚体、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术前与术后红细胞压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19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远端血栓180例,远端血栓13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患者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胫骨近端骨折、术前D-二聚体、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D-二聚体、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红细胞压积是胫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于胫骨中段骨折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医师应警惕年龄大、近端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长、贫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胫骨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9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肢体气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磺达肝癸钠组44例:给予磺达肝癸钠联合肢体气压泵预防。术后观察比较血小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两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磺达肝癸钠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χ2=19.073,P<0.01)。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凝血功能、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弹力袜应用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将180例住院拟行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术中应用组(A组)、术后应用组(B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预防措施,A、B两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在术中及术后加用医用弹力袜。通过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A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医用弹力袜能有效地预防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中即开始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静脉曲张手术的61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28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23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内脏出血或硬膜外出血。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预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运用传统中医内服、外敷疗法结合西医治疗骨折术后患者91例。结果除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外,其余均痊愈出院,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微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与高危因素,总结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38例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制与高危因素,以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结果:患者均采用血管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确诊后立即行抗凝治疗,35例患者血栓全部溶解,3例患者血栓部分溶解。经过2~4周的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病情好转后出院。其中高龄、伴内科合并症、CO2气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无病情恶化、复发。结论:加强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科学合理应用抗凝、溶栓等措施,对于术前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术后严密监测,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有效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月于滨州市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筛选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人数、合并高血压人数、中心静脉置管人数、输血人数、手术方式、凝血酶原时间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血栓弹力图R值、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为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超敏C反应蛋白(≥50 mg/L)是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在评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时应纳入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考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6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8例.Ⅰ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Ⅱ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护理,观察2组患者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Ⅱ组患者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Ⅰ组(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