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将入选的60例脑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常规神经外科治疗外,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分析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从阳引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效果。方法:选择针灸科2019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对照组根据《针灸学》中脑卒中针灸处方予以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从阳引阴”法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以及步态分析指标步速、步频和步幅,并比较两组胫骨前肌厚度、胫骨后肌厚度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步速、步频和步幅均高于对照组,胫骨前肌厚度和胫骨后肌厚度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从阳引阴”法针刺可促进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厚度的恢复,减小足内翻角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分级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血疗法联合基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62例血瘀型脑卒中后足内翻住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期间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2组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治疗等基础疗法,治疗组另选取丘墟、照海、太溪、昆仑等穴行放血疗法,隔日1次,每周3次,对照组加常规针刺治疗,选穴同治疗组,每日1次,每周5次,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踝关节内翻角度、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分、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最大波幅与M反射最大波幅之比(Hmax/Mmax)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踝关节内翻角度、CSI均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FMA-L评分均升高(P<0.05),但治疗后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均延长(P均<0.01),Hmax/Mmax均降低(P均<0.01),且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阳陵泉透阴陵泉、丘墟透照海、三阴交透悬钟等穴位用透穴法针刺后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2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透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足内翻,疗程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7.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难治疗的症状之一.足内翻是由胫骨后肌痉挛引起,足肌张力过高直接影响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利于步行能力提高,患者跌倒风险大.2008-2011年,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30例,并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成独取足少阳经穴组和常规取穴组,每组40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自身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独取足少阳经穴组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独取足少阳经穴组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毫针透刺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和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法:5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较前减少,Fugl-Meyer 评分较前有所增加(均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Ashworth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Fugl - Meyer评分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毫针透刺法配合运动疗法是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更佳的方法,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肢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郭现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3018-3019
目的观察针刺特殊穴位内翻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内翻穴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2组均配合肢体康复训练。3个疗程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内翻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足内翻的干预效果及足踝运动学特征分析。方法:将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足踝部的痉挛程度;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Fugl-Meyer量表(FMA-LE)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分析患者的步态参数和足跟运动的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显著降低,而FMA评分显著提高(P 0. 05,P 0. 01);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 0. 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AC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速明显增加,而步态周期则明显降低(P 0. 05,P 0. 01);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 0. 05,P 0. 01)。在矢状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足跟触地和摆动相时的跖屈和最大跖屈角度明显降低,而在支撑相的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 0. 05,P 0. 01)。在冠状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足跟触地和摆动相时的内翻、最大外翻、最大内翻角度均明显降低(P 0. 05,P 0. 01)。在横断面,治疗后两组患者足跟触地和支撑相时的内收和最大内收角度明显降低(P 0. 05),而最大外展角度有所增加(P 0. 05)。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 0. 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通过缓解肌肉痉挛、调节肌张力平衡、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足内翻程度、提高足背屈-跖屈活动效能,进而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改善偏瘫步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与改良踝足矫形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对其步行能力恢复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组,对照组1足内翻干预采取针灸,对照组2干预采取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取针灸+康复功能训练+改良踝足矫形器方式干预,效果分析。结果: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等采用量表进行评测,观察组采取“三联疗法”干预后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有较为显著恢复(P<0.05),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对,观察组采取干预后,步行能力较干预前有较大幅度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足内翻,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与改良踝足矫形器“三联疗法”,能够使步行能力明显恢复,改善足内翻病情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肩髃、肩髎、内关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交经缪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50例。结果:痊愈35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针刺治疗中风足内翻,疗效明显,疗程短。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及针刺康复治疗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 ,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 ,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本文阐述了中风后足内翻的基本特点 ,并针对其特点设计了相应的针刺康复治疗对策。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 ,克服足内翻 ,进一步改善步态。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 ,下肢肌力开始恢复 ,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 ,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 ,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 ;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 相似文献
17.
针刺跷脉穴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针刺配合下肢康复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休息1 d,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C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短时间使用针刺运动疗法配合刺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分入联合组(31例)和针刺组(31例)。联合组采用针刺双吞咽、廉泉、外金津、外玉液等穴位,进针时患者配合吞咽动作,并结合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穴位出血,1次/周。针刺组只进行针刺运动疗法。疗程为两周,每周治疗5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联合组有效率达96.77%。针刺组有效率为87.10%,联合组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运动疗法配合刺血疗法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痉挛程度、步态、下肢运动功能,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后,2组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inetti量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inetti量表、FM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肤瘙痒及晕针各1例,对照组出现患肢肿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脑肾相关"理论下针刺配合认知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认知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脑肾相关"理论下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的评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4周、治疗8周后两组MoCA评分、MBI评分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Mo C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脑肾相关"理论下的针刺疗法配合认知康复训练能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