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参与机制和意义.[方法]2017年1月~2019年6月,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复合损伤组,60例单纯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单纯骨折组,5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ASIA评级评价复合损伤组脊髓功能,检测血清HMG...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85-1388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引发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椎间盘发生退变时,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基质降解加速和细胞凋亡数目增加,导致椎间盘正常结构破坏。目前临床上对于IVDD的治疗效果仍不甚满意,而组织工程修复技术的兴起,尤其基因技术领域的开启为IVD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Micro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其常规作用方式是通过与靶基因的3'UTR结合抑制靶基因的翻译过程,且其多靶点的作用方式,方便了microRNAs的临床应用。MicroRNAs与IVDD的关系已有相关报道,但研究局限,尚需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腰腿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是退变性腰椎疾病(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dis-ease,DLSD)。笔者对DLSD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是一类骨科常见的疾病,给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目前,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手段仅能缓解患者症状,无法阻止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炎症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是体内重要的一种免疫应答方式,警报素作为DAMP的配体,是一类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分子。警报素包括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S100蛋白家族、白细胞介素-1α (interleukin-1α, IL-1α)和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 IL-33)等蛋白,在机体应对外界引起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不同警报素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在伴有周围神经浸润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HMGB1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HMGB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伴有周围神经浸润胃癌组织、40例未伴有周围神经浸润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HMGB1在伴有周围神经浸润胃癌组织、未伴有周围神经浸润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00%、55.00%、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MGB1与伴有神经浸润的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大小呈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MGB1表达上调可能与胃癌组织周围神经浸润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HMGB1高表达可能促进胃癌细胞向周围神经组织浸润。 相似文献
7.
保留部分关节突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在保留部分关节突情况下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是否有椎间失稳;在轴位MRI上分别测量保留完整关节突、1/2切除、全部切除三种情况下关节突内侧距离以及旁矢状位上、下椎体前后缘切线的距离。根据上述数据选择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宽度、长度,规划手术,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施行椎间融合。结果:16例中,7例术前有椎间失稳;L4/5、L5/S1两节段术前MRI测量上述三种情况下关节突距离差异显著(P<0.01)。12例于术中切除1/2关节突,2例约切除2/3,2例切除超过2/3。14例单纯置入腰椎间融合器,2例辅助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随访6~24个月,无术后椎间滑移;15例骨性融合,时间5~15个月;1例未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腰椎间融合器移位。结论:应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时多数患者难以保留完整关节突;而选择宽度10mm以内的后路腰椎融合器、保留约1/2的关节突在大多数病例是可行的,经短期随访,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是一种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质,细胞核内的HMGB1参与构建核小体,维持其稳定性,同时在DNA重组、复制、修复和基因转录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细胞外HMGB1与细胞的分化、细胞迁移、细胞增殖与凋亡、诱导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笔者就其以上生物学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1α对椎间盘蛋白多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白细胞是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椎商盘髓核中蛋白多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自然流产的胎儿1具,胎龄8个月,术后4小时内无菌取出椎间盘,进行髓核组织块的体外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IL-1α0.1、0.2、0.4nmol/L,培养30小时后,用Alcian法检测培养液中踱酸软骨素的含量。在髓核组织培养液中加入IL-1α 0.3mmol/L,分别培养12、24、7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退变能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对于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及认识是找到能有效治疗或者阻止椎间盘退变的前提,目前认为惟间盘退变是一种与椎间盘内炎症介质和金属蛋白酶的增多引起的髓核细胞、蛋白聚糖和水含量的减少有关的疾病,其最终形态表现在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基于这些认识,能阻断椎间盘退变或者恢复椎间盘形态和功能的生物治疗,将会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生物疗法中利用修复受损的椎间盘组织和促进其功能恢复正成为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相关防治措施.方法:2000年12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METRx内窥镜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患者476例,男295例,女181例;年龄22~73岁,平均36.5岁.单纯椎间盘突出症228例,合并神经根管狭窄112例,椎管狭窄66例,椎间盘钙化63例,腰椎失稳9例;单节段415例,双节段61例.获得至少24个月随访的患者135例.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中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发生并发症38例,发生率7.98%,其中节段定位错误2例,置管偏差17例,硬膜囊损伤12例,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4例,大血管损伤1例,髓核钳断裂2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伤口感染、脑脊膜炎各1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6例,其中同节段复发4例,椎间失稳2例.开展内窥镜下手术前50例中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占所有并发症病例数的71.4%;术中并发症所占比率为77.6%;32例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结论: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有一定的并发症,镜下操作的熟练程度、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 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问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同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ynesys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并观察邻近节段的退变趋势。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腰椎后路减压+Dynesys植入手术病例21例,成功随访病例 21例(男性16名 76.2%。女性5名 23.8%),平均随访时间17.4±3.5个月(范围12-24个月),平均年龄为42.1±9.4岁。分别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术后3,6,12月)及末次随访时,完成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ODI评分、JOA日本骨科协会腰痛治疗评估量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分,并统计各种并发症事件的发生率。对比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及腰椎间盘MRI改良Pfirrmann分级改变。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JOA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期间共发生2例并发症事件:1例螺钉松动,1例切口下积液导致切口愈合延迟。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一相邻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Dynesys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获得了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本研究随访期内手术节段上一相邻节段观察到更为明显的退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1,HMGB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胆囊癌和非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胆囊癌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中HMGB1表达率16.67%(5/30,P0.05)。HMGB1表达与胆囊癌的Nevin分期有关,在Ⅲ、Ⅳ、V期中的表达高于在Ⅰ、Ⅱ期中的表达(P0.05)。HMGB1可能与胆囊癌的发生、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问盘的不对称指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骨密度降低对侧凸角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共9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侧凸组);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并且资料齐全的患者96例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侧凸组: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凸凹侧顶椎间盘及其上下椎间盘的高度和顶椎及其上下椎体的高度,利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图像T2WI顶椎及其上下椎间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对照组:取2~3、L3-4、L4-5这3个椎间盘为研究对象测定上述指标.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两组患者腰椎(L2-4)及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的T值.结果 侧凸组凸侧椎间盘高度和为(40±7)mm高于凹侧的(28±7)mm(P<0.01),凸侧椎体高度和为(76±12)mm高于凹侧的(72±10)mm(P=0.016):两组之间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两组之间骨密度T值的平均值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骨密度T值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角度.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常伴有凸凹两侧椎间盘高度以及椎体高度不对称.侧凸角度与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呈正相关,与骨密度值T值呈负相关.Abstract: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oliosis angle and the asymmetric index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the degree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ecreased bone density. Methods As a retrospectively study,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from January 2002 to August 2010 as scoliosis group, meanwhile %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matched in gender, age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studied with plain radiographs, MRI and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at presentation.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 include Cobb angle, the height of the convex and concave side of the apical disc and the contiguous disc superiorly and inferiorly, the height of the convex and concave side of the apical and the contiguous vertebral body superiorly and inferiorly in scoliosis group, the height of L2-3, L3-4, L4-5 discs and the height of L2-4 vertebral body in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2WI sagittal image was measured in apex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adjacent discs by Adobe Photoshop 6.0 in scoliosis group, which was measured in L2-3, L3-4, L4-5 disc in control group. The bone density of lumbar, femoral neck, trochanter, and Ward's triangle regions were measured with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Results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in convex side was greater than the height in the concave side [(40 ± 7) mm vs. (28 ± 7) mm, P < 0. 01] , the vertebral body height in convex side was greater than the height in the concave side [(76 ± 12) mm vs. (72 ± 10) mm, P =0.016] in scoliosis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in the degenerative degree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between two groups (P = 0. 003). There w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of the average T-value and the rate of osteoporosis between two groups (P < 0. 01).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symmetric disc index, the degenerative degree of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osteoporosis were the predominant correla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Conclusions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height asymmetry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vertebral body from convex and concavity sides.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gle of scoliosis and the asymmetric disc index, the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gle of scoliosis and the bone density (T-value).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评定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应用Charite SB Ⅲ假体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65例,其中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48例,共52个假体。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年但<10年患者(A组)33例,≥10年者(B组)15例。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组分别为94.0±6.3分、23.0±3.1分,B组分别为92.0±5.8分、21.0±2.2分,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ODI,A组分别为(66.0±4.2)%、(12.0±2.9)%,B组分别为(65.0±7.8)%、(9.0±2.8)%,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A组分别为5.0°±2.3°、6.0°±1.1°,B组分别为4.0°±3.8°、6.0°±2.2°,每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手术节段基本丧失活动度(平均为1.2°±0.4°,术后5年1例,术后7年2例),其余患者保留了2°~10°的活动度,平均为6.5°。48例患者中,出现相邻节段退变4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8年出现腰痛,影像学检查发现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并膨出,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2mm,2例(术后5年、8年各1例)患者手术相邻上位节段椎体前缘骨赘高度>3mm。2例出现假体移位(分别于术后5年和6.5年),3例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于术后6年、7年和9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男22例,女14例;年龄43~66岁,平均5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1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4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12例。单融合节段:L3~43例,L4~515例,L5S18例;双融合节段:L3~4和L4~54例,L4~5和L5S16例。内植物:椎弓根钉+钛网26例,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10例。临床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根据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8个月至4年9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2±1.3)分,术后JOA评分为(12.6±2.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2.7%,临床疗效满意。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显示:40个椎间植骨融合;6个椎间植骨可能融合。并发症1例术中神经根牵拉伤未完全恢复,且术后2年出现伤口深部感染,X线片显示椎体间融合,经清创、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置管冲洗后治愈。结论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8.
动力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当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椎管减压加脊柱融合术是常用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但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它会导致或加速腰椎邻近节段退变.近年研究发现动力性固定能维持脊柱的活动和稳定,恢复生理性负荷传导,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脊突间撑开装置可限制脊柱过伸,减轻神经受压,可治疗腰椎狭窄引起的间隙性跛行;椎弓根螺钉-韧带系统可维持脊柱稳定,恢复正常的负荷传导,可治疗腰椎不稳引起的下腰痛;脊突间韧带装置和半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金属装置也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多数临床研究表明动力性固定疗效优异,但它主要适用于轻中度腰椎退变性疾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腰腿痛是多发病,其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是最常见病因,病情复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不易治疗.我科采用综合物理系统保守治疗,从1993-2003年10年中收治老年患者148例,进行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158-1163
[目的]比较PEEK棒杂交术与钛棒双节段融合术的临床结果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对44例双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杂交组21例,采用下位间隙融合,上位间隙不融合,椎弓钉PEEK棒固定;融合组23例,行双间隙融合,椎弓钉钛棒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欧式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分析临床疗效。通过测量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DHI)、活动范围(ROM)、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退变分级,评价ASD。以末次随访腰椎CT二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术后VAS、ODI、JOA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杂交组无任何患者符合ASD的诊断标准。相比之下,融合组有6例患者发生ASD,发生率为26%,其中1例有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为邻近节段退变病。两组分别出现1例螺钉松动,均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PEEK棒杂交手术与钛棒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通过平均24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显示PEEK棒杂交手术延缓ASD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