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葛根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程不同阶段循环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水平并分析葛根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和 2周后sICAM 1和sVCAM 1浓度 ,用常规治疗方法作为对照 ,观察葛根素静脉滴注对其sICAM 1和sVCAM 1水平的影响。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血清sICAM 1和sVCAM 1浓度处于较高水平 ,且两组相近 (P >0 0 5 )。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sICAM 1和sVCAM 1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静脉滴注葛根素可使sICAM 1和sVCAM 1水平下降得更快。结论 :静脉滴注葛根素可更快地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升高的sICAM 1和sVCAM 1,说明葛根素的抗氧化特性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粘附分子水平异常与痰湿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痰湿证与粘附分子水平的关系。方法:观察EH痰湿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的变化,与EH非痰湿证患者及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各组间sICAM1、sVCAM1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EH痰湿证及非痰湿证患者sICAM1、sVCAM1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尤以痰湿证患者sICAM1、sVCAM1升高更为明显,与非痰湿证患者比较,P<0.05。结论:sICAM1、sVCAM1在痰湿证EH患者中特异性升高,是EH痰湿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 - 1)、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 8(IL - 8)表达的变化 ,以了解三者在COPD发病中的网络调节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5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期的sICAM - 1,TNF -α和IL - 8水平。结果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sICAM- 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 (P <0 .0 5 )。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血清TNF -α ,IL - 8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治疗前后各分子水平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sICAM - 1水平的增高 ,反映了疾病过程中sICAM - 1所介导的白细胞黏附活动增加 ,可作为一个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针刺前后的血清TNF α、sICAM 1水平变化 ,探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平衡针法在缺血性损伤中对脑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 ,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酶联法 (ELISA)测量血清TNF α、sICAM 1值。结果 :血清TNF α、sICAM 1水平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上升 (P <0 .0 0 1) ,平衡针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 (P <0 .0 5) ,血清TNF α与sICAM 1呈正相关 (r=0 .83 4,P <0 .0 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TNF α、sICAM 1含量明显上升 ,二者呈正相关。平衡针法治疗可降低其TNF α、sICAM 1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抑制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sICAM1及sVCAM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柱权 《新中医》2006,38(6):17-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倒,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依美思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处方:生黄芪、当归尾、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治疗。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sICAM1、sVCAM1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sICAM1、sVCAM1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并能降低血清sICAM1、sVCAM1含量,抑制细胞粘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御脂冲剂对高血脂症 (HLP)患者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的疗效和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 1(sVCAM - 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5 8例HLP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给予御脂冲剂 ,对照组给予地奥脂必妥片 ,疗程均为 2周。 2组分别于疗前、疗中、疗后测症状积分、血脂 ,sICAM - 1和sVCAM - 1设正常组对照 ,于用药前后检测。结果 治疗 2个月后 ,治疗组症状积分较疗前显著降低 ,有强于对照组趋势 ;治疗组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分别降低了2 6 4 0 % ,19.73% ,33.79%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升高了 16 .4 7% ,且起效快于对照组 ;原发性HLP患者sICAM - 1及sVCAM - 1增高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 ,治疗组显著降低sICAM - 1,sVCAM - 1含量 ,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御脂冲剂治疗HLP安全有效 ,除调血脂外 ,还有血管保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的影响。方法 :STZ 60mg/kgip 1周后血糖值高于 16.7mM的糖尿病大鼠连续灌胃给药 12周环烯醚萜总苷 0 .5 g/kg、1.0 g/kg和氨基胍 0 .1g/kg ,各组取血清分别测定sICAM 1、TNF α的含量。 结果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模型大鼠血清sICAM 1、TNF α较正常组上调 ,环烯醚萜总苷及氨基胍均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模型大鼠血清sICAM 1、TNF α的含量。结论 :环烯醚萜总苷能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中过高的sICAM 1、TNF α水平 ,这一作用可能有利于控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卫益颗粒对病毒性肺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 ,应用胸腺细胞法测其血清中IL - 1,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其TNF -α对L92 9细胞的杀伤作用 ,应用淋巴母细胞法测其IL - 2。结果 :模型组小鼠较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 - 1及TNF -α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IL - 2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5 ) ,用卫益颗粒治疗后 ,血清中IL - 1、TNF -α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1) ,IL - 2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卫益颗粒通过抑制IL -1、TNF -α的过量产生而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并通过促进IL - 2的产生 ,提高机体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观察清热祛湿中药与西药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兔膝关节液中白介素 (IL Iβ)、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的影响 ,探讨清热祛湿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理 ,将 4 8只兔随机分为 4组 ,采用McCartyDJ造模方法造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变模型 ,以清热祛湿中药与秋水仙碱对比治疗。分别于造模后第 2h、6h、9h、12h取材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 ,分别测定各组、各时间兔膝关节液中IL Iβ、TNF α的水平。结果显示 :①空白对照组未能测出IL Iβ、TNF α;②造模组IL Iβ、TNF α的水平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③中药组低于西药组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表明 :①IL Iβ、TNF α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清热祛湿中药能有效降低实验性痛风兔膝关节液中IL Iβ、TNF α的含量 ,其效果优于对照药秋水仙碱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研究大黄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作用的机制,为揭示防治脑梗塞提供依据.方法老龄(20月龄以上)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组、尼莫地平组及血栓心脉宁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血和脑组织中NO和NOS及脑组织TNF的水平.结果老龄模型组血清中NO水平低于老龄对照组(P<0.05),大黄组和血栓心脉宁组高于老龄模型组(P<0.01);脑组织中NO水平老龄模型组较老龄对照组有降低趋势,大黄组脑组织中NOS水平较老龄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老龄模型组脑中TNF水平高于老龄对照组(P<O.01),尼莫地平组、大黄组、血栓心脉宁组低于老龄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 NO含量降低和TNF增高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有关;各组用药均能通过降低脑组织TNF含量以改善脑组织损害;大黄提高血清NO含量和脑组织NOS活性的作用可能是其拮抗脑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6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糖尿病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同时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UAER明显降低,SCr、血脂水平改善(P〈0.05或P〈0.0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真武汤加减对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接受真武汤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持续1个月。比较2组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心脏结构参数、心功能参数。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sICAM-1水平,超声心脏结构参数、心功能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清中sICAM-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结构参数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可有效抑制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黏附分子表达,优化心脏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活动性AS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结果68例患者血清中sICAM-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各中医证型与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水平趋势为肾虚督寒证>邪及肝肺证>邪痹肢节证,但各证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VCAM-1表达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仅邪及肝肺证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肾虚督寒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AS病变过程,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的血清变化水平可作为AS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的影响,观察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观察细胞黏附分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内异症患者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于卵泡期相同时间分别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CA125,sICAM-1,sVCAM-1的含量变化.结果: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本病总有效率73.33%,补肾温阳化瘀法能降低内异症患者血清中CA125的水平(P<0.01),内异症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含量明显升高(P <0.05,P<0.01),经过中药治疗后降低(均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V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补肾温阳化瘀法通过降低sICAM-1,sVCAM-1含量从而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养元护肾消癜方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急性期的疗效及对微循环指标、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SPN急性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联合养元护肾消癜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血清内皮素-1(ET-1)、血栓素-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一氧化氮(NO)、sICAM-1、sVCAM-1、IL-33、IL-8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0%(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6-Keto-PGF-1α、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XB2、ET-1、sICAM-1、sVCAM-1、IL-33、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肾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白蛋白量(24 h UP)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养元护肾消癜方治疗HSPN急性期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微循环状态并抑制炎症状态,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参一胶囊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的放疗敏感性作用。方法:81例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接受参一胶囊联合放疗或对照组仅放疗。检测两组患者鼻咽活检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放疗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放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VD、VEGF、sICAM-1、sVCAM-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一胶囊对于鼻咽癌患者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血管生成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薇  刘智  娄必丹 《中国针灸》2005,25(3):214-216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RCI患者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sICAM-1、sVCAM-1均与IL-1呈正相关(r=0.743,P<0.001;r=0.862,P<0.001).两组对3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结果与结论头穴透刺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sICAM-1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泻热化痰法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痰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疗程分为2个阶段共21 d.观测指标为血流变学、sICAM-1及安全性指标等,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泻热化痰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且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sICAM-1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泻热化痰法对痰热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丰富了泻热化痰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RCI)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RCI患者82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RCI患者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且sICAM-1、sVCAM-1均与IL-1呈正相关(r=0.743,P<0.001;r=0.862,P<0.001)。两组对3项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张力平衡针法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降低IL-1及sICAM-1、sVCAM-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