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双腔起搏器的应用当中,房室延迟的程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程控可以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起搏器寿命,改善血流动力学。本文就房室延迟的研究进展及程控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功能与最佳房室间期优化对减少心室起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符合标准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最小心室化起搏组(RVP,n=16)和超声优化下最佳房室间期组(OAV,n=14)。首先,分别在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交叉(RVP转OAV,OAV转RVP),并于术后1年再次随访。随访中评估右室起搏比例、6 min步行试验、纽约心功能分级、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P较OAV组的右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P0.05)。至术后1年随访时,OAV转RVP组的右室起搏比例较RVP转OAV组明显降低(P0.05)。交叉前后的自身比较显示起搏器RVP功能打开后能显著降低右室起搏比例(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优化方式对于患者短期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RVP较OAV能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房室延迟(AVD)的双腔起搏对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优化AVD。方法测量20例心力衰竭患者及10例心功能正常者(对照组)不同房室延迟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同时以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测量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结果心力衰竭组房室延迟在134±13、131±12、136±10ms起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较AVD基线穴100ms雪及250ms显著改善;140±17ms起搏时,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较AVD基线及250ms显著改善。对照组AVD在162±14ms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参数较AVD基线及250ms显著改善。结论优化AVD可即刻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优化AVD随心功能状态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双腔起搏器的应用当中,房室延迟的程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程控可以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起搏器寿命,改善血流动力学.本文就房室延迟的研究进展及程控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选择30例接受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的双腔DDD(R)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AV search打开时心室起搏(VP)比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Tei指数均较关闭时降低(P均<0.01),且血浆BNP水平、左室Tei指数与VP比例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右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不同起搏方式房室延迟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DDD)患者不同起搏方式时最佳房室延迟(AVD)的差异。方法对20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插入Swan-Ganz导管,分别测量DDD方式及心房感知心室起搏(VDD)方式下的不同AVD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DDD右心耳起搏优化AVD(149±15ms)比VDD起搏AVD(114±12ms)延长了38±12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时DDD右心耳起搏可使AVD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2岁,反复晕厥1个月,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后3天后胸闷不适。2个月体表心电图未发现心房起搏信号后P′波,心电图示起搏电极脉冲-心房传导延迟,S-A间期:416 ms。经过调整起搏器电极位置后起搏脉冲-心房传导间期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8.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具备起搏模式策略和AV间期延长的策略功能的起搏器(Adapta)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39例患者随机分组,置入具有自动化功能的Adapta起搏器(实验组,n=20)和其它类型双腔起搏器(对照组,n=19)。并分别在置入前及置入后1,2年进行随访。随访中观察两组的右室起搏比例、心功能(纽约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的变化。结果置入双腔起搏器术后1年及2年,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均明显降低(38.21%±46.01%vs 92.52%±2.70%;36.22%±73.09%vs 91.78%±7.63%,P均<0.05)。置入术后2年,对照组与实验组及与自身术前比较,LAD,LVEDD增大(LAD:43.11±7.08 mm vs 39.01±3.72 mm,40.02±4.70 mm;LVEDD:53.60±6.91 mm vs 47.71±4.79 mm,46.57±3.99 mm,P均<0.05)。其他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起搏器自动化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心室起搏比例、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11.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对扩张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选择1 5例扩张性心肌病并顽固心衰患者 ,置入双室起搏器 ,观察心功能、HRV及血浆丙二醛、一氧化氮、内皮素 1、血管紧张素 Ⅱ的变化。结果 :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 3.32± 0 .31级提高为 2 .1 8± 0 .33级 ,左室射血分数由 0 .2 9± 0 .0 3增至 0 .36± 0 .0 3(P <0 .0 5 ) ;2 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相邻RR间期差值 >5 0ms占正常RR间期数的百分比、总功率、低频及高频波段功率分别由 73± 8.1ms、4 1± 8.0ms2 、5 .3%± 1 .5 %、1 0 2 4± 4 1 3ms2 、1 1 5± 35ms2 及 4 8± 1 5ms2 增至 1 0 7± 1 3ms、70± 1 1ms2 、1 1 .3%± 3.4 %、1 92 1± 4 84ms2 、1 94± 35ms2 及 91± 2 9ms2 (P均 <0 .0 1 ) ;血浆丙二醛、内皮素 1分别由 4 31± 37nmol/L、83.1± 2 1ng/L降至 32 3± 2 9nmol/L、6 7.3± 1 6ng/L ,一氧化氮由 38.1± 7.6 μmol/L增至 5 1 .3± 9.2 μmol/L(P均 <0 .0 1 ) ,血管紧张素 Ⅱ无变化 (P >0 .0 5 )。结论 :同步起搏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及HRV。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观察双室起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治疗的效果 ,对 10例充血性心衰病人置入InSync(三腔 )起搏器 ,并观察术前及术后 3个月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的情况。结果 :置入起搏器术后 3个月 ,心功能明显改善 ,从 3.4 4± 0 .5 2级降至 1.5 0± 0 .72级 (P <0 .0 1) ,心衰症状评分从 8.1± 3.2 9分降至 1.4± 1.74分 (P <0 .0 1)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从 6 7± 6 .6 8mm减至 6 2 .75± 5 .92mm(P <0 .0 5 ) ,射血分数从 0 .35± 0 .0 7增至 0 .4 3± 0 .10 (P <0 .0 5 )。结论 :双室起搏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逆转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3.
观察右房左室起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8例心功能II~IV级CHF患者 ,分别置入右房、右室和左室电极 (经冠状静脉窦 ) ,行不同部位组合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 ,其中 6例获得成功。使用Bitronic公司生产的双腔起搏分析仪 (ERA30 0 )分别行单纯右室心尖部 (RVA)、右房右室 (RA +RV)、右房左室 (RA +LV)、右房双室 (RA +BiV)起搏 ,同时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四种起搏状况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进行比较。结果 :右房左室起搏和右房双室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但比单纯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房右室起搏有所改善。结论 :右房左室起搏似可使更多的CHF患者在得益于起搏治疗的同时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生理性双腔起搏时最佳AV间期选择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2 0例心肌病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 (心衰组 )及 10例心功能正常者 (对照组 )行双腔 (DDD)起搏治疗 ,探讨不同AV间期DDD起搏对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起搏电极 ,并同时置入Swan Ganz导管 ,测量不同AV间期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二维超声多普勒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结果 :急性起搏时心衰组AV间期在 10 0~ 140ms时 ,血液动力学较起搏前显著改善 ,而以AV为 111± 15ms为最佳。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 ,收缩期二尖瓣返流减轻 ,未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而对照组AV间期为16 0~ 180ms时 ,上述指标与起搏前相比显著改善。结论 :短AV间期的生理性起搏能即刻改善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和超声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HBP)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比例高于40%)而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HBP成功者44例为HBP组,传统起搏组8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起搏器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将各组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40%)患者及射血分数降低(HFrEF,LVEF<40%)患者,再次评价两类患者中HBP和传统起搏的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HB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二尖瓣反流(MR)程度减轻、左心房内径(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较术前加重(P<0.05),LVEF、LVEDD、MR程度、LAD均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均>0.05)。132例患者中有HFrEF患者47例,其中HBP组20例,传统起搏组27例,HBP组HFrEF患者术后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LVEDD减小、MR和TR程度均减轻、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HFrEF患者QRS时限延长(P<0.05)。HFpEF患者共85例,其中HBP组24例。HBP组HFpEF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而传统起搏组HFpEF患者的LVEF较术前下降、MR和TR程度均加重(P均<0.05)。结论:对于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与传统起搏相比,HBP均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这些临床益处在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最佳房室延迟(OAVD)设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OAVD设置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选择36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不同的AVD,于超声心动图下记录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期二尖瓣返流、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Time1)、最早出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的AVD(临界AVD),并通过同步心电图测定QT间期(QTI)、QT离散度(QTD)及QRS波群时间(QRSI)。将各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EF最大时的AVD)进行比较。结果:①心功能正常者心房起搏或心房感知时在AVD为170ms或140~160ms时EF达到最大,且与OAVD时EF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心功能不全者在AVD为130~140ms时EF达到最大,但与OAVD时EF相比差异有显著性。②三种心电图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其预测的OAVD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与OAVD显著相关。③预测OAVD、AVD=200或180ms时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下述简单方法设置OAVD:OAVD=200ms(或180ms)减去200ms(或180ms)时Time1,以提高随访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动态优化AV/VV间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例心衰晚期患者接受CRT治疗,分别于植入前、植入术后1周、3、6及12个月在心脏彩超指导下优化AV/VV间期治疗,同时观察心腔结构、二尖瓣返流、主动脉瓣射血速度时间积分(AVTI)、心电图以及测定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等,评价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动态优化下最佳优化AV间期120~180 ms (158.33±19.46 ms)之间和VV间期4~28 ms (15.83±7.12 ms)之间临床症状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由255.71±21.58 m增加至397.37±11.35 m(P0.001),QRS时限由138.79±16.06 ms降至105.53±8.80 ms(P<0.05)。植入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73.53±9.41 mm比54.11±3.41;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31%±3%比58%±6%;P<0.01);AVTI由14.69±1.48优化后增加至20.52±1.18(P<0.05),血浆BNP水平由植入前的1069.02±501.85 ng/L降至81.26±31.51 ng/L(P<0.05)。结论 动态优化AV/VV间期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观察心脏起搏治疗对伴随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选择 1996年 3月至 2 0 0 4年 2月 36例患者 ,其中男 2 4例、女 12例 ,年龄 72 .2 5± 6 .0 8(5 4~ 82 )岁 ,对依次入院的伴随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常规脑梗塞治疗的同时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处理组A) ,与单纯常规治疗患者 (对照组B)按1:1序贯配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治疗 6周及 6个月随访时分别按欧洲神经系统评分 (ESS)标准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配对分析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别。结果 :治疗前两组ESS无差异 (P >0 .0 5 ) ;A组治疗后 6周、6个月ESS分别较治疗前增加 2 3.6 1± 14 .0 1和 2 8.78± 15 .93(P均 <0 .0 1) ;B组治疗后 6周、6个月ESS无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治疗 6周、6个月ESS改善值A组均明显优于B组 (P <0 .0 0 1)。结论 :伴随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急性脑梗塞患者 ,常规治疗并及时接受心脏起搏治疗 ,神经功能的恢复优于未接受心脏起搏治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