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秀练  谭芊芊 《吉林医学》2008,29(22):2042-204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主要症状有头痛等,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直接影响治疗及预后。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在常规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疗效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外力作用于脑部,而使脑表面或脑底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单独出血少见,往往与脑挫伤并发。我院2002年1~12月共收治外伤性SAH患者48例,均经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且意识清楚、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针对剧烈头痛症状,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病程1~48d,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2 临床护理2.1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保持室内清洁、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清新,谢绝探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减少噪音。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应尽可能以轻柔、熟练的动作来完成。2.2 按医嘱用药及护理 对急性期外伤SAH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可能使患者血压和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均应尽量避免,包括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对头痛剧烈和躁动不安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也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护理问题,加护理不当,易造成该病的复发。因此,如何预防该病的复发,护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消除复发因素1.1心理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由于剧烈头痛,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很容易产生急躁,忧虑和恐惧绝望的心理。因此,护士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给予患者热情关怀,安慰和鼓励,并向其详细介绍该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办法,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2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须绝对卧床…  相似文献   

4.
陆云燕 《微创医学》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1%~15%,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1994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28例,其中再出血3例,再出血率为10.7%.现将预防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即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2011年01月~2011年08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9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出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脑底或脑表部位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SAH不仅要正确诊治,精心护理也至关重要。2005年11月~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72例,通过我们精心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蛛网膜腔和软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可伴或不伴颅内或椎管内其它部位出血,以剧头痛呕吐,意设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内科常见危重病,再出血和死亡率较高。如抢救不力,护理不周,就会导致脑疝,再出血并发脑缺血导并发症死亡。1991~1993年2月,我科收治46例此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9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16岁。现伴护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云燕 《医学文选》2003,22(5):783-78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指蛛网膜的血管破裂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其再出血的发生率为 1 1 %~ 1 5 %,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 2 ] 。因此 ,再出血的预防是 SAH护理的重要环节 ,1 994年 6月~ 2 0 0 2年 1 0月 ,我科共收治 SAH患者 2 8例 ,其中再出血 3例 ,再出血率为 1 0 .7%。现将预防 SAH再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 8例均为住院患者 ,均经腰穿和 CT确诊 ,其中男 1 8例 ,女 1 0例 ,年龄 2 0~ 71岁 ,平均 5 2 .3岁。再出血 3例患者中 ,1例由于枕骨大孔疝形成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象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总病死率24.3%,再出血发生率21.6%,再出血后病死率75%,发病时有意识障碍及头部CT积血越厚预后越差.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脑卒中,再出血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进早行脑血管造影查出病因,采用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尤其对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即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 .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出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1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并随访观察6个月,对40例再出血的SAH患者(病例组)与无再出血的128例SAH患者(对照组)的有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168例SAH的再出血率23.8%;再出血组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入院时间〉24h、饮酒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发病年龄〉60岁、伴高血压、动脉瘤未手术或介入治疗、入院时间〉24h及饮酒是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原因,减少或预防再出血的发生.方法 在 2001年至 2009年收治的 146例SAH 病例中,对31例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情绪波动、患者过早下床活动等是SAH 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重视血压的控制,保持环境安静,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及严格绝对卧床休息 4-6 周,预防感冒是预防 SAH 再出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全部脑率中病人的6~8%,主要死因是初次出血引起的神经和内科并发症、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对SAH病人及早作出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CT扫描、脑脊液(CSF)检查和脑血管造影仍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一般处理原则凡拟为SAH的病人都应住院立即进行检查治疗并严密观察,保持安静和绝对卧床。头部床头垫高(勿超过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不能进食者鼻饲,保持大便软化通畅,避免解便用力。如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应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足够通气量和供氧,保留导尿,经常检查受压皮肤防止褥疮发生。清醒病人会有头顶部疼痛,可用可待因或其它镇痛剂,禁用吗啡。激动不安者用镇静剂如安定或苯巴比妥等。SAH病人常伴有大量交感胺的释放,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其它心电图改变,可早期使用心得安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相芝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81-448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其发病率为(5~20)/10万,病死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再发、缓解血管痉挛、减少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了32例(SAH)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占脑卒中的10%-15%。此症系大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综合症候群。由于此症起病急,病情重,极易引发出血,且绝对卧床时间长,病死率较高,患者极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因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理护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分析了2005—2007年本科室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关资料,并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此症的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HA)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软脑膜非外伤性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实质出血后,血液穿破脑组织,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继发SAH有所区别,本病也称原发性SAH。本病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死亡率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自2002年至2005年,本人共收集35例SAH患者,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岑春兰 《医学文选》2006,25(4):756-75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发病急,病情重,治疗中易再发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负性情绪是造成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积极救治的同时,掌握患者的负性心理并及时采取对策,对预防再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对65例SAH患者进行负性心理测评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关燕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225-22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严重大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形成脑疝而死亡。做好各种护理,对防止大出血、再出血、缓解脑血管痉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占脑卒中的10%~15%[1],是主要由于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综合征。由于此病起病急,病情重,易引发再出血,且绝对卧床时间较长,病死率较高,患者极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因此,对SAH患者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现对我科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住的22例SAH患者的心理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