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IL)6mRNA表达与血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的关系。方法对12例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8例缓解期患者及9例健康人,采用RTPCR法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法检测PBMC中IL6mRNA的表达水平及ECP和FEV1%。结果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人(P<001),而缓解期患者无明显升高。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ECP呈中度正相关(r=0679,P<001),而与FEV1%呈中度负相关(r=-0589,P<005)。结论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PBMC中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强。其气道炎症程度与IL6基因转录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ParmaciaCAP方法测定了259例健康人和103例慢性哮喘活动的患者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并分析其与痰嗜酸细胞计数、血清特异性IgE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正常个体血清ECP水平的几何均数是4.71μg/L,95%的百分位数是12.20μg/L。血清ECP水平高于13μg/L时提示嗜酸细胞活化。②活动性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8.70±13.40)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41±2.30)μg/L,(P<0.01),但其中75%的患者血清ECP值<13μg/L。哮喘患者血清ECP与血清特异性IgE(P<0.01)、痰嗜酸细胞计数(r=0.51,P<0.05)之间有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在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中的作用,用2200型肺功能仪、6200型体容积描计仪和AstographTCK6100气道反应测定仪检测了22例典型哮喘患者、35例CVA患者和51例正常健康者的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CVA组的FEV1/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加百分比)高于哮喘组(P<001),但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Raw(气道阻力)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但高于正常组(P<001);Rrs(呼吸阻力)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CAV组和哮喘组间Dmin(气道反应阈值)和SGrs(单位时间内诱导控制值之差)均无显著差异(P>005)。气道反应性测定及肺功能检查CVA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对IgE生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0例过敏性哮喘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及30例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gE,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生物学方法测定血清IL-2水平和3H-TdR掺入法定量测定血清IL-6。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发作期血清IgE、sIL-2R、IL-4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缓解期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而发作期血清IL-2水平明显下降,与缓解期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且血清IgE分别与sIL-2R和IL-4水平有明显正相关(P均<0.01),与IL-2水平有明显负相关(P<0.01)。说明IgE合成增加是过敏性哮喘的关键,细胞因子有促进B细胞合成IgE的作用,并且直接参与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4和γ-干扰素与哮喘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IFN-r)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对发作期哮喘病人及正常人各20例,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s)培养上清中IL-4含量、IFN-r活性及血清IgE总浓度。结果表明:发作期哮喘组IL-4和IgE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IL-4与IgE之间呈正相关(r=0.82),P<0.001;IL-4与IFN-及IFN-与IgE之间均呈负相关(r=0.48,-0.75),P<0.05,P<0.01。二组之间IFN的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发作期哮喘病人IL-4的高水平分泌导致的IgE过多合成,可能与哮喘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IL-4与IFN之间的失衡对血清IgE的合成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雾化吸入爱喘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观察雾化吸入爱喘乐(溴化异丙托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尤其是气道阻力的影响,对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雾化吸入溴化异丙托品组和吸入生理盐水组,雾化吸入前,二组临床资料和各项肺功能指标均大致相同(P>005)。结果:雾化吸入溴化异丙托品(0.025%2ml)者60分钟后各项肺功能指标(FVC、FEV1、FEF25%~75%、PEFR)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1),尤其是气道阻力(Raw、Gaw、sRaw、sGaw)明显降低(P<001)。吸入生理盐水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无改变(P>005)。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人哮喘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区别。方法对20例60岁以后发生哮喘的患者(晚发老年哮喘)和15例60岁以前发生哮喘的患者(早发老年哮喘)与16例60岁以上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全部患者进行肺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血及痰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晚发老年哮喘临床特征如下:(1)肺功能下降严重,吸入喘乐宁气雾剂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0)改善率明显高于慢性支气管炎组(P<005);(2)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计数显著高于慢性支气管炎组(P<005);(3)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慢性支气管炎组(P<005)。结论(1)晚发老年哮喘患者肺功能损伤严重,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0可获较大改善;(2)晚发老年哮喘患者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在气道炎症及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可用于老年人哮喘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者痰液中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痰液中一氧化氮( N O) 代谢终产物———亚硝酸盐/ 硝酸盐( N O2/ N O3) 测定在哮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 Griess 重氮法测定45 例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哮喘患者及15 例慢性支气管炎( 慢支) 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痰液、血清 N O2/ N O3 含量,同步测定哮喘患者痰液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 C P) 水平及肺通气功能。结果 哮喘轻、中、重度发作期患者痰液 N O2/ N O3 中位数浓度( 分别为131 μmol/ L、136 μmol/ L) 与缓解期组(85 μmol/ L) 及正常对照组(63 μmol/ L)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发作期组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慢支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痰液 N O2/ N O3 水平(33 μmol/ L) 与各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缓解期及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 N O2/ N O3 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 E V1 占预计值% )间呈显著负相关(r 分别= - 0587 、- 0485 , P 均< 005) ;而痰液 N O2/ N O3 与 E C P 间呈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患者痰白细胞介素16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6(IL16)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例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非过敏性哮喘患者、10例过敏性体质患者和10名正常对照者的痰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痰中IL16的含量,并以免疫染色技术检测CD+4细胞和活化嗜酸细胞(EG2细胞)数。结果哮喘患者无论是过敏性还是非过敏性,痰液中IL16水平与过敏体质但无哮喘的患者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经治疗后IL16水平能达缓解期水平。此外,痰液中CD+4细胞和IL16水平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痰液中EG2细胞数与IL1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1)。结论IL16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募集CD+4T细胞从而在CD+4T细胞所介导的哮喘气道嗜酸细胞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呋塞米(速尿)吸入对老年人慢性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老年慢性哮喘患者分别给予速尿(A组)、速尿+溴化异丙托品(B组)和溴化异丙托品(C组)治疗,每组各24例,并与60例非老年慢性哮喘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吸入前后测肺功能〔最大肺活量(FVC)、一秒钟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R)〕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老年组总有效率(有效+显效),A、B、C组分别为75%、92%、67%。肺功能和T细胞亚群改变:A组FEV1和CD4吸入前后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肺功能指标和CD4、CD8、CD4/CD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或0001);C组除PEFR有显著变化(P<005)外,余项也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非老年组的疗效与老年组疗效基本相同。结论速尿吸入对老年人慢性哮喘有防治作用,特别是速尿+溴化异丙托品联合吸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 研究哮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蛋白激酶 C( P K C) 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气流受限程度的关系。方法 从18 例哮喘患者和6 名正常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和纯化淋巴细胞胞浆及胞膜部分 P K C, 然后采用同位素γ32 P A T P 催化活性测定法检测它们的活性。结果 (1) 哮喘患者淋巴细胞 P K C 的总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强( P< 001) ,胞膜 P K C 的活性明显升高( P< 005) ,各哮喘组胞膜部分 P K C 活性占总活性的百分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体外实验表明,(1) 乙酰甲胆碱组(5 例) 或组胺组(5 例) 均可明显促进淋巴细胞胞浆 P K C 的转位( P< 005) ,从而激活 P K C;(2) 淋巴细胞 P K C的总活性与患者气流受限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P K C 的总活性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 E V1 占预计值% ) 呈显著负相关(r= - 073 , P< 0001 ,18 例) ; 与气道峰值流速( P E F) 呈显著负相关(r= - 062 , P< 001 ,18 例) ;与50 % 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速(⒒ V50)呈显著负相关(r= - 063 , P< 0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肿瘤坏死因子(TNF)及血浆内皮素(ET)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急性心肌梗塞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人类巨细胞病毒抗体,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及ET的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HCMVIgM阳性14例(70%),HCMVIgG阳性20例(100%),HCMVIgM、IgG双阳性14例(70%);冠状动脉狭窄组HCMVIgM阳性19例(95%),HCMVIgG阳性19例(95%),IgM、IgG双阳性18例(90%);正常对照组HCMVIgM阳性6例(20%),HCMVIgG阳性26例(82%),IgM、IgG双阳性6例(2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P<0001);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组、冠状动脉狭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TNF、血浆ET显著增高(P<0001)。结论患者的HCMV感染、内皮细胞受损和TNF作用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姜斌 《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102-104
为探讨T淋巴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38例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总IgE含量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结果显示: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期血清sIL-2R(512.82×103±264.62×103U/L)及PBMC培养上清液中IL-4(1842.42±824.60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42.32×103±108.64×103U/L和406.32±62.16ng/L,P<0.01)。IL-4水平增高与血清总IgE呈正相关(r=0.492),与FEV1%呈显著负相关(r=-0.821,P<0.05)。其中23例患者每日静脉滴注氟美松5mg,用药5天后,其sIL-2R及IL-4分别降至332.61×103±124.62×103U/L和314.10±72.08ng/L(P<0.05)。提示T淋巴细胞激活及其释放的IL-4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哮喘的疗效,可能是部分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激活及其释放的IL-4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哮喘气道炎症粘附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在哮喘气道炎症粘附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哮喘的发病机理。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和呼吸生理学方法系统观察正常组和哮喘组豚鼠各项指标。结果(1)哮喘组豚鼠肺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Cdyn)和肺气道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2)哮喘组豚鼠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ALF)可溶性ICAM1(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血清和BALF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ALF中白细胞介素8(IL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3)哮喘组豚鼠肺组织(气道上皮和血管内皮)ICAM1和IL8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CAM1、P选择素、IL8、ECP参与介导了哮喘气道炎症的粘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0例外源性哮喘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低亲和力IgE受体(即CD23)表达、白细胞介素-4(IL-4)及血清Ig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发作组哮喘患者IgE、IL-4、CD23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IgE升高与CD23呈正相关(r=0.827;P<0.01)。缓解组IgE抗体、IL-4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D23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l)。以上结果表明了这一细胞因子的失衡与外源性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IL)-5mRNA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激活作用的影响,本研究用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半定量分析了哮喘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5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检测了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20%时的乙酰甲胆碱(MCH)激发浓度(MCH-PC20值)和基础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等指标。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不仅能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和通气功能,而且还可抑制PBMC中IL-5mRNA的表达和降低血清ECP浓度(P<0.05);血清ECP浓度下降幅度或MCH-PC20值改善幅度与IL-5mRNA表达水平下降幅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426和0.4857,P值<0.05)。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抑制IL-5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后者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而发挥其抗气道炎症反应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降低气道反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探讨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降低气道反应性的作用。方法对28例哮喘患者治疗前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高峰呼气流速(PEF),并用乙酰甲胆碱(Mch)累积量0.033μmol和1.98μmol进行激发试验,用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治疗6周后,再次测定这组患者的三项指标,然后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28例患者经黄芪、党参、甘草等治疗后,FVC显著增加(34±02~35±02L,P<0.05),且FEV1(23±01~26±01)、PEF(49±03~53±03)的增加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能够降低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采用重组白细胞介素-4(rIL-4)和γ-干扰素(IFN-γ)对30例哮喘患者及25名正常人作对照,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IgE合成调控的研究。结果哮喘组PBMC体外自发合成IgE明显高于对照组(t=4.4712,P<0.001)。经rIL-4刺激后PBMC合成IgE显著升高。rIL-4诱导IgE合成的程度哮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4.6719,P<0.005)。IFN-γ不仅抑制PBMCIgE的自发合成,而且抑制rIL-4的诱导合成。IFN-γ抑制PBMCIgE合成的程度哮喘组大于对照组(t=7.1833,P<0.001)。结论哮喘发作与体内IL-4及IFN-γ失衡导致IgE合成失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用放免法对35 例变异性哮喘患者外周血进行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内皮素(ET1)的检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ICAM1 和ET1 水平显著增高(P< 001);与普通型哮喘比较,发作期差异不显著(P> 005),缓解期差异非常显著(P< 001)。提示二者在哮喘病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沙美特罗对哮喘血清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选择40例发作期哮喘患者,用微量滤膜法趋化实验测定血清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活性。方法其中26例随机分为两组:(1)沙美特罗(salmeterol)治疗组:50μg每日2次吸入;(2)丙卡特罗(procaterol)治疗组:50μg每日2次口服。疗程4周。结果哮喘患者血清NCF活性高达82±17cel/10HP(细胞数/10个高倍镜视野),与健康对照组(33±5cel/10HP)比较(P<0.01)。salmeterol治疗组血清NCF活性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1);procaterol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前后的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almeterol治疗组用药后血清NCF的降低优于肺功能的改善,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