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遗传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尤其是有家族聚集倾向的脑出血的关系密切。认识脑出血相关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将有助于对该病的防治。本文就脑出血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包括载脂蛋白、凝血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Endoglin、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α1-抗胰凝乳蛋白酶、α-内收蛋白等基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基因G11039A多态性与长沙地区汉族人群有家族聚集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采集长沙地区汉族15个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家系117例成员(其中脑出血患者37例、Ⅰ级亲属33例、Ⅱ级亲属26例、Ⅲ级亲属21例)、93例散发性脑出血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其apoB基因G11039A多态性分布;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LP(a)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apoB100及apoAI浓度。结果(1)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家系患者组及Ⅰ、Ⅱ、Ⅲ级家属、散发性脑出血组和对照组apoB基因G11039A多态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73/0.027、0.985/0.015、0.981/0.019、0.976/0.024、0.978/0.022、0.985/0.015;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家系患者组及Ⅰ、Ⅱ、Ⅲ级亲属、散发性脑出血组apoB基因G11039A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家患者组、散发性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不同基因型亚组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oB基因G11039A多态性可能与长沙地区汉族人群有家族聚集现象的脑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3.
4.
抑郁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抑郁症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病率、自杀率和致残率高,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该病病因不明,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病,但致病基因尚无明确定位。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为探讨抑郁症遗传学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中关联连锁及基因表达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我们对此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国内抑郁症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分子遗传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以及将与先证者有血缘关系亲属的患病率与人群患病率进行比较以推断疾病是否存在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是应用分子遗传学原理在基因水平分析疾病的易感性,包括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进行性脑血管病,大量基础研究提示,脑出血的病理学机制可能与不同遗传因子对血-脑屏障的调控与干预有关。斑马鱼脑出血模型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经典模型,在相关遗传分子机制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系统介绍斑马鱼脑出血模型的特点及优势,并基于常用转基因斑马鱼脑出血模型阐述斑马鱼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的遗传分子学研究现状、相关基因表达与脑出血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以加深对脑出血发病机制的理解,并协助制定相应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反射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坏死 ,残存神经元中出现Lewy小体。近几年来 ,在一些呈明显单基因遗传方式的家族性帕金森病中 ,已经成功定位并克隆了该病的致病基因 ,这是帕金森病病因与发病机理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就家族性帕金森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与克隆情况综述如下。1 PARK1 α 突触核蛋白 (α Synuclein)基因1997年Polymeropoulos等对一个意大利Contursi家系进行研究 ,患者主…  相似文献   

8.
热性惊厥(FS)是指发生在小儿发热性疾病(体温>38℃)时的惊厥,但不包括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以及脑部其他器质性疾病合并发热的惊厥[1],先前无癫疒间发作。一般认为FS为良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5岁的婴幼儿,少数6岁以后仍有FS或发展为无热发作,称为全身性癫疒间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震颤的遗传学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以震颤为主。传统观点认为,原发性震颤是良性、家族性、轻微的单症状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原发性震颤为缓慢进展、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complex disease)。近年来,其遗传特点和治疗理念、方法都有了新的进展,笔者将围绕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对597944人进行重症肌无力(MG)流行病学调查,确诊MG60例,MG患病率为10/10万。遗传学调查55个家系,共有一级亲属374人,同胞患者2人,一级亲属患病率0.53%,P<0.001;遗传度为58%。提示MG与遗传有关,不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1.
发作性动作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组由突然动作所诱发的非随意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度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家族性发作性动作诱发性运动障碍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RRT2基因被证实为其致病基因。迄今为止,共明确56种PRRT2基因突变类型,其中大部分为无义突变,但无明确的基因型和表型关联性。有关PRRT2蛋白功能尚未阐明,但其与突触相关蛋白25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进一步研究发作性动作诱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带来提示。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卒中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糖尿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等一直被认为是血管病的经典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的的干预所取得的成就为卒中防治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可干预、环境性危险因素的控制并未降低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而遗传因素在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分子遗传学研究对脑梗死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以及对阐明血管性痴呆 (VaD)和Alzheimer病 (AD)的相互关系均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重视。一、脑梗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脑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许多共性,但是在基因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卒中和脑血管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两年来,卒中和脑血管病在遗传学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冰岛工作小组识别了两个新的缺血性卒中相关基因: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和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ALOX5AP)基因。研究发现,此相关性主要来源于这些基因的特殊单倍型,然而并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突变。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高异质性的神经发育性障碍,遗传因素对发病起了重要作用,解释了 25%~35% 患儿的发病原因,但遗传学机制还不清楚。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 ASD 存在常见和罕见拷贝数或单核苷酸变异体,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影响早期大脑发育,干扰神经元间的连接、突触形成以及功能,可能是其病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楠  陆峥 《上海精神医学》2010,22(3):180-182
全球大约有0.5%的人群罹患双相障碍,其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自然病程变化不定,常易漏诊和误诊,治疗难度也极大。双相障碍常导致疾病的复发及社会功能的明显减退,预后较抑郁障碍更差。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遗传学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但作用方式十分复杂。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在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现就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检测从单基因位点测序逐步发展至全外显子组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越来越多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基因相继被发现。目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蛋白稳态失衡、DNA或RNA功能异常、细胞骨架和轴突动力学改变、自噬过程和溶酶体功能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探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遗传学机制对阐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致病基因、遗传学研究方法及相关致病机制,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HSS)又称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于1922年由Hallervorden和Spatz首先报道,故得此名。由于Hallervorden和Spatz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帮助纳粹从事非人道的研究,因此有些学者建议把HSS改称为脑内铁沉积性神经变性病(NBIA)[1~3]。HSS是因铁代谢障碍所引  相似文献   

19.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HICH)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6月以来42例HICH病例,从入院时年龄、临床表现、GCS评分、平均动脉压、CT检查、手术干预时间等多因素来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年龄、GCS、呼吸和瞳孔的改变(脑疝)、合并症、中线移位和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平均动脉压、手术干预的时间与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综合分析多种量化因素,能前瞻性预测HICH病人的预后,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儿童孤独症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