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保护接受心肺复苏患者的重要脏器中的作用。方法131例CP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1),在开始心肺复苏同时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8次);B组(n=46),心搏恢复后立即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9次);C组(n=44),在心肺复苏时和以后均不用乌司他丁。观察各组的存活率,住院时间,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发生率。存活≥24h的患者于24h抽取外周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酐(Cr)。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血液内的上述因子水平。结果3组患者外周血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组患者IL-6、TNF-α的水平,以及CK、AST、AIJrr、和Cr值均明显低于B,C组(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C组(均P〈0.05)。A组的SIRS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B和C组(47%和68%,均P〈0.05),A组的住院时间为(10.60±6.67)d,显著短于B和C组f(15.62±9.47)d和(2t.33±9.77)d,均P〈0.05),A组患者的24h后死亡率为12%,显著低于B和C组(28%和47%,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24h内死亡率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CPR时机体炎症反应并保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时同时应用乌司他丁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大鼠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及纳洛酮的干预作用,加深对ACOP病理机制及纳洛酮治疗机制的认识。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ACOP组(n=90)。ACOP后10只死亡。余80只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中毒照组(吸40%的氧)和纳洛酮干预组(吸40%的氧并每6h腹腔注射纳洛酮2mg/kg,共4次),分别于中毒后0、12、24、36h观察大鼠血清中MDA水平及GSH-Px、SOD活性的变化。结果中毒对照组12、24、36h的的血清SOD、GSH-Px活性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5),血清MD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纳洛酮干预治疗组12、24、36h的血清SOD、GSH-Px活性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ACOP后存在着严重的自由基氧化损伤过程;纳洛酮干预治疗能提高SOD、GSH-Px活性水平,降低血清MDA水平,减轻中毒后自由基氧化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胃管置入方法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方法将279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头部前倾组(B组)和牵拉气管组(C组)各93例。观察并比较一次插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插管前后心率(H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过程中呛咳、鼻咽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B组显著低于A、C组(均P〈0.01),C组显著高于A、B组(均P〈0.01):②置管时间,B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A、C组(均P〈0.01);C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B组(均P〈0.01);③置管后HR与各自置管前相比,C组无显著性改变(P〉0.05),A、B组HR明显加快(P〈0.05,P〈0.01);置管后SpO2与各自置管前相比.C组无显著变化.A、B组均显著降低(P〈0.05,P〈0.01)。④置管过程中恶心、呕叶、呛咳及鼻咽黏膜出血发生率,B组显著高于A、C组(P〈0.05.P〈0.01),C组显著低于A、B组(均P〈0.01)。结论对气管插管患者在镇静状态下牵拉气管的同时置入胃管,准确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在抢救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Thumper组)和58例应用标准CPR(SCPR组)抢救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自主循环(ROSC)、ROSC所需时间以及生存出院率。结果Thumper组ROSC显著高于SCPR组(P〈0.05),复苏时间〈30min时,Thumper组ROSC比例显著高于SCPR组(P〈0.05),ROSC所需时间Thumper组优于SCPR组(P〈0.05)。2组生存出院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Thumper心肺复苏机复苏效率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心肺复苏后家兔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重组人促红素(rhEPO)对复苏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休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A组):仅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肾上腺素组(B组):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30μg/kg);肾上腺素+rhEPO组(C组):在B组基础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给予rhEPO(5000IU/kg)。动态记录室颤前,ROSC即刻、15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实验后处死家兔,观察各组心肌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同时观察心肌趟微结构。结果①与A组比较,B、C两组复苏成功后LVEDP明显增高(P〈0.05或P〈0.01),复苏后60min,两组LVEDP呈下降趋势,C组虽较B组明碌,但直到120min时差异有显著性(P=0.003);②与A组比较,B、C曲组复苏成功后peak±dp/dt均呈下降趋势(P〈0.05或P〈0.01),但复苏后60min,C组出现回升,且持续副120min时,差异显著(P=0.009);③电镜观察显示B、C两组均见心肌细胞肿胀,线粒体及肌丝等超微结构损伤,尤以B组显著。结论rhEPO可改善复苏后心功能障碍,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IF表达,抑制细胞捌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救治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在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中的治疗作用。方法CVVH治疗组为ICU中MODS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18-78岁,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应用德国贝朗Diapact持续肾替代治疗机连续治疗48~72h,以后行每天8h的日间血滤,治疗时间共64~102h;同时35例MODS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21~81岁,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期间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电解质,氧合指数(PO2/FIO2)。血糖,凝血功能,白蛋白(ALB),肌酐(CRE),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格拉斯哥评分(GSC),MODS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结果CVVH治疗组ICU7d转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25.7%。P〈0.01),治疗组7d病死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37.1%,P〈0.01),并且治疗组总的住院病死率为12.9%,明显低于对照组(48.6%,P〈0.01)。CVVH治疗后血清白蛋白、Na^+、氧分压(PO2)及GS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血清K^+、Ca^+、pH值、HCO^3-及PO2/FIO2滤过后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体温、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PCO2)、BUN、CRE、CRP、APACHEⅡ/、MO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组心率、中心静脉压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CVVH具有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的功能,CVVH是治疗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假手术组(B组)。肝I/R损伤模型采用钳夹除肝脏尾叶血管外的肝蒂90min,然后切除未缺血的尾叶方法制备,此模型可使95%肝脏缺血。另120只随机均分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组,C组,接受HIRI),Ringer氏液组(D组,HIRI前尾静脉注射Ringer氏液),EP治疗组(E组,HIRI前尾静脉注射浓度为3.262mg/ml的EP 4ml)。A组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随即处死取肝脏标本测丙二醛(MDA)含量;B组假手术后2h取标本;C、D、E组于术后2、8、24、48h取血,每组每个时间点处死10只取肝组织检测。结果与A组比较,B组血清ALT、AST水平和肝组织MDA含量仅轻度变化。与C组比较,D和E组在灌注8h、24h时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尤其是E组。同时,EP治疗组在2h时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D和C组(均P〈0.01)。结论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EP可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发挥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对心肺的毒性作用及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3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制作兔布比卡因心肺中毒模型)C组(5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和D组(7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观察呼吸、循环变化,在心,搏骤停2分钟时开始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复苏效果,记录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并进行24小时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结果 B组(3mg/kg)仅见心率变慢,短时间内恢复;C组见呼吸抑制和心脏节律改变,3~6min不处理则继发心脏骤停;D组心跳呼吸迅速停止.心搏骤停2min经心肺复苏后,C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为(1.50±0.41)min,显著短于D组([14.50±5.86)min,P〈0.01],C组自主呼吸恢复(ROSB)时间为(5.43±1.68)min,显著短于D组([29.38±5.53)min,P〈0.01].24h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两组均为1分.结论 布比卡因心肺毒性作用呈明显剂量相关性,其所致的心搏骤停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非诺贝特在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配体非诺贝特在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和异丙肾上腺素(ISO)模型组接受生理盐水20ml/kg灌胃7日,每日一次;非诺贝特(FF)预处理组接受FF 40mg/kg生理盐水溶液灌胃7日,每日一次。最后一次灌胃后ISO组和FF组接受ISO 5mg/kg腹腔注射。24h后摘眼球取血。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DS—PAGE测定心肌组织PPARα蛋白质。取血后处死动物,迅速取出心脏进行病理学检查。测定梗死面积,计算心脏湿重/体重(HW/BW)和梗死范围占心室重的百分比(IS/Vw)。结果ISO组的HW/BW为(6.71±0.55)mg/g,显著高于对照组[(4.05±0.37)mg/g,P〈0.01],FF组的HW/BW为(5.28±0.49)mg/g,显著低于ISO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SO组的IS/vW为(0.75±0.09)%,显著高于对照组[(0.07±0.02)%,P〈0.01];FF组的IS/VW为(0.31±0.08)%,显著低于ISO组(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fP〈0.01)。ISO组的血清NO水平为(20.79+5.95)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9.65±6.97)μmol/L,P〈0.01];FF组的NO水平为(80.45±11.6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SS组(均P〈0.01)。ISO组血清TNF-α水平为(275.41±27.61)%,显著高于对照组[(20.01±3.29)%,P〈0.01];FF组血清TNF-α水平为(149.07±22.39)%,显著低于ISO组(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SO组心肌PPARα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FF组的心肌PPARα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SO组(均P〈0.05)。结论非诺贝特预处理可通过激活PPARα从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价值。方法将192例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原发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相配的两组,Thumper组(n=91)运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对照组(n=101)采用徒手标准心肺复苏。2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结果Thumpe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25.27%,与徒手组(26.73%)无差异(P〉0.05)。Thumper组的30min内ROSC成功率为15.38%,与徒手组(24.75%)亦无显著差异义(P〉0.05);但Thumper组超过30rain的ROSC成功率为9.89%,显著高于徒手组(1.98%,P〈0.05);Thumper组复苏所需时间为(53.23±40.7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33.05±28.77)min,P〈0.0110结论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优于人工胸外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短效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4-苯丙酸甲酯盐酸盐(Esmolol)对复苏早期生存率影响.方法 36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并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B组:单纯肾上腺素组,在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0 μg/kg);C组:肾上腺素+Esmolol组,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10 μg/kg)联合Esmolol(200 μg/kg).记录电除颤次数、生存时间,并在致颤前15 mim,复苏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及240 min采血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和cTnT.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复苏成功后BNP、cTnT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P〈0.01),其中B组升高幅度大于C组(P〈0.01).C组电除颤次数小于B组(P〈0.05),C组生存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联合Esmolol在心肺复苏后早期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实验动物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肾缺血后不同再灌注时间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规律及其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血必净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探索药物诱导机体产生热休克蛋白70的可行性。方法普通级雌性sD大鼠108只,随机均分为3组。A组(完全空白组),B组(生理盐水组),手术前5~10min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0.1kg,C组(血必净组),手术前5~10min从股静脉注射血必净0.5ml/0.1kg,每大组按照再灌注0、6、12、24、36、48h随机分6小组,每组6只。血必净由天津红日药业生产,主要成份: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川芎。不同时间点结束时取材检测肌酐、尿素氮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B组与C组肾功能再灌注6h以上组差异显著(P〈0.05),C组HSP70表达在再灌注12h较B组提前达到高峰。结论血必净干预组HSP70表达提前显著升高,为临床早期预防急性肾功衰竭发生和寻找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免复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比较2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6h后将兔处死,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对比2组的不同,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自主循环恢复率高(P〈0.05)。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为(12.7±3.4)%,显著低于常规心脏按压组少[(22.5±5.2)%P〈0.05]。结论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与该方法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75例TIC患者分成人科时6h内组(28例)、6~12h组(24例)及12h后组(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及传统凝血指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比较亚组间凝血指标的差异,并比较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所得凝血指标与传统凝血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三个亚组之间年龄、性别、ISTH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具有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患者比例较6h内亚组升高,P〈0.01,6-12h亚组与12h后、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统凝血相关指标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有下降的趋势,但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PT、D-二聚体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h后亚组APTT较6h亚组明显延长,P〈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6h内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亚组PT均较0.6h内亚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2h亚组和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及6~12h亚组D-二聚体含量较6h内亚组显著升高,P〈0.01,12h后亚组与6~12h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INR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分析仪指标中,CR在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T、PF在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T在12h后亚组较0.6h亚组、6~12h亚组延长,P〈0.01,6—12h亚组与0-6h内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后亚组以及6~12h内亚组PF均较6h内亚组减少,P〈0.05,6-12h亚组与12h后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TIC组患者Son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行开胸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冠脉支架植入术后3周内试行开胸手术患者16例,其中肺癌10例(A组)、食管癌6例(C组)。与未合并心脏疾病行开胸手术的30例肺癌患者(B组)、30例食管癌患者(D组)比较开胸术后的并发症及临床数据。结果16位患者CSI手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0~100降至〈5%。A组的平均开胸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均大于B组(均P〈0.01)。C组的平均开胸手术时间与D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多于D组(均P〈0.01),且C组中有两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在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工作的前提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短期内行肺叶切除术是可行安全的,但行食管癌根治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方法5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4.29±10.98)岁]和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38±12.37)岁1。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小剂量肝素(20~40IU/kg)静注1次/d,共给予7d,观察2组患者于CPR成功ROSC后24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以及DIC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PTT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Fg、PL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D—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DIC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32.0%,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应用小剂量肝素可以延长APTT时间,升高Fg、PLT含量水平,降低D—D含量,并可明显降低DIC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