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同步录像脑电图在癫(疒/间)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在癫痫外科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普通脑电图(REEG)、Video-EEG、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及神经影像学检查(CT或(和)MRI),并比较其结果。结果:30例患者中,REEG监测到棘波19例,检出率63%;Video-EEG监测到棘波29例,检出率97%;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23例有异常病灶(77%),其中20例定位与Video-EEG完全一致(87%)。在30例手术患者中,29例ECoG的癫痫灶定位与术前Video-EEG一致(97%)。结论:Video-EEG对于癫痫的定位诊断以及指导手术治疗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癫癎发作早期Video-EEG监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ideo -EEG监测癫发作早期脑电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96例临床确诊的癫患者进行发作早期Video -EEG监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共监测到 3 2例癫发作(3 3 % ) ,其中全身性癫 4例 ;颞叶癫 16例 ,颞外癫 12例。发作早期脑电异常主要分快活动、慢活动及快慢混合活动三大类。根据发作早期脑电变化 ,2 3例 (72 % )作出定位诊断。结论 :癫发作早期脑电图脑电变化对致灶的定位 (定侧 )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视频脑电监测与动态脑电图监测技术对癫癎的分析和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监测与动态脑电监测对癫痫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诊为癫痫200例患儿,进行了24h视频脑电监测和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在200例拟诊为癫痫患儿中,视频脑电监测异常者132例(66%),24h动态脑电监测异常者121例(60.5%)。结论:视频脑电监测比动态脑电监测对癫痫的诊断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癫痫发作前期脑电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癫痫临床发作前期的脑波变化特征。方法:采用Video-EEG监护系统对82例癫痫患者进行脑电和行为监测,监护系统自动记录发作时的行为表现及脑电变化。结果:82例中共监测到16例临床发作,发作期脑波被大量肌电干扰不易分辨,发作前期脑波有如下几种表现:(1)背景波先变为低幅快波,波幅渐升高,或 低幅慢波,发作前5-14秒内波幅升高频率增快,但仍为慢波,(2)发作前律变慢,波幅升高;(3)发作前背景节律不变,仅波幅明显升高;(4)出现痫样放电波形,结论:癫痫发作前脑波频率增快或波幅升高,应视为与癫痫发作有密切关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40例癫(间)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变化特征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SE患者进行临床分类并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的EEG,静脉注射安定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惊厥性SE28例,其中强直阵挛性SE24例,肌阵挛性发作SE1例,单纯部分运动性SE3例;非惊厥性SE12例,其中复杂部分性SE10例不典型失神SE2例,发作间期EEG25例记录到癫痫样放电;发作期EEG,8例病人行Video-EEG监测,7例记录到发作期典型癫痫样放电。1例表现为募集节律。疗效;治愈率95%,死亡率5%。结论:强直阵挛性SE常见,发作间期多可记录到癫痫样波形,肌阵挛性SE、非惊厥性SE临床诊断困难。应行Video-EEG监测;早期足量应用安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在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ZN8000型EEG仪对临床确诊的1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进行脑电和行为监测,监测时间2.5~28h平均用18.8h。结果:共监测到93次临床发作,睡眠中发作54次,清醒时发作39次,发作持续时间7~120s,平均34.8s。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双眼向前或向一侧凝视11例,头向一侧转动9例,一侧面部或肢体抽搐9例,行为或口咽自动症6例,精神症状5例,姿势性发作5例,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15例。发作期EEG示癫病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综合波)12例,阵发性高幅慢波5例,未见异常1例,EEG异常率95%。发作间期EEG示中高幅阵发性慢波3例,阵发性痫样放电9例,未见异常6例,EEG异常率65%。结论:Video-EEG对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有重要诊断价值,痫样放电与临床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3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灶的PET与EEG定位诊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不同的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CPS)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病灶定位的相关性。方法:39例CPS病人经PET、磁共振成像(MRI)、录像-脑电监测(Video-EEG)检查,并对各种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ET和EEG二者完全符合和部分符合均为31%,15例不符病例中,12例为PET有定位价值而EG不能定位。仅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而无继发性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GS)者的71%的病例,PET定位于单侧颞叶,表现为CPS继发GS者的81%为颞顶、颞枕区病灶。结论:CPS不继发全身性发作的患者,病灶多局限于一侧颞叶,如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正常,更应考虑病灶位于颞叶内侧面,或边缘系统;CPS继发GS的患者病灶多位于颞叶外侧面与顶、枕交界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心电(Video-EEG-ECG)监测对老年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临床拟诊癫痫且常规脑电图(EEG)检查正常的老年患者进行24h Video—EEG—ECG监测。结果:确诊为癫痫者15例,心源性发作1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10例,假性发作6例,癫痫伴假性发作2例。结论:Video-EEG-ECG监测对老年癫痫和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在癫痛发作间期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脑电地形图在110例癫痫患者的发作间期被检查了。并且与脑电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脑电地形图在110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有明显改变,与脑电图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电地形图在癫痫发作间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颞叶内侧癫痫(MTLE)及颞叶外侧癫痫(颞叶新皮层癫痫,NCTLE)蝶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V-EEG)的特点。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从发作类型、临床特征以及解剖部位、病因等方面,将11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分为MTLE89例,NCTLE23例,对其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TLE组和NCTLE组均具有高先兆出现率,蝶骨电极发作间期EEG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总检出率分别为83.1%和30.4%,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作期蝶骨电极EEG定位准确率较高,MTLE定侧率为70.8%(63/89),临床发作形式以手口自动症为主。结论:MTLE与NCTLE具有相应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能有效鉴别诊断MTLE与NCTLE,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准确定位致痫灶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有利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V-EEG)在枕叶癫痫(OLE)手术诊断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27例难治性癫痫经过带蝶骨电极的长程V—EEG监测,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视力视野检测结果确定癫痫起源位置为枕叶,对该27例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OLE的长程VEEG特点。结果:癫痫起源位置的EEG定位,4例位于颞枕区、4例顶枕区、1例颞顶枕区,18例单纯枕区。OLE具有较高视觉先兆出现率,本组为21例(78%)。发作间期EEG可以具有以下特征:①正常,②慢a节律或广泛θ节律,③一侧枕区脑波被抑制,④一侧或者双侧枕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⑤病灶周围脑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⑥病灶一侧半球各导联均分布有异常电活动,⑦异常电活动主要为尖波及尖慢波。OLE发作期初期(起始)EEG具有以下特征:①一侧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②一侧颞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③一侧顶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④半球优势异常放电,⑤无侧别优势。结论:OLE具有相应的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结合影像学以及视力视野检查结果能有效诊断OLE,为准确定位提供一定可靠依据,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4小时脑电动态监测与常规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195例患进行常规脑电图1~2次,然后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监测同时做视反应、过度换气等诱发实验。结果:有二人判定,分为正常、界限、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同时判断有无癫痫样放电。结果:癫痫患105例常规脑电异常37例(35.2%),而24小时动态监测异常为56例(53.33%);可疑癫痫50例中常规脑电异常20例(40%),监测异常33例(66%);晕厥患40例中常规脑电异常10例(25%),而监测异常为15例(37.5%)。结论: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比常规脑电图更易发现异常,对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动态脑电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优越性。方法:对我院采用MB8000型8号AEEG仪监测的1466例A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EEG正常479例(32.7%),异常987例(67.3%)。其中癫痫836例,正常106例(12.7%),非特异性异常61例(7.3%),痫样放电669例(80.0%)。结论:AEEG 24h全信息监测脑电变化,实时显示癫痫放电频率特征,准确判定癫痫病灶范围,及时识别大脑功能的瞬时变化,测定分析睡眠障碍等已明显优于REE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56例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REEG)与24h脑电图(AEEG)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REEG的阳性率为30%,而AEEG的阳性率为86%;②不同类型癫痫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特点,REEG无1例记录到癫痫发作,而AEEG有27例(48%)记录到癫痫发作全过程的大脑电活动变化。结论发作期的EEG对确定癫痫类型有重要意义,全身性癫痫在发作的同时发作波在两侧半球同时出现,而部分性发作患者在临床发作的同时EEG常局限在某一脑叶有单个棘波发放,此棘波处是癫痫的病灶的部位,这种局限棘波可扩散至全脑而临床出现全身阵挛发作,此类患者为部分性癫痫并非全身性癫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长程脑电图(EEG)变化、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40例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设为研究组,回顾其长程EEG资料,并与对照组40例脑梗死后无癫痫发作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EEG与长程EEG检查比较:常规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16例,占40%;长程EEG检查中度和重度异常35例,占80%,中、重度异常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长程EEG异常率为95%;发生在脑叶皮质区的患者继发癫痫的概率高于发生在皮质下区的患者,两者间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程EEG监测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预测癫痫发作、观察病情变化、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患者,以立体脑电辅助定位为基本依据进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作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结果。方法:采用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症状体征稳定后6个月以上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22例(其中因病史与无创检查矛盾,采用立体定位脑电监测1例)。结果:①22例患者都能在VEEG监测中发现痫样放电,分布均为两个脑区或以上(100%)(其中1例行立体脑电监测定位);②22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颞叶内侧结构或内囊前肢,随访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发现癫痫发作消失(继续服术前药物情况下)1例(4.5%),极少或几乎消失(每6个月发作不超过1次)1例(4.5%),值得的改善(发作较术前减少90%或以上)0例,不值得的改善或无效20例(91%);③22例患者中16例行立体定向术后3d内发生低热症状(72.7%)。结论:绝大多数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患者致痫灶不是很局限的,难以明确定位,因而射频热凝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皮层电刺激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技术以提高脑功能区致痼灶定位的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病灶涉及感觉运动区的11例癫痫患者,经术前评估后在高度怀疑的致痫区埋藏电极,监测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期的脑皮层电图(ECoG),同时另行皮层电刺激及SEP的皮层记录,以明确致痫灶起源及感觉功能区定位结果,绘制个体化的脑功能图谱,制定手术切除方案。结果:11例(100%)患者的电刺激与SEP结果相符,其中9例(82%)患者的电生理脑感觉、运动区的定位结果与解剖学定位结果相一致,2例(18%)患者的脑功能定位结果与解剖学定位结果不一致,经MRI结果显示,这2例患者的中央沟附近有异常信号。在皮层电刺激和SEP进行脑感觉运动区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区癫痫病灶的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完整,并且术后Engel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应用颅内电极皮层电刺激术结合SEP对位于脑感觉、运动区的癫痫病灶可准确定位并行切除,提高了癫痫病人的外科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磁带记录24h脑电监测系统(AEEG)观察92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结果:异常率为87%,痫样放电率为80%,临床发作出现率为25%,均高于常规EEG。痫样放电发生在睡眠中多于清醒时,痫样放电检出率与临床发作类型、发作频率、年龄、描记时距末次发作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和皮质脑电图(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发作类型、术前MRI与VEEG检查、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脑电图监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海马均有病变。结果:在连续或超过24h VEEG监测中,18例有临床发作(69%),其中1例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全身强直发作,2例失神发作。各例均可见痫样波活动,多数集中于颞叶。术中ECoG监测颞区皮质均有棘波发放(100%),深部电极监测海马区有痴波放电25例(96%)。结论:VEEG和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对晕厥与癫痫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以昏倒就诊,但常规脑电图(REEG)和心电图(ECG)均阴性的患者做24小时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并结合临床进行观察。结果:46例AEEG检测到多次阵发性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等痫样放电而诊断为癫痫,24例诊断为晕厥(心源性晕厥占58.3%,脑源性晕厥占25%,反射性晕厥占16.7%),6例不能定性,16例正常,总阳性率为82.6%。结论:24小时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能帮助鉴别临床以昏倒发作的晕厥与癫痫,并能区分晕厥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