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AgNOR技术与粘液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套染方法,结果显示AB/PAS、ABpH2.5、ABpH1.0均能与AgNOR套染,而以AB/PAS/AgNOR套染效果最佳,HID与AgNOR套染效果差。同时介绍采用滴染法在同张载玻片上显示5种染色结果的套染方法,讨论了此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姚宏  袁瑞香 《中国肿瘤临床》1993,20(10):777-779,782,T000
本文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当色技术,对50例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结果表明,AgNOR颗粒数量、大小及分布情况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均有差异,特别是核内AgNOR颗粒的平均数量改变更为明显。因此,该技术用于乳良、恶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Ag—NOR技术对胃癌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Ag—NOR技术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在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中的意义.病例选择 23例胃癌为手术切除标本,其中早期胃癌3例.1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其中包括Ⅰ级不典型增生8例,Ⅱ级、Ⅲ级各5例.另取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为胃癌标本边远区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研究.取材后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约3μm~4μm,分别作HE染色和银胶染色.  相似文献   

4.
5.
桂开林  张哉根 《肿瘤》1994,14(5):269-272
乳腺癌和癌前病变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含量研究桂开林,张哉根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与细胞增生和恶性程度有关。作者应用银染色方法研究核仁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探索细胞增生和分化的基因调控,并就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gNOR含量和形态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余景瑞  曾立波 《癌症》1994,13(2):107-111,155
以银染方法,用VDP-1750型自动图像分析仪(美国VICOM公司),对125例胃粘膜细胞的核和核仁组成嗜银蛋白,进行20项几何学参数,构造参数测量。结果经多元判别分析,选择判别作用较大的参数组成判别函数,建立判别模式,取得了与原诊断较好的正确符合率,其回代正确率高达93.6%;刀切法正确率达90.4%。  相似文献   

7.
鼻咽部组织印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检测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癌症》1994,13(2):141-143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标本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方法,对正常及各级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上皮细胞及胃癌间AgNOR颗粒数量变化的定量研究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上述各组石蜡切片标本的细胞AgNOR进行了定量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在胃粘膜病变间的鉴别诊断意义.1 材料和方法 材料全部为西京医院病理科存档的胃粘膜活检蜡块.包括高分化腺癌2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5例,轻度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胃粘膜24例.  相似文献   

9.
李琳  杨正中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10):775-775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定量测定已被用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型及分级等研究.本文应用银染技术对12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进行AgNORs定量观察.本组包括正常乳腺组织15例,纤维腺瘤16例,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1例,导管内癌25例,单纯癌17例,腺癌15例,髓样癌14例,大汗腺样癌12例.按王德延等提出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切片脱蜡后经逐级酒精至去离子水洗后,滴加胶质银工作液,于室温下避光染色60分钟,去离子水洗,梯度酒精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在油镜下每例随机计数100个细胞核内Ag-  相似文献   

10.
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在肿瘤病理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良中 《肿瘤》1991,11(2):89-91,71
近年来,国内、外病理学家将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应用于肿瘤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发现该技术对区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对肿瘤进行分型和分级等有重要价值。现将该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上的应用述如下: 一、历史 Henderson等最先应用银染技术报告人类细胞核仁组成区位于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3、14、15、21与22号)短臂的次缢痕区域。过去应用银染来观察核仁功能大多是通过分析核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着色的NORs数目等来进行,但此期并无rRNA合成,故有人认为对合成rRNA的分裂间期进行银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20例未分化型肺癌与10例正常淋巴细胞(2例淋巴结,8例阑尾组织的正常淋巴细胞)进行了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AgNOR颗粒数目有显著性差异(P〈0.01),颗粒的大小分布也明显不同,提示此法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未分化肺癌与正常淋巴细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核仁组成区染色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ploton于1986年报道了改良的一步法AgNOR染色技术以来,国内外病理学家和细胞学工作者将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Nuelecoleolar Organizer associated protein,AgNOR)技术应用于肿瘤病理学和细胞学的诊断和研究中。近年来有较多的文献报告此技术对区别良、恶性病变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AgNOR染色法对83例不同部位肿块穿刺细胞涂片进行了定量研究,探讨其AgNOR染色对其良恶性肿瘤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胃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56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其中胃正常粘膜6例,不典型增生18例,胃高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14例,光镜定量显示,胃正常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上皮AgNOR数目有显著差异,胃癌组(高分化与低分化)上皮AgNOR数日显著高于正常粘膜和不典型增生组。但重度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组AgNOR均值有一定程度重叠。结果提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技术对胃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益。  相似文献   

15.
16.
丁彦青  张亚历 《癌症》1992,11(4):273-275
使用胶银染色技术对88例胃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胃粘膜进行核仁组成区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胃溃疡之修复性增生上皮及癌旁粘膜平均每核含AgNOR量及AgNOR异形率均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P<0.05),慢性胃溃疡增生上皮及癌旁粘膜上皮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高分化腺癌与正常胃粘膜上皮、慢性胃溃疡修复上皮及癌旁粘膜上皮相比,平均每核含AgNOR量、AgNOR异形率及AgNOR颗粒在核内的大小及位置分布等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AgNOR定量研究对区分胃良、恶性上皮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测定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意义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310009)乌英华,应可净,林小莉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徐荣臻近十余年来Ag-NOR技术一直用于细胞遗传学研究。新近国外病理学家将此技术应用于石蜡组织切片,研...  相似文献   

18.
自1987年Crocker最先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于淋巴瘤的组织病理研究以来,国内外应用该技术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癌前病变监测、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日益显示了它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1生物学意义在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NHL—L)与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银染技术检测了NHL患者49例。并用急粒细胞性白血病(AML)21例、慢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9例、非恶性血液病15例作为对照。结果三种白血病之AgNORs分别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HL—L与AML或C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1~2期NHL伴白血病(NHL—L1-2)、3~4期(NHL—L3-4)两组分别与NH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情进展,从NHL—L,到NHL—L2其AgNORs有随之上升趋势。结论AgNORs在NHL-L的预后判断上可能是一个很有用的生物指标,还可用作疗效指标以及监倥病情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使用胶银染色技术对88例胃良、恶性病变及正常胃粘膜进行核仁组成区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胃溃疡之修复性增生上皮及癌旁粘膜平均每核含AgNOR量及AgNOR异形率均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P<0.05),慢性胃溃疡增生上皮及癌旁粘膜上皮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高分化腺癌与正常胃粘膜上皮、慢性胃溃疡修复上皮及癌旁粘膜上皮相比,平均每核含AgNOR量、AgNOR异形率及AgNOR颗粒在核内的大小及位置分布等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AgNOR定量研究对区分胃良、恶性上皮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