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浆分离器血浆分离功能与血液相容性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型材料聚醚砜制作的中空纤维膜血浆分离器进行动物实验,评价了膜对血浆蛋白的分离功能及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分离过程中,实验动物状况良好,无溶血现象发生,膜对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筛分系数均在95%以上,约60%的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白细胞、血小板和四种凝血因子在分离开始时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但均在临床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聚醚砜中空纤维透析膜血浆分离器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动态凝血时间试验、体外动脉血栓形成试验及血小板粘附试验,综合评价了聚醚砜中空纤维透析膜血浆分离器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显示该材料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血浆成分分离膜在双滤法血浆分离中起重要作用。我们以一种新型聚醚砜中空纤维血浆成分分离膜为考察对象,研究时间、跨膜压(TMP)和平均剪切速率等对筛分系数(SC)的影响。血浆入口流量QI=30ml/min,血浆滤出流量QF=20ml/min时,各种蛋白质的SC在约40min达最大值;而TMP增大,SC有一最大值,QF增大,SC曲线和QF曲线有一交点我们认为是较理想的成分分离条件,一般控制血浆滤过分数PFR=QF/QI=0.6~0.7;平均剪切速率变化,TMP相应变化,但SC变化很小。这些数据对血浆成分分离膜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聚醚砜中空纤维血浆成分分离膜的筛分特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成分分离膜在双滤法血浆分离中起重要作用。我们以一种新型聚醚砚中空纤维血浆成分分离膜为考察对象,研究时间、跨膜压(TMP)和平均剪切速率等对筛分系数(SC)的影响。血浆入口流量Q1=30ml/min,血浆滤出流量QF=20ml/min时,各种蛋白质的SC的约40min达最大值;而TMP增大,SC有一最大值,QF增大,SC曲线和QF曲线有一交点我们认为是较理想的成分分离条件,一般控制血浆滤过分数PFR=QF/QI=0.6~0.7;平均剪切速率变化,TMP相应变化,但SC变化很小。这些数据对血浆成分分离膜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沿膜传输模型是最近由E.F.Leonard和同事在Zydney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假定:随着血浆分离操作的进行,细胞将不断在膜上方累积形成细胞层。但该细胞层并不像前面模型所假定的悬浮在膜表面上方,而是紧密覆盖在膜表面上。过膜阻力亦随着该细胞层厚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当细胞层达到一定厚度时(通常为25μm以上),过滤通量将 相似文献
6.
聚醚砜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的制备与透析性能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湿相转化法制备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讨论了制膜液中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s,PEG)添加剂含量、壁厚、内径对膜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并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bumin,BSA)、溶菌酶和尿素配制成模拟液代替血液进行血液透析实验,测试膜结构和操作条件对透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膜液PEG添加剂含量为27.6wt%时,制得的PES膜透析性能略低于PEG为24.1wt%时,但中空纤维丝可纺性和机械性能明显提高。使用PES膜面积为0.2 m2的透析器,通过减小膜的壁厚或减小中空纤维丝的内径,PES膜对较难去除的中分子毒素溶菌酶的清除率可以高达64.2%,对小分子尿素的清除率高达89.4%,同时成功截留98%以上的大分子蛋白质BSA。增大透析器内的膜面积、适当加快模拟液或透析液的流速可以提高透析效率。此外,与进口PS膜透析器的透析性能比较结果显示,PES膜具有更高的单位膜面积的透析效率,值得继续展开血液相容性等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空纤维膜与血浆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 言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从全血中分离血浆的技术已应用得十分普遍。每年在世界上有数以百万立升的血浆被收集用于输血和制造血浆产品;作为新兴医疗技术的血浆交换疗法(PET)在治疗免疫疾病和多发性骨髓瘤、重症肝炎、药物中毒、肝功能不全、高血脂症等获得相当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普遍认为,依压区域内通量的衰减有以下三个原因:浓差极化层的产生或发展;蛋白质在膜材料上的吸附导致孔径淤塞或变窄;细胞在膜表面驻留或陷落到膜孔中导致膜孔堵塞。后一情况的膜孔堵塞,有时是长久的,有时是暂时性的,因为堵塞的膜孔经处理还可重新开启,恢复通路。 相似文献
9.
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聚醚砜(PES)、聚氨酯(PEU)、聚乙烯(GAMBRO)作为对比,对肝素化聚醚砜材料(H-PES)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制备了肝素化聚醚砜抗凝血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白蛋白吸附进行了观察,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了血液与材料作用时血液中的总蛋白、球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白细胞及红细胞,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材料表面溶血率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材料复钙时间变化.结果:实验表明,4种材料吸附总蛋白量大体相当,但肝素化PES吸附球蛋白只占总蛋白量的30%,血小板吸附量仅为19×10^9/L,比本体材料减少了55%,H-PES复钙时间是本体材料的2倍,而且引起的Ca^2+的消耗也较少,仅有0.1mmol/L,但对白细胞吸附控制都不是很理想.除PES以外,其余材料的溶血率都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择了合成的肝素化磺化聚醚砜材料、聚醚砜材料和亲水接枝的聚乙烯GAMBRO,在与血液接触环境中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细胞毒性和血液相容性。方法将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以不同分散剂、不同终浓度作用于L929细胞,用MTT比色法观察其细胞毒性;用溶血试验检测其血液相容性。结果 MTT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作用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一抑制作用随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同一样品各个浓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同一浓度,三种纳米粒子细胞毒性大小依次为:HAP3〉HAP2〉HAP1,而三种分散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溶血试验表明,溶剂肝素钠、聚丙烯酸纳和三种不同浓度的HAP1纳米粒子均无溶血现象,而三种不同浓度的HAP2和HAP3均有溶血现象,HAP2对浓度存在依赖性,HAP3纳米粒子的三种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对L929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血液相容性与不同的分散剂和纳米粒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PEG和PTMG为混合软段的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用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剂1,4-丁二醇(BDO)为硬段,聚乙二醇(PEG)与聚四氢呋喃醚二元醇(PTMG)为混合软段,在不同PEG、PTMG配比下,采用二步法,合成了一系列聚醚聚氨酯(PU)。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力学性能测试、水接触角、吸水率、溶血试验和静态血小板粘附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合成了机械强度高、亲水性好、血液相容性良好的新型混合软段的聚氨酯,是一种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涤纶材料的血浆蛋白吸附与血小板黏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改性技术在涤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材料表面接枝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 (PEG) ,从表面能与界面自由能的角度分析了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 )在材料表面的竞争吸附关系 ,结果表明接枝了 PEG长链分子的 PET材料具有优先吸附白蛋白的性质 ,其中接枝 PEG6 0 0 0的 PET优先吸附倾向最明显。预接触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 PET材料表面的血小板黏附实验表明 :吸附白蛋白的表面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表现出好的血液相容性 ,而吸附了纤维蛋白原的材料表面具有降低血液相容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人类红细胞深低温保存,必须在冷冻前添加、复温后去除低温保护剂.本研究提出了低温保护剂的新型的透析去除法,与常规的离心洗涤法比较而言,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安全地去除红细胞内的低温保护剂(甘油).使用该方法冰冻.复温.洗涤后的红细胞计数回收率为(89.17±2.46)%,血红蛋白回收率为(84.93±4.64)%,上清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为(0.66 ±0.13)g/L,所得冰冻-复温-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的渗透压(残余甘油的含量)为(340.33±20.56)mOsm,均达到了国家对冰冻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生物医用脂肪族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一步法合成以4,4’—甲烷二环巳基二异氰酸酯(HMDI)、扩链剂1,4—丁二醇(BDO)为硬段,聚四氢呋喃醚(PTMG)为软段的脂肪族聚氨酯。并对所合成材料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水接触角测试、溶血实验及体外静态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合成的聚氨酯断裂强度可达30MPa以上,可与芳香族聚氨酯材料相比拟,而其断裂伸长率、断裂永久形变、亲水性能较之更好,具有理想的机械力学性能。溶血实验和体外静态血小板粘附实验显示该材料具有优良的血液相容性。该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介入诊疗和医用薄膜产品方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是一种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医学治疗的需要,提出一种以期用于血液透析的聚砜中空纤维膜制备方法。以聚砜(PSF)为膜材料,一缩二乙二醇(DEG)为致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改性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应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采用扫描电镜、透析实验、接触角和孔隙率测试、拉伸测试等方法,表征不同质量分数的聚砜(17%、19%、21%、23%)对膜的微观结构、渗透性能、亲水性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利用肌酐、磷酸氢二钠和维生素B12配制成模拟液,进行模拟血液透析实验,测试不同聚砜质量分数的透析膜对溶质的清除效果。对不同分子量(1 000、2 000、4 000、6 000、10 000、20 000)聚乙二醇(PEG)的水溶液进行溶质截留测试,计算得到透析膜的平均孔径和切割分子量。结果表明:当铸膜液中PSF的质量分数为21%,添加剂DEG和PVP的质量分数均为10%时,能够得到性能最优的透析膜;所得透析膜超滤系数达185.1 mL/m2·h·mmHg,对中小型分子的清除率达50%,断裂强度达5.22 MPa,膜表面孔径为5.00 nm,切割分子量为14 200。基于其良好的渗透性能和机械性能,该聚砜中空纤维膜有成为理想的血液透析膜材料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17.
生物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液相容性是制约生物材料在血液环境中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主要取决于材料与血液之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过程。近年来,随着对蛋白质结构检测手段的增加,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与血液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到分子结构水平。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材料表面结构和组成对血液中蛋白质分子和细胞功能与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归纳了近年来国际上在生物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视点和方法,并对它们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