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化抗痉挛治疗,观察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两组均采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治疗,给予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推拿等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痉挛药物及抗痉挛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对两组治疗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Fulg.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强化抗痉挛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佩戴自制指套持续牵张脑卒中患者屈曲痉挛的手指,来改善患者手指屈曲痉挛的疗效。方法:将30例存在手指屈曲痉挛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自制指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评定和Lind-mark手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Lind-mark手功能评定均有提高;但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并不明显,而治疗组患者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改良Ashworth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情况、手功能评定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指套可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手指屈肌张力,抑制痉挛,提高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为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夹脊穴为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10 d为1个疗程,两组共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痉挛状态评分降低,FMA、MBI及SS-QOL评分升高,血清ET水平降低,血清NO水平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痉挛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及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E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夹脊穴为主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肯定,同时可改善患者相关血清学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巴氯酚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缓解作用。方法将均为首次发病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健康教育等。治疗组在上述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巴氯酚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5d对肌张力进行评分。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氯酚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皮部浅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皮部浅刺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下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皮部浅刺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加减治疗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肌张力、痉挛程度、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评分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中应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对于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程度、平衡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作用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150例纳入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75例,以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按摩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按摩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病情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痉挛肌治疗仪结合Bobath技术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医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相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有效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为30例。2组均给予以神经内外科常规处理及中医针灸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频电疗(痉挛肌治疗仪)和Bobath技术。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对比2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痉挛评分发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经过临床治疗后,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fp〈0.05)。结论:痉挛肌治疗仪结合Bobath技术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减轻急性脑卒中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大鼠大脑皮质多巴胺受体亚型(DRD1、DRD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状态模型,常规手法针刺组(模型+常规手法针刺阳陵泉、曲池)及电针组(模型+电针阳陵泉、曲池)。以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肌张力评分评价模型和针刺疗效,RT-PCR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DRD1mRNA、DRD2mRNA的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可降低大鼠神经系统损伤评分及痉挛大鼠的肌张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脑皮质DRD1mRNA、DRD2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表达均明显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DRD1mRNA、DRD2mRNA的表达有关;但常规手法针刺与电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的改善情况。方法 4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以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对照组以神经肌肉促进术中的抗痉挛技术治疗,每日2次,在治疗后第4周和12周分别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运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的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U-FMA)进行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但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在改善上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抗痉挛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2组治疗前、后采用C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SS和下肢FM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痉挛下肢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姚舜  郝玉鹏  康洪  张艳 《黑龙江医学》2013,37(7):596-59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后康复训练和功能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发病两周内的脑卒中偏瘫迟缓期的入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和对照组(针刺)。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肌张力。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评定采用Brunnstrom分期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并且处于软瘫期的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早期诱发软瘫期上肢肌张力的出现,缩短脑梗死软瘫期,并可显著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75例,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组(治疗组)38例及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7例。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总体痉挛状态综合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判定。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及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优于对照组(75.68%)(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阴阳经穴对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阴阳经穴对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型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两组评分。结果:观察组肢体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108例,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早期肢体康复锻炼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54例,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疗推拿疗法配合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均通过全面、专业的康复治疗后,偏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对比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以及肌张力功能均与治疗前后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FMA评分、ADL指数、MAS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波  李昌柳 《广西医学》2011,33(10):1307-1309
目的观察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治疗偏瘫痉挛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因偏瘫造成股四头肌痉挛、屈膝困难、画圈步态患者74例,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手法进行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强化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评分、四头肌肌张力MAS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AC评分、M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AC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3C(P〈0.05),并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张力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股四头肌分离技术可明显改善偏瘫痉挛步态的步行能力,改善股四头肌肌张力,矫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21-24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对脑血管病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112例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拮抗肌针刺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生存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指数、下肢FMA评分、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CSI指数、SSQOL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眼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与Bobath疗法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脑卒中患者,然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对其行Bobath疗法。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的方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与Bobath疗法联合作用于偏瘫痉挛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张泽  赵海红 《当代医学》2013,(36):86-87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肌张力比较、CSS评分和CMFM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三项评分改善情况更为显著,肌张力在治疗后评分为(2.3±0.6)b、CSS评分为(11.3±0.4)b及CMFM评分为(65.14±6.04)b,与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下肢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 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