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徐晓东认为,气阴不足型久咳多以"无痰""白痰""黄痰"为特点,病因不外有内外合邪和正虚邪恋两端。临证以祝味菊"激发人体自然疗能"学术思想为指导,以调整机体气阴不足为本,以冯楚瞻名方全真一气汤为基础方,酌以利咽、化痰、止咳,并配合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久咳,能咳止痰消。 相似文献
3.
4.
"甘温除热"一语,初次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甘温除热的治法,为内伤杂病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补土派代表的李东垣认为此热乃内伤发热,首创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甘温益气升阳以除其虚热,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通经验案1则郑从江1窦永起2杨明会2关键词闭经中医药疗法补中益气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59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4岁。高血压病史18年,曾服多种降压药,血压基本控制。3年前因月经不调终至闭经。经某大医院妇科全面检查未发现异常,断为... 相似文献
6.
面肌萎缩是临床一类疑难病症,现代医学较难治疗。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沦》,是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设。仝小林教授通过理、法、方、药、量步步精准的辨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面肌萎缩疗效显著。通过对仝小林教授治疗的1例面肌萎缩医案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用方、用量经验。 相似文献
7.
吴慧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3):1-2
甘温除热法是由金代李东垣所创立的一重要的中医治疗法则,现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本文就其主治病证、特点及代表方、现代临床运用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专为阴火而设,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创立益气升阳法治疗阴火。封髓丹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钦安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慢性复发性口腔溃 相似文献
9.
10.
高建荣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4):46-47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余于临床之中每遇诸虚劳不足之症,多喜用之,每获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后世医家将其广泛用于内、妇、儿科的多种疾病。或单用或与其它方药交替服用,但多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和气虚发热等证。笔者多年来以此方与其它方药配伍,治疗老年患者属于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验案数则,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跃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2):729-729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杲《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物组成,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原方用于治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不同的疾病,若其病机相同,就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气虚型内伤发热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48例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4例口服补中益气丸,观察2组疗效。结果2组患者体温在疗程结束后均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体相当,但是观察组体温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后体温完全恢复正常者比例更高。结论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疗效好,体温下降明显,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14.
也论“甘温除大热”及补中益气汤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6):1054-1055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制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内经》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补中益气汤由温补脾胃的药物组成,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15.
16.
莫太安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3)
熊某,男,71岁。退休职工。1990年5月4日初诊。 代诉:智力逐渐减退3年,加重1月。 患者患高血压病10年。近3年来智力逐渐减退,反应迟钝,行走不稳,蹒跚如醉。尤其是近月来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外出迷路,不知时日,无故吵闹,已丧失正常思维能力。小便常失禁,前来诊治。 相似文献
17.
班文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3):89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所创立的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中气下陷的主方。笔者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整理异病同治典型病案3例如下。1泄泻宋某,女,35岁。1996年3月5日住院。患多饮,多食,多尿,时轻时重5年,近20天,三多症状日益加重,兼肠鸣泄泻,稀便,日4~5次,小腹有下坠感,神疲,清瘦,无力,自汗,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弱而数。尿糖++++,空腹血糖20mmol/L,黄色稀便,即给预降血糖、抗炎止泻等中西结合治疗1周,血尿糖下降不明显,但全身状况越来越差,泻泄不但未见好转,而且日增加5~10次。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以热伤津为主的疾病,治疗上… 相似文献
18.
笔者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脑出血,肺部感染,二重感染,尿潴留慢性泌尿系感染,心功能不全等疑难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其临床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总结。1脑出血、肺部感染和二重感染高xx,男性,71岁,2012年9月3日凌晨起床上洗手间时突然昏仆,由120急送海口某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病区。诊断:(1)脑出血;(2)肺部感染;(3)高血压病3级。经抢救病情好转。入院后体温一直介于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西医疾病,梅尼埃氏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中医对眩晕的治疗是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在疗效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中药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理,改善临床症状,防止严重并发症,兹举验案,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医家李东垣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李东垣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理解阴火产生的病机对于掌握气虚发热的本质,正确运用补中益气汤进行临床施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历代医家对于阴火产生的机理认识不一,各执一言。分析了当前对阴火病机的不同认识,从中医肝藏象理论出发,结合气机升降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深入剖析,提出阴火病机为脾气亏虚,清阳下陷,阳入于阴,肝阴阳失衡,肝阳上扰,阴火自生。用甘温之剂补脾气,升发少阳之气,则阴火自除。此理论不仅有助于解释气虚发热及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机理,而且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