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运动神经元具有营养作用,但不同浓度的营养因子对培养运动神经元体外生长影响的作用缺乏量化数据,目的:采用体外培养胚胎大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观察不同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其生长活性的作用。设计:以体外培养细胞为对象的验证性观察,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1-01/2002-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清洁级雌雄SD大鼠合笼,取孕15d的大鼠胚胎进行脊髓分离。方法:取孕鼠15d胚胎的脊髓腹侧半组织进行原代体外分离培养。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按浓度1,10,50,100μg/L分为4组。对照组为不含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培养液。各组设立8个复孔,共做2个批次。从细胞形态学及应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培养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存活数目和细胞突起的长度。结果:①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突起的长度比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μg/L组、10μg/L组、50μg/L组和100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07.4&;#177;35.4068,160.5&;#177;38.5649.450.5&;#177;60.6403,293.5&;#177;67.3814,82.8&;#177;7.9725)μm,t=2.610—2.647,P〈0.01].②细胞存活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μg/L组、10μg/L组、50μg/L组和100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3.9&;#177;0.8999,16.1&;#177;0.6680.20.1&;#177;0.6679.26.0&;#177;0.6030,10.5&;#177;0.7820)μm,t=2。211—2-312,P〈0.05]。③MTT比色微量分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μg/L组、10μg/L组、50μg/L组和1μg/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350&;#177;0.0598,0.3667&;#177;0.0719,0.3819&;#177;0.0638,0.3953&;#177;0.0605,0.2858&;#177;0.0325)μm,t=2.259—2.577.P〈0.05].结论:不同浓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有小同程度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白细胞介素1α与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不同组合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分化情况,探讨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条件。方法:2005-03/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进行。①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1α组,后者又分为10μg/L 100ng/L,10μg/L 200ng/L,20μg/L 100ng/L,20μg/L 200ng/L,1000μg/L 100ng/L组。②细胞模型制作:用全骨髓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③骨髓基质细胞以5×108L-1接种,悬浮于本实验室配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空白对照组:血清终浓度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细胞接种48h后,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1α各组分别加入相应质量浓度的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1α。④应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抗-神经巢蛋白和D2受体阳性染色阳性细胞数目计数。结果:①加入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增殖培养48h可见细胞分裂相。②诱导6d,部分细胞有神经巢蛋白成分表达。③3周测出DA受体D2检测阳性,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介素1α10μg/L 100ng/L组细胞诱导分化率显著高于10μg/L 200ng/L,20μg/L 100ng/L,20μg/L 200ng/L,1000μg/L 100ng/L组及空白对照组犤依次为:(11.70±0.55)%,(3.62±0.78)%,(4.14±0.41)%,(3.3±0.63)%,(4.92±0.34)%,(1.61±0.68)%,P<0.05或0.01犦。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诱导分化作用,配合使用高浓度(体积分数为0.1)血清可获得巢蛋白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及表达D2受体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10μg/L 100ng/L为最佳诱导分化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3.
周晖  毛萌  罗小丽  孙小妹  李胜富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72-76,i000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对缺氧耐受的时间窗,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时效-量效关系,及该保护作用可能的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工程及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孕17-19d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数字法分为基线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7d后作缺氧培养,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0-10h段各时间点单纯缺氧组和缺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分别在缺氧前24h及缺氧前即刻加入25-10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存活率的差别,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神经元在Akt/磷酸化Akt及CREB/磷酸化CREB表达的差别。结果: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相对的,该保护作用具有时效-量效关系,缺氧前24h加入大剂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100μg/L)优于缺氧即刻加入小剂量(25μg/L)组,缺氧损伤到一定程度后(〉10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保护作用将明显减弱【缺氧前24h加入10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1,2,4,8,10h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133.85&;#177;3.72)%,(109.83&;#177;5.43)%,(86.15&;#177;0.68)%,(53.78&;#177;1.71)%,(33.41&;#177;1.64)%,而缺氧前即刻加入25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在以上时点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81.55&;#177;1.07)%,(92.10&;#177;4.89)%,(78.75&;#177;1.87)%,(43.58&;#177;2.42)%,(33.13&;#177;0.94)%,单纯缺氧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82.12&;#177;3.15)%,(81.79&;#177;2.61)%,(64.5&;#177;4.56)%,(45.9&;#177;1.74)%,(35.45&;#177;1.25)%】。②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使磷酸化Ah表达增加,磷酸化CREB表达提前并维持较长时间。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减轻缺氧对神经元的损害,而Akt表达上调可能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6-羟多巴制造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及信号转导与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鼠龄1.5个月)20只。大鼠前脑内侧束注射6-羟多巴。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取SD大鼠15只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10,10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每组5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5g/L 6-羟多巴4m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将不同剂量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g/L或25g/L,用生理盐水溶解)注入同侧的纹状体内,对照组纹状体内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手术后4周,取实验动物,麻醉,灌注,切片,再行中脑抗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镜下细胞计数;应用配对T检验,ANOVA,及SNK法进行统计。结果:所有实验动物生存状况良好,未发生死亡现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侧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的改变,但数量明显减少,明显低于对侧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11.36&;#177;3.85),(115.12&;#177;17.06),t=3.078,P〈0.01]。②损伤侧大多数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圆增大,突起变短增粗,染色变深。损伤侧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292.20&;#177;19.73),(80.40&;#177;10.00),t=2.832,P〈0.01]。③中脑黑质损伤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增生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肥大,突起变短、增粗,染色变深。损伤侧显著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507.64&;#177;19.99),(226.88&;#177;20.30),t=2.971,P〈0.01]。④损伤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10.16&;#177;2.90).(116.84&;#177;15.92),t=3.975,P〈0.01]。1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损伤侧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114.60&;#177;18.71),(66.24&;#177;17.19).t=3.811.P〈0.01];10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损伤侧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114.88&;#177;19.211),(92.72&;#177;16.29),t=3.725,P〈0.01]。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存活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高于10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处理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纹状体内运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在10~100μg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情况,为其用于脑缺血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低氧混合气(体积分数0.90氮气、体积分数0.05二氧化碳和体积分数0.05氧气)条件下培养,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细胞常氧压培养时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为(6.35&;#177;2.39)%,酶联免疫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为(137.6&;#177;12.3)ng/L。②低氧培养显著增加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氧培养2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明显高于常氧压培养时表达水平,8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2h:(13.94&;#177;3.07)%,F=14.66,P〈0.0l;8h:(27.49&;#177;7.18)%1。低氧培养4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显著增高,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16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4h:(165.6&;#177;13.9)ng/L,F=11.70,P〈0.0l;16h:(237.4&;#177;15.1)ng/L】。 结论:合适低氧条件可增强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示其在脑缺血组织等低氧环境下可能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生物学作用,可用于治疗脑缺血等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致瘤性的影响一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6在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及珠江医院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含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B基因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trkB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分别收集转染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trkB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的细胞,以未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为阴性对照,采用半定量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各组细胞中trkB信使核糖核酸(trkB mRNA)的表达水平。在培养基中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应用双层软琼脂糖培养的方法,观察经过不同处理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结果: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trkB可高效地转染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trkB组trkB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组及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细胞组[13.6073&;#177;1.8957,0.3052&;#177;0.0043,0.3075&;#177;0.0037,(P&;lt;0.05)]。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trkB组克隆形成率明显小于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C2细胞组、未转染细胞组及胶质瘤细胞U251组[0.2347&;#177;0.0389,0.6751&;#177;0.0506,0.7023&;#177;0.0467及7.3381&;#177;0.6813,(P&;lt;0.05)]: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降低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致瘤性,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向肿瘤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鼠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暨南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健康BABL/c小鼠按雌雄2:1的比例合笼过夜,第2天分开并检查。以见到阴栓为怀孕的标准,计为孕0.5d。分离孕13.5d BABL/C胎鼠肝脏,贴壁法收获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用以下方案进行诱导: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 4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和成纤维生长因子8(10μg/L)4d;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μg/L以及2%的B27 4d。观察诱导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于诱导0,4,12d收获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神经特异性基因表达;免疫细胞染色检测神经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以上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①形态学变化:经贴壁法分离的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呈均质梭形。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3d,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开始变圆并聚集,呈神经干细胞样形态。经成纤维生长因子8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进一步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极少数细胞呈星形胶质细胞样形态。②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经过神经生长因子的顺序诱导后,表达神经特异性基因:未诱导的胎肝问充质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干细胞特异性)、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神经元特异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与看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比值分别为(0.06&;#177;0.02),0,0;诱导4d分别为(0.59&;#177;0.11),(0.46&;#177;0.23),(0.20&;#177;0.96);诱导12d分别为(0.21&;#177;0.07),(0.85&;#177;0.31),(0.13&;#177;0.10)。每种基因在不同诱导时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经过神经生长因子的顺序诱导,胎肝问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特异性蛋白:未诱导的细胞不表达巢蛋白(神经干细胞特异性)、微管蛋白Tubulin(神经元特异性)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诱导4d,圆形细胞及细胞团nestin染色阳性,Tubulin阳性细胞为(62.3&;#177;3.5)%,仅有(6.0&;#177;1.6)%的细胞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诱导12d,巢蛋白阳性细胞开始减少,Tubulin阳性细胞达(90.3&;#177;1.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为(4.7&;#177;1.5)%。诱导12d的细胞微管蛋白Tubulin阳性表达率与诱导4d的细胞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诱导12d的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诱导4d的细胞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在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提供的信号作用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结束后,细胞表现为典型的神经元形态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Tubuli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脑益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组织脑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4—10/2005—03在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完成。②采用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腹腔注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ICR小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脑复康对照组[0.4g/(kg&;#183;d)],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2.4,7.2,24g/(kg&;#183;d)]。脑益康由制首乌、巴戟天等组成(南通市中医院制剂室制成颗粒剂,每克颗粒剂含生药1.98g)。模型对照组、各给药组腹腔注射10g/L D-半乳糖120mg/(kg&;#183;d)和10g几亚硝酸钠90mg/(kg&;#183;d),连续60d,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脑益康和脑复康均以5g/L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灌胃,连续60d。③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脑组织中脑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①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脑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05&;#177;0.25,0.83&;#177;0.46,0.99&;#177;0.46,1.12&;#177;0.22.P〉0.05);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73&;#177;0.20,0.49&;#177;0.12,0.63&;#177;0.15,0.32&;#177;0.22,P〉0.05)。②模型对照组脑神经生长因子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8&;#177;0.60比1.12&;#177;0.22,1.32&;#177;0.37比0.32&;#177;0.22,P〈0.05)。⑧与模型对照组脑神经生长因子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比较,阳性药脑复康对照组、脑益康小、中、大剂量组表达明显减少沪〈0.05)。结论:脑益康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作用的部分机制与其保护胆碱能神经元、改善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逆行运输有关。  相似文献   

9.
潘虎  郝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07-109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咪唑斯汀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验证其对抗变态反应性炎症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实验室完成。将0,50,100和150μL的咪唑斯汀和皮肤组织体外共同培养,同时加入组胺、花生四烯酸等致炎刺激物,培养24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上述药物作用后皮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趋化因子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的含量,观察不同药物对其影响的情况。结果:①各组间的目的基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β-肌动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β-肌动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β-肌动蛋白及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因子/β-肌动蛋白的检测值相差显著(咪唑斯汀0,50,100和150μL组目的基因与内参灰度比值分别为1.370&;#177;0.0025,1.301&;#177;0.0070,0.205&;#177;0.0016,0.555&;#177;0.0008;1.043&;#177;0.0035,1.005&;#177;0.0080,0.155&;#177;0.0020,0.393&;#177;0.0010;0.680&;#177;0.0020,0.705&;#177;0.0040。0.105&;#177;0.0010,0.285&;#177;0.0003;0.350&;#177;0.0030,0.525&;#177;0.0003.0.060&;#177;0.0020,0.215&;#177;0.0003,前三个指标P〈0.01)。②培养上清液中各组间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三种细胞因子的测定值相差非常显著[咪唑斯汀0,50,100和150μL组分别为(302.105&;#177;7.085),(395.645&;#177;10.124),(205.879&;#177;12.354)μg/L;(251.124&;#177;10.520),(324.124&;#177;9.755),(142.347&;#177;9.017)μg/L;(198.645&;#177;7.332),(257.386&;#177;12.586),(112.540&;#177;7.846)μg/L;(135.683&;#177;6.531),(185.237&;#177;5.752),(89.232&;#177;11.579)μg/L,P〈0.011。结论:咪唑斯汀能明显抑制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制作猴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治疗组植入3.0&;#215;10^6个/kg神经元样细胞与含2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用200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悬液,损伤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治疗后四五个月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动物前3周将True Blue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下界下部后索部位,制备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脊髓后角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观察后索结构。结果:8只恒河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脊髓损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消失,治疗后四五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损伤治疗组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损伤治疗组波幅降低度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3.78&;#177;1.32)μV,(9.85&;#177;0.84)μV,t=-11.194,P〈0.01]。②病理结果表明,损伤治疗组后角轻度胶质增生;损伤对照组后角神经元少见,胶质浸润。③脊髓后索神经纤维密度和积分吸光度值:损伤治疗组后索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1338&;#177;276)个/视野,(574&;#177;168)个/视野,t=4.734,P〈0.01】;积分吸光度值高于损伤对照组(9966.73&;#177;3753.78,4323.25&;#177;1040.92,t=2.897,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损伤治疗组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对侧)存在蓝色荧光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①注射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波幅降低,表明其本体感觉获得了一定程度恢复,同时说明波幅的变化在判断脊髓损伤方面比潜伏期更敏感。②后角神经元明显增多,说明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猕猴后索组织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护士选择性应用静脉留置针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鑫  张琰  岳鹏  王欣然 《护理研究》2009,(6):1521-1523
[目的]了解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留置针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38名护士留置针选择性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约1/4的护士并不知道应选择性使用留置针,近60%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选择留置针的意识较差;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决策受多因素影响;不同科室、职称及是否具有带教资格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绝大部分护士希望参加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相关内容的培训。[结论]临床护士操作前考虑留置针选择的意识有待加强。建议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