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动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 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最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最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中枢单胺类及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多从针刺镇痛的角度来研究。针刺镇痛进,5-HT含量在中枢的许多部位增加,合成和利用都加速,合成的增加超过了作用。CA中的NA对针刺镇痛有拮抗作用,大部分文献报道,针刺镇痛时,NA在中枢的含量下降;DA对针刺镇痛也有损坏拮抗作用,至于在中枢的含量变化报道不一致。Ach有助于针刺镇痛,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中枢Ach含量升高。针刺镇痛时,5-HT与Ach,OLS,NA、亮-脑啡肽  相似文献   

3.
A,B和M受体对经络传导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探索经络的实质和循经感传的机制,我们建立了针刺信号循经传导的动物模型,针刺家兔足三里穴后,其口角部痛阈呈周期性升高,其周期约为28min,与传统的经气运行周期相一致。在足三里上下的经脉线上的皮肤内,持续微量注射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或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皆可显著阻断针刺效应,而注射到经旁则无明显的作用,表明经络活动与皮肤局部的植物神经受体有密切的关系,可视为经络的现代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人沿着古典的经脉循行线,都有对机械,对电刺激产生局限性很强的感觉,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的经络现象。生物物理方面,这条线具有较邻近皮肤电阻为低,电位为高,以及能发出较高亢音调的特性。这些事实支持我们在六年前提出的关于这条LPSC线  相似文献   

5.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万刚 《河南中医》2008,28(7):13-15
分析循经感传的机理,进而指导针灸临床实践,促进针灸理论的发展及针灸现代化;通过对数十年针灸学者发表的针灸学相关文章及其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了循经感传机理的神经—体液—低流阻假说:异物刺激穴位感受器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针感,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激活致胞浆外溢,某些细胞被激活产生细胞因子及脱颗粒和内分泌系统局部变化等,使组织液及离子成分向经脉管集中,流动于经脉中的组织液体积增加,离子浓度增大。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组织液管两端的组织液形成潮头样流动,沿途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亦可引起感觉中枢产生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由于某些原因,隐性循经感传不易被察觉。  相似文献   

7.
经络的现代科学概念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刘里远 《中国针灸》1999,19(10):603-607
经络的作用是运行气血 ,气和血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循行于不同的路径之中。运行血的是血管性经络 ,称之为经络脉 ;运行气的是非管性经络 ,主要是指纵形的皮肤区带中由神经体液机制介导的信号连锁传递 ,称之为经络带。血管性经络除运行血液外 ,血管壁受刺激引起的广泛交感反射是针刺络脉产生针刺效应的基础。针刺引起的经线儿茶酚胺释放及其与神经网络的相互作用构成针刺信号循经传递和放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刺信号的立毛线传递及其交感轴突反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和立毛肌交感神经优势支配的基础上,为探索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将大鼠环形剪毛后针刺或皮肤注射药物,观察立毛运动现象以及皮肤切断、去中枢神经支配等因素对立毛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后出现与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走行一致的立毛线,皮内注射苯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刺激局部立毛肌的收缩后出现相似的立毛线.完全切断皮肤时立毛线被阻断,切断部分真皮没有阻断立毛线,若在切断部分真皮的切口内微量注射普鲁卡因,立毛线同样被阻断;在去中枢神经支配的皮条上也观察到立毛线的产生.这些表明针刺信号沿交感物质分布线上的毛囊立毛肌间以机械牵拉-交感神经轴突反射机制传递.  相似文献   

9.
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的两大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时代只有初步融合,到了《内经》中已形成系统的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对《灵枢·经脉》中经脉病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最多的为循经病候,占一半以上,与经脉所属脏腑同名西医脏器相关的病候约10%,除此以外与所属中医脏腑相关的病候约占30%。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以脏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胃与心两个脏器上,以针刺即时效应为指标的经脉脏器研究与神经节段有复杂的关系,表现为"多经司一脏",具有经脉的相关特异性。堵塞经脉的慢性实验提示经脉与中医脏腑病候存在相关性,用体表客观指标测量及数学分析,可验证经脉体表-体表相关规律,是未来经络研究的一个方向。脏器功能的稳态依赖于负反馈,脏器通过内脏躯体双投射神经和经络组织液通道的容积传输实现负反馈稳态调节。针刺远隔部位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接力传递,开通经络负反馈渠道,实现针刺的双向调节,同时在向中枢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10.
皮肤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及其立毛肌交感轴突反射传递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里远  潘娟  张慧  杨利敏 《针刺研究》2002,27(4):262-269
我们把经络分为血管性与非血管性两大类 ,本文深入研究了非血管性经络———皮肤信息通路或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结构和活动机制。首先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 ,在大鼠皮肤中显示出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 ,连续清晰、左右对称 ,在头部和肢体末端形成环路。在沿物质分布线经过的背上部切断皮肤 ,可以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 ,说明皮肤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即针刺信号传递线路 ,或者说 ,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已经显现出来。进一步通过SPG荧光染色法观察到 ,位于大鼠皮肤的交感物质分布线来源于其下支配立毛肌的交感神经网络。结合我们过去关于拔除经线毛囊阻断针刺效应的实验 ,提出毛囊立毛肌在经络实质中的动力靶器官作用和实体形态学基础。最后 ,为探索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 ,将大鼠环形剪毛 ,针刺后出现与宏观显影线走行一致的立毛线或立毛带 ,表明交感物质分布线即立毛线。皮内注射苯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后出现相似的立毛线 ;在去中枢神经支配的皮条上也观察到延伸至在体皮肤上的立毛线 ;全部切断皮肤阻断了立毛线的跨切口传递 ;仅切断部分真皮则没有影响 ,如果在切断部分真皮的切口内微量注射普鲁卡因同样可以阻断立毛线的跨切口传递。说明立毛线的产生是由于立毛肌收缩的机械牵拉及由之  相似文献   

11.
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参与外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多种神经递质及其作用机制 ,为阐明经络实质提供资料。方法 :在大鼠足太阳膀胱经上刺激一个穴位的支配神经 ,用电生理学方法在相邻节段或者相隔多个节段的穴位支配神经上观察放电数的变化。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模型上 ,使用辣椒素损伤肽能神经 ,并应用P物质 (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激肽A(NKA)的激动剂和NK 1受体、H1 受体拮抗剂观察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首次证实了模拟穴位刺激可引起沿经脉线的跨节段信息传递 ,这种跨节段信息传递现象符合人体循经感传的特性 ,可能是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用辣椒素处理破坏肽能神经纤维后 ,跨节段信息传递明显减少。SP、NKA和CGRP均使跨节段信息传递易化 ,三种神经肽的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为 :SP >CGRP >NKA。应用NK 1受体阻断剂WIN51 ,70 8、H1 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则可使跨节段信息传递减少。结论 :SP、CGRP、NKA、组织胺等 ,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 ,介导外周跨节段的信息传递。交感神经的激活也可能促进这种信息传递。提示循经感传是由多种递质和受体介导的 ,并且可以从经脉线上直接采集电信号作为研究经络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经穴时,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感觉,(麻胀热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向一定方向循行传导,其循行经过的路线与所记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阐明循经感传现象。对揭示经络实质,提高针效与针刺镇痛作用有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度经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 2 0 0 0年度的工作进展。过去的一年中 ,经络研究在循经感传的中枢及外周机制、经脉 脏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理、经脉循行路线的理化特性等方面围绕各自提出的假说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表明 :①针刺引起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等信息可沿着肌肉的长轴双向跨神经节段传递 ,Aδ和C类神经纤维介导此传递过程 ,并受交感活动的影响 ;支配穴位区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有严格的上下空间对应关系 ;针刺穴位可引起大脑皮层体觉区及运动区磁共振反应 ,促使皮层功能活动的同步化。②心包经、心经和心脏在脊神经节和脊髓背角有特异性会聚 ,在脊髓内由颈部背角到胸部的侧角等可通过交感节前神经元与心脏联系 ;脊神经节及脊髓内的CGRP等神经肽、阿片肽受体以及外周血液中单胺类递质等均参与其联系过程。针刺胃经经穴可特异性地调节胃肠功能活动 ,外周血液、胃内及延脑极后区内胃肠肽的水平 ;胸部脊髓背角是胃经穴位电针和胃扩张信息汇聚和整和的部位。③沿经脉循行线特异性出现的高温带或低温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高温带的产生与该处组织能量代谢的旺盛、皮肤微循环的增强有关。针刺胃经穴位时在其循行线上和胃内出现含蛋白质的液晶颗粒 ;经脉循行线具有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相似文献   

15.
亚急性风寒环境刺激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亚急性风寒环境刺激对小鼠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应激激素、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初步探讨其影响的机理。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制造风寒环境,小鼠置于箱内刺激10h,于刺激后1d、3d、5d、7d测定其免疫功能,并于刺激后0h、12h、24h、36h测定其应激激素等指标。结果:风寒刺激后,小鼠胸腺萎缩,脾脏减重,胸腺组织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升高、外周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下降以及脾细胞分裂原反应性降低,免疫抑制高峰发生在刺激后第3天和第5天;同时,血浆Cort(皮质酮)、NE(去甲肾上腺素)、E(肾上腺素)均一过性大幅升高。结论:风寒二气对机体可构成—强烈应激原,并可经由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相互作用而抑制免疫功能,这应是风寒二气致病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们以往对循经声信息的研究中发现,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声波也能被接受到.这种声波与循经声信息在波形上虽然有所不同(见图1),但如为肌肉短促的收缩,有时也很难鉴别.同时,有些著者发现,在激发经络感传时,或针刺穴位时,在循经的远距离部位,可看到肌肉收缩.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循经传导声信息的研究是,肌肉的收缩可能是伪信号的重要来源;或者,我们现在测定的循经声信息,就是一种肌肉收缩  相似文献   

18.
天灸通脉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舒通经脉往往是治疗疼痛疾病的关键。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也有“气至则有效,气迟至则不治”的说法,也就是说在针刺过程中针下得气后如果产生“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的疗效就会显著提高,但正常人群,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的比例不足一半。促使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就成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参与外周神经末梢之间跨节段信息传递的纤维类别 ,实验采用在脊神经背侧皮支上分离细束的方法 ,观察了电刺激相邻脊髓节段皮神经对C类机械感受单位传入放电的影响。结果发现 ,87 5 % (3 5 /4 0 )的慢适应和 5 0 % (5 /1 0 )的快适应C类机械感受单位在刺激后 90sec内放电频率显著增加 ,以 3 0sec内放电增加最为显著 (P <0 0 0 1 )。对机械刺激后放电越长的单位以及慢适应单位更容易被跨节段电刺激激活。感觉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与其对跨节段电刺激的反应无关。结果提示 ,C类纤维参与了外周神经末梢之间的跨节段信息传递 ,这可能是循经感传发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灸效应与细胞信息传导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针灸效应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分析,提出针灸效应的实现与细胞信息传导有密切关系.针灸效应部分是针刺信号由穴位经外周神经向各级中枢神经传递中发生的,其中引发了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动,致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激活了靶细胞信息传导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将针刺信号的相应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最终实现了针刺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