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臂丛神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结合STIR-EPI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2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17~66岁,男15例,女17例)行常规臂丛神经冠状位STIR/longTE序列及横断位STIR-EPIDWI序列扫描。对STIR-EPIDWI序列原始图像行MIP重建,获得臂丛神经任意角度的冠状位图像。观察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例患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并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在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在STIR-EPI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分别为60/64、57/64、56/64、50/64;在STIR/longTE序列为37/64、28/64、52/64、44/64。在STIR-EPI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上,能较充分展现臂丛神经的走行。STIR-EPIDWI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要高于STIR/longTE序列(χ2=18.983,P<0.05;χ2=33.072,P<0.05),而且有良好的背景信号(脂肪、血管)抑制效果。对锁骨上和锁骨下神经的显示,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背景信号抑制STIR-EPIDWI序列与常规STIR/longTE序列相比,能同样满意地显示臂丛神经,而且对神经根和神经节的显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弥散加权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背景抑制神经成像(DWIBS)不同扫描参数对臂丛神经图像质量的影响,优选最佳扫描参数。 方法 将18名健康志愿者等分为3组,对第一组每名志愿者行3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扫描。选择成像质量最好的b值,调整分辨率,对第二组行弥散加权成像。选择第二组成像质量最好的参数组合,调整并行采集因子分别为2、4、8,对第三组行弥散加权成像。观察不同b值、不同参数下的臂丛神经解剖细节和成像质量。 结果 NEX为8、层厚3 mm、b值为300 s/mm2、分辨率158×158、并行采集因子为4的冠状位图像能够分辨臂丛神经的干股束支等解剖细节,图像质量较好。 结论 优化后的DWIBS能满意显示臂丛神经,可作为臂丛神经成像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常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节后神经MR冠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自旋回波序列(SE)T1加权(T1WI)、T2加权(T2WI,TSE)、MR神经成像术(MRN),观察3种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情况,并计算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结果 T1WI、 T2WI、MRN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6.7%、53.3%、83.3%;对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0%、46.7%、70%.MRN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率,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P<0.01,P<0.05),T1WI与T2WI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04±0.97、2.11±1.01、23.68±5.93,MRN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0).结论 MR神经成像术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及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成像序列,使臂丛节后神经显示成为高信号,可作为显示臂丛病变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诊断脑胶质瘤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评价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相对脑血容量(rCBV)在脑胶质瘤的良、恶性诊断及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对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及13例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进行常规MR及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分析肿瘤的ADC值、rCBV比值,并分析ADC值与rCBV比值间的相关性.结果 低度恶性胶质瘤与高度恶性级胶质瘤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3±1.40)]×10-4 mm2/s vs [(9.09±1.85)]×10-4 mm2/s];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最大rCBV比值分别为3.60±1.09和7.9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C 值与 rCBV比值间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 结合常规MRI,ADC值与rCBV比值在脑胶质瘤良、恶性诊断及术前分级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观察138例不同脑血管疾病(包括不同时期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的DWI图像特点,并与同一病变在不同扫描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弥散成像的信号特征。结果:DWI对超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海绵状血管瘤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脑出血也很敏感。结论:DWI能诊断常规MR序列不能显示的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鉴别急性脑梗死与出血。显示常规序列不能显示小的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脊椎病变的MR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结合常规MER,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4例脊椎良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数据.包括常规T1WI、T2WI和DWI,DWI b值分别选择70 s/mm2、100 s/mm2、165 s/mm2、300 s/mm2、500 s/mm2,经Functool 2软件分析处理得到病变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指数弥散系数(EDC)值.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WI中,脊椎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差异无显著性.b≤100 s/mm2时,弥散效应不明显;b>300 s/mm2时,图像信-噪比过低.当b=165 s/mm2时,其图像可满足诊断需要.当b=165 s/mm2时,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为(3.19±O.33)×10-4mm2/s,EDC 值为(715.68士28.36)×10-3;脊椎恶性肿瘤(转移瘤)的AIN;值为(1.87±0.12)×10-4mm2/s,EDC值为(1466.25±41.69)×10-3.与恶性肿瘤相比,脊椎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偏高,EDC值明显偏低.结论 脊椎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差异无显著性.因此,不能单纯根据DWI信号的高低对脊椎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脊椎EPI-DWI中,当b值在100~300 s/mm2时,能够得到适合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当b=165 s/mm2时,脊椎ADC值和EDC值可作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指标之一.若AIX;值大、EDC值小,则提示病变良性可能较大;反之则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7.
付晓莉 《临床医学》2021,41(2):75-7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周口市淮阳区人民医院收治9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期3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完整39例直肠癌病历,进行MRI影像、手术、病理资料对比研究分析,应用常规MRI及横轴位DWI(不同b值,b=600,b=1000)扫描盆腔。结果发现在DWI序列上,恶性病变在高b值(b=1000)时信号较其它方法更能够明确病变真实大小及敏感确定淋巴结转移。结论应用常规MRI扫描加上横轴位DWI对直肠癌分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MRI、DWI检查,测量DWI图像上胰腺及肝脏的信号强度,计算胰腺与肝脏的相对信号强度比(SIR),并测量胰腺的ADC值。结果常规DWI(b=500)正常胰腺的平均ADC值为(1.39±0.47)×10-3mm2/s,急性胰腺炎的平均ADC值为(1.03±0.32)×10-3mm2/s,急性胰腺炎的ADC值较正常胰腺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1)。DWI上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的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肝脏(SIR=2.63),正常对照组胰腺度信号强度与肝脏相似或稍高(SIR=1.64)。ROC曲线分析显示,常规DWI序列的曲线下面积0.831,当诊断界值SIR>2.02时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7.5%,Youden指数0.595。结论 DWI结合常规MRI检查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MR弥散加权成像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探讨MRDWI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1例接受MRDWI检查的脑梗死患者的资料 ,其发病时间 4h~ 14天 ,83个独立病灶。比较DWI结合ADC图、T2 WI上责任病灶的信号特点及其检出情况。结果  7天内脑梗死灶DWISIR高于T2 WI(P <0 .0 5 ) ;8~ 14天没有显著差异。脑梗死灶rADC在 7天之内为 5 2 .78%~ 78.2 1% ;8~ 14天可能高于正常。结论 DWI结合ADC图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应用价值极大。  相似文献   

11.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diagnosed brachial plexitis: a case repor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diopathic brachial plexitis is a rare disorder presenting with pain and weakness in the shoulder girdle and upper extremity. Idiopathic brachial plexitis can mimic other conditions that cause acute pain and weakness around the shoulder, and its diagnosis can be challenging. There is no special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brachial plexitis, although electromyography may be useful. In this case of idiopathic brachial plexitis, we present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findings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2.
格林-巴利综合征腰丛神经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GBS(2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4例)患者及正常人(30例)行腰丛神经MRN检查。正常组观测腰2~5神经根、神经节及神经干、股神经的形态、大小及信号;GBS及CIDP组观察神经及其周围的改变,测量右侧腰4神经根、神经节、神经干及股神经的短轴径线及神经肌肉信号比。结果正常组MRN可清晰显示腰2~5神经的走行,神经节呈圆或椭圆形膨大,大小约为3~6mm,神经根及干呈条状,边缘光滑,大小约为2~5mm,神经节信号高于神经根和干,40%的神经根鞘有少量脑脊液,股神经、闭孔神经、腰骶干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3.3%、43.3%。80.9%的GBS腰丛神经周围有片状模糊高信号,神经根和节大小和信号无明显改变,25%神经干增粗,50%的神经干信号增高,边缘模糊。CIDP神经周围无片状高信号,神经根及节无明显增大,神经干及股神经均明显增粗,信号增高。结论MRN可清晰显示腰丛神经及主要大分支;GBS在神经周围有渗出病变,神经增粗不明显,CIDP神经周围无渗出病变,神经干明显增粗。MRN可作为GBS及CIDP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 3D-FIESTA-c序列增强扫描在臂丛节前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志愿者和10例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患者行3D-FIESTA、3D-HESTA-c平扫和3D-FIESTA-c增强序列扫描.评价3种方法对臂丛节前神经根根束数目的显示情况、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以及图像伪影,观察臂丛神经节前部分及其损伤在3D-FIES-TA-c序列增强扫描中的MR表现.结果:3D-FIESTA、3D-FIESTA-c平扫、3D-FIESTA-c增强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前部分(C5~C8、T1)神经前后裉根束数目的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3D-FIESTA-c平扫、3D-FIESTA-c增强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前部分(C5~C8、T1)神经前后根根束数目的显示均高于3D-FIESTA.而3D-FIESTA-c平扫与3D-FIESTA-c增强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前部分(C5~C8、T1)神经前后根根束显示数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序列CNR分别为39.44±6.65、39.91±6.52、25.92±6.95.三者的CNR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D-HESTA、3D-FIESTA-c平扫的CNR均高于3D-FIESTA-c增强.3D-FIESTA与3D-FIESTA-c平扫的CN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FIESTA-c增强序列增加了背景组织中肌肉的信号强度,不利于观察臂丛神经节前部分及其损伤.结论:3D-FIESTA-c增强与3D-FIESTA-c平扫尽管在显示神经根根束数目上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其增加了背景组织中肌肉的信号强度,笔者认为宜在增强前行3D-FIESTA-c序列扫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采用1.5T MR仪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方法 3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及DTT,测量C5~8双侧臂丛神经FA值、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700、9001、1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及图像SNR。结果 34名健康志愿者中32名DTI及DTT成功。C5~8神经根平均FA值及ADC值依次为:0.46±0.03和(1.16±0.15)×10-3mm2/s、0.45±0.04和(1.13±0.19)×10-3mm2/s、0.44±0.04和(1.18±0.19)×10-3mm2/s、0.39±0.05和(1.26±0.18)×10-3mm2/s。b=900 s/mm2时,右侧C6神经根平均纤维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最大。b=700 s/mm2时,SNR最大(18.28±7.38);b=900 s/mm2时,SNR是最大SNR的93%。结论采用1.5T临床型MR机b值为900 s/mm2时,能成功完成正常臂丛神经DTI及DTT,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纤维束的FA值和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膜瘤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成像和结合短TI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比较常规MRI成像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征象和价值。结果27例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成像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体积、信号特征。3D-STIR增强扫描序列上均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走行及病变同周围神经关系。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技术在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对1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行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3天)内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均未见明显臂丛根性损伤的特征性MRI表现;伤后10bt5天(平均10天)后,再次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出现典型的臂丛根性损伤MRI表现:神经根消失或离断、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等。结论三维MRI臂丛成像可以很好地地显示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通过动态成像可以显示臂丛根性神经损伤短期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动态三维MRI具有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定位准确、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15例患儿的MRI和肌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Kappa检验判断两者结果间的一致程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例患儿中,双侧臂丛神经损伤者8例,单侧者7例,共91条神经受损。单纯节前损伤28例,单纯节后损伤51例,同时累及节前节后损伤12例。节前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根消失或离断、神经根增粗、神经根袖扩张和脊膜囊肿。节后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干增粗、神经干鞘膜不规则增宽、神经干走形僵直、神经干连续性中断并脑脊液胸膜瘘和神经干邻近结构水肿。臂丛损伤MRI与肌电图累及范围一致性好(κ=0.718,P0.05)。结论婴幼儿MRI臂丛神经成像可早期发现病变,并可作为婴幼儿早期臂丛神经损伤筛查及复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