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血胆碱酯酶水平变化与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59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肝炎未肝硬化者47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变化,对比研究组不同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并分析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关联性。结果:研究组白蛋白、胆碱酯酶均低于对照组,血清总胆汁酸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A级胆碱酯酶、白蛋白高于Child-Pugh分级B级、C级,而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Child-Pugh分级C级,但Child-Pugh分级A级血清总胆汁酸低于Child-Pugh分级B级、C级,且Child-Pugh分级B级低于Child-Pugh分级C级(P<0.05);经Pearson分析,白蛋白(r= -0.765)、胆碱酯酶(r= -0.648)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血清总胆汁酸(r=0.817)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程度肝炎肝硬化中表达不同,随病情加重胆碱酯酶与白蛋白下降,但血清总胆汁酸升高,检测其变化幅度可为临床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胆汁酸(TBA)在诊断肝硬化分级中的意义。方法试验组由96例肝硬化患者组成,对照组由95例健康体检者组成。分别检测试验组(按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三级分别为30例、33例、33例)和对照组血清中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汁酸(TBA)水平,采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试验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A、B、C三级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且A、B、C三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能较准确地反映出肝硬化的程度,敏感地判断肝硬化等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同时检测,观察二者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血清胆碱酯酶采用速率比色法,血清白蛋白采用溴甲酚绿法在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严格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分成A、B、C三级,各级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均下降,且各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级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与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呈明显的正相关(r=0.56)。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与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在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划分中临床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按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分成A、B、C三级,并将患者按级分组,同时分别检测丁酰胆碱酯酶和白蛋白,并作相关性检验;血清白蛋白用溴甲酚绿法检测,丁酰胆碱酯酶用酶连续监测法检测,设立对照30例。结果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逐渐降低,其降低幅度依次为C级>B级>A级,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灵敏指标,且有不受输血和血浆蛋白影响的优点,对于监测病情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芳  吴林华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32-1033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对诊断肝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同时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白蛋白水平,并作组间比较。【结果】肝硬化组90例患者平均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321±845)U/L和(31.2±6.3)g/L,而健康对照组平均水平为(8726±911)U/L和(44.6±2.8)g/L,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hitd A、B、C三级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白蛋白均明显下降,各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降程度为ChildC级〉ChildB级〉ChildA级,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白蛋白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来了解肝组织受损的程度,以协助判断肝硬化发展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和25例健康人肝功能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及血清ChE活性,并按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组的ChE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组A级ChE活性与对照组,B级与A级,C级与B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次降低。结论:血清ChE活性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胆碱酯酶(CHE)活性和正常人血浆胆碱酯酶活性以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肝硬化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胆碱酯酶活性,并按Child分级标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CHE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A组与对照组、B级与A级、C级与B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HE活性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活性与肝脏的损害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胱抑素 C 与 Child-pugh 分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0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 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法进行分级,4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血清钠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胱抑素 C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肝硬化分级(A、B、C 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前清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及胱抑素 C 水平可作为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对判断肝硬化程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与胆汁酸(TBA)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其变化的作用.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的8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严格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 组).检测血清PAB、CHE、TBA与常规生化指标,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另选健康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PAB与CHE在肝硬化Child-Pugh A、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AB在Child-Pugh A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BA在Child-Pugh C组与健康组/Child-Pugh 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1).白蛋白(ALB)正常的39例Child-Pugh A级患者中 33 例PAB低于正常值.将PAB、CHE对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诊断价值与常规指标ALB进行比较,三者诊断肝硬化Child-Pugh B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同,但诊断Child-Pugh C时以PAB的敏感度较高,以ALB与CHE的特异度较好.治疗前后PAB、CHE有显著性差异,而TBA、A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AB、CHE较准确反映了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及其变化.TBA不及PAB、CHE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钆贝葡胺(Gadobenate-dimeglumine,Gd-BOPTA)探讨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行Gd-BOPTA增强MRI检查的患者238例,分为四组:肝功能正常、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级、B级、C级组。测量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lative enhancement,RE),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肝胆期肝实质RE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增加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减少有相关性(p<0.01),肝胆期肝实质RE增加与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升高有相关性((p<0.01)。腹水病人肝胆期肝实质RE低于无腹水组(p<0.001)。肝功能正常组肝胆期肝实质RE高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组(p<0.001),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组肝胆期肝实质RE高于B、C组(p<0.001)。总胆红素、白蛋白、腹水及碱性磷酸酶是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总胆红素、白蛋白、腹水及碱性磷酸酶是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庆蓉  ;夏庆杰 《华西医学》2014,(10):1883-1886
目的检测和比较不同肝储备功能状况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清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B)和总胆汁酸(TBA)水平,探讨它们与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以及三者联合检测在PHC病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收集PHC患者164例,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依据肝损伤程度不同分为Child-Pugh A、B、C 3组,分别为67、55、42例;另选择5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和酶循环法测定血清TRF、PAB及TBA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照组及Child-Pugh A、B、C级组血清TRF分别为(2.574±0.214)、(1.618±0.135)、(0.988±0.121)、(0.314±0.107)g/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Child-Pugh A、B、C级组血清PAB分别为(269.32±37.29)、(165.22±21.01)、(123.24±31.15)、(83.66±19.74)mg/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Child-Pugh A、B、C级组血清TBA水平分别为(9.16±2.48)、(65.13±4.25)、(133.62±8.44)、(250.73±21.59)μmol/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F水平与PAB呈正相关(r=0.927,P〈0.001),TRF和PAB水平均与TBA水平呈负相关(r=-0.454,P〈0.001;r=-0.432,P〈0.001)。结论血清TRF、PAB和TBA水平与肝储备功能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鉴定PHC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三者对PHC的病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将传统的肝储备功能Child-Pugh(C-P)分级方法指标体系与CT肝硬化分级和CT保留肝容积率相结合,形成新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改良C-P分级),在评估肝癌介入患者肝储备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开展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以C-P与改良C-P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33例肝硬化患者,年龄(50.9±10.4)岁,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为Child A组(n=12)、ChildB组(n=11)和ChildC组(n=10)。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年龄(46.3±10.3)岁。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前后径(LAd)、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E波峰值速度与A波峰值速度比值(E/A值)。结果肝硬化患者较对照组LVEF增加、LAd增大、E/A值下降(均P〈0.01)。LVEF:对照组〈Child A组(P〈0.05)〈Child B组(P〈0.01),Child C组小于Child B组(P〈0.01),Child C组与Child 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Ad:对照组和Child A组〈Child B组〈Child C组(均P〈0.01)。E/A值:对照组〈Child A组〈Child B组〈Child C组(均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不全,与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陈钟  肖峻 《山西临床医药》2010,(12):890-89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并均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检查,并进行Child-Pugh评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Child-Pugh评分下降,HBV DNA载量下降,肝纤维化指标下降,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Child-Pugh评分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进行检测,探讨肝硬化患者PON1活性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肝硬化患者108例,Child-Pugh分级A级35例,B级38例,C级35例。健康对照组66例。用对氧磷为底物的酶速率比色法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浆PON1活性,同时测定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和胆碱酯酶(ChE)活性,分析PON—1活性与Alb、PAB、ChE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PON1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93.4&#177;33.1)U/mL及(168.3&#177;28.4)U/mL,P〈0.013,且肝硬化Child—PughA、Child-PughB、Child—PughC相比,PON1活性依次显著降低(分别为(115.1&#177;36.1)U/mL)、(92.3&#177;32.4)U/mL、(69.1&#177;31.4)U/mL]。肝硬化患者血浆PON-1活性与Alb、PAB、ChE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2,P〈0.01;r=0.699,P〈0.01;r=0.702,P〈0.01)。结论血浆PON1活性与肝硬化患者肝脏实质损害有关,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发生率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肝硬化组与165例住院健康体检对照组的B超及肝功能资料.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与性别、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清白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腹水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胆囊壁增厚者达80.5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0.74,P〈0.05)。与肝硬化胆囊壁正常组比较,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组门静脉宽度增加、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后、腹水发生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6、9.18、4.43,x^2=-18.32,P均〈0.05)。与肝功能Child—pugh A组比较,Child—pugh B、Child—pugh C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19.49,P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胆囊壁增厚对判断肝实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硬化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a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胆石症纽35例.依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3个亚组,正常对照组2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脉系血管,测量门静脉最大内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随肝功能分级而逐渐降低,组间和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门静脉内径组间存在差异(P〈0.05),组内无显著性差异;除脐静脉重开外,其余门脉系血管内径增粗在Child-Pugh分级B、C二级存在较大重叠。结论彩色多普勒有助于全面评估门静脉压力和门脉侧支开放及代偿情况,为筛选LC手术病人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58例肝硬化患者(试验组),分别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分光光度法和邻联茴香胺试剂法,检测血中D-乳酸、DAO及内毒素的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D-乳酸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组A、B、C3级间均依次增高(P〈0.01或〈0.05);试验组3级治疗后D-乳酸活性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或〈0.05)。试验组治疗前后DAO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3级治疗前DA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0.01或〈0.05),而治疗后B、C级均高于A级(P〈0.01),但B、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级治疗后,A、B级DAO活性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而C级则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B、C级治疗前后内毒素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级(P〈0.01或〈0.05),而试验组A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仅C级内毒素活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浆D-乳酸、DAO水平是肠黏膜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内毒素血症是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