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角膜基质内与结膜下注射对角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眼压、病变面积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治疗的78例CNV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行VEGF抑制剂(康柏西普)角膜基质内注射,对照组患者行康柏西普结膜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病变面积、血清VEGF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NV面积相近(P 0. 05),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NV面积分别为(14. 29±3. 36) mm~2、(15. 48±3. 52) mm~2、(16. 02±3. 75) mm~2,小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为(142. 74±21. 52) ng/L,对照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为(143. 18±21. 59) ng/L,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观察组为(63. 19±10. 42) ng/L,对照组为(89. 73±15. 28) 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眼内炎症等并发症。结论角膜基质内与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均是治疗CNV有效而安全的给药途径,角膜基质内注射对患者病变面积和血清VEGF水平控制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目前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主要眼底特征为黄斑区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其中CNV是危害视功能的主要病理基础。人们对CNV的治疗做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封闭视网膜下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以降低视力丧失的危险性。本文对CNV的治疗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多发生于黄斑区,引起视网膜下出血、渗出、水肿、纤维瘢痕而致中心视力不可逆的严重损害,甚至失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n therapy,PDT)为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眼科应用的主要原理为利用光敏疗法以杀伤CNV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栓塞,从而达到破坏CNV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受体即人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CXCR7)在碱烧伤小鼠角膜组织的表达,探讨CXCR7是否参与小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成。方法:采用在角膜鼻侧放置NaOH滤纸片40 s的方法构建BALB/c小鼠碱烧伤诱导CNV动物模型,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碱烧伤后3 d、7 d、14 d角膜组织中SDF-1、CXCR4、CXCR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碱烧伤后14 d CXCR7蛋白的表达。结果: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在碱烧后14 d内持续生长。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3d、7 d、14 d小鼠角膜组织中SDF-1、CXCR4、CXCR7及VEGF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碱烧伤后7 d组与14 d组中SDF-1、CXCR4、CXCR7及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但7d组与14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正常小鼠角膜上皮层有CXCR7蛋白弱阳性蛋白表达;碱烧伤后14 d,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CXCR7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CXCR7在碱烧伤后小鼠角膜组织中表达增加,提示其可能在碱烧伤后的CNV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DT治疗的黄斑中心凹下CNV患者32例(39眼),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4例(19眼)、病理性近视12例(14眼)、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6例(6眼)。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PDT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10眼(25.64%),视力稳定不变者23眼(58.97%),视力下降6眼(15.38%)。FFA与OCT检查显示:CNV完全闭合者17眼(43.59%),CNV部分闭合者9眼(23.07%),CNV小部分闭合者8眼(20.51%),CNV复发者5眼(12.82%)。结论 PDT治疗黄斑中心凹下CNV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地图样萎缩(GA)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是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特征性改变,被认为是2种不同的病理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但临床实际中发现,患者单眼可以同时存在GA和CNV改变,其中GA出现往往早于CNV。在眼底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中,其可能表现为玻璃膜疣或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此外没有特征性的变化或遗传标记物可诊断合并GA/CN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对于CNV的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有研究表明anti-VEGF治疗后会增加GA的发生率,导致GA/CNV出现。本文就单眼合并GA/CNV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病理性近视(PM)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等均可在眼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眼底出血、渗出、水肿以及瘢痕形成等,严重影响中心视力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1].自光动力疗法(PDT)治疗AMD等CNV疾病以来,大量治疗结果显示了PDT在治疗CNV以及其他眼底疾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5].我院2006年8月-2007年5月行光动力疗法治疗CNV疾病患者1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病理性近视(PM)及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等均可在限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眼底出血、渗出、水肿以及瘢痕形成等,严重影响中心视力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自光动力疗法(PDT)治疗AMD等CNV疾病以来,大量治疗结果显示了PDT在治疗CNV以及其他眼底疾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院2006年8月-2007年5月行光动力疗法治疗CNV疾病患者1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桂荣 《护理研究》2009,23(3):720-72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常发生于眼底后极部黄斑区,分为经典型CNV和隐匿型CNV两种(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能引起视网膜的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导致瘢痕形成和视力丧失。药物对CNV的防治没有确切效果,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激光光凝术,但困其可对视网膜造成永久性损害而应用受限。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近年来应用于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我科2004年2月-2007年4月用TTT治疗隐匿型CNV37例37眼,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31-2433
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制备碱烧伤动物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1m L球结膜下注射,观察组给予5.0mg枫香树提取物球结膜下注射。各组分别于术后第4天、8天、14天,麻醉后处死大鼠,取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VEGF蛋白及m RNA水平的表达、CNV面积分析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时间点CNV面积明显降低,且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碱烧伤后8d左右生长速度达到高峰,之后生长缓慢,至2周时部分CNV停滞生长。碱烧伤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EGF m 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相同时间点角膜基质层内CNV数目较少、管径较细、分布稀疏、显微排列较整齐、炎性细胞浸润较少。探讨枫香树叶提取物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效果较好,且抑制VEGF m RNA的转录进而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是枫香树叶提取物抑制CNV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07-1608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RT)变化情况。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BCVA与CRT情况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CNV基底部宽度及高度较治疗比较均好转(P<0.05);治疗后,患者出现眼压升高3例,角膜上皮损伤2例,结膜下出血2例,未经特殊治疗均能自行好转;治疗后患者无眼内炎、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较好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且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生血管形成在各种病理状态中起重要作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是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一个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至少0.6%~0.7%,是发达国家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CNV的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进展变化和巨噬细胞的浸润相关,巨噬细胞被发现存在于变薄和即将穿透的Bruch’s膜区。作者仅就近期有关巨噬细胞在CNV中的作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21世纪眼科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AMD分为渗出型和萎缩型。90%AMD的严重视力丧失是渗出型所致。渗出型AMD的主要病理特点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目前,CNV治疗不可逾越的难题是CNV的复发和对视功能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如何能预防CNV的发生是AMD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788-1789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由于其病变部位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CNV受到了普遍重视,它是目前损伤最小,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又称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以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肉芽肿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为特征的眼底疾病,常伴有出血、渗出及视网膜水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新生血管渗漏和高荧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患者一般无明显眼部病因,虽然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其自然病程持久,反复发作,造成永久的视物变形和中心视力丧失[1].1995年Miller等[2]首次将光动力学疗法(photo dynamic therapy,PDT)引入眼科治疗,自2000年以来,国内应用PDT治疗CNV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方[3].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本院共治疗53例CNV患者,配合完善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F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002~2004年诊断的MFC合并CNVl9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眼眼底后极部可见视网膜下4个至近百个圆形病灶,呈灰黄色或黄白色,直径50~500μm。FFA显示活动性病灶造影早期呈高荧光或低荧光,后期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CNV大多为1个,平均直径884.31/zm。1例1只眼用糖皮质激素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视力明显提高,CNV缩小。结论:MFC是导致CNV的病因之一。FFA可用于诊断病灶和CNV。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控制炎症、减缓CNV的生长。对MFC合并黄斑中心凹下CNV,可选择PDT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是国内较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但至今尚无特效药物以及特效的治疗方法.目的:全面了解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归纳各种针对角膜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89/2009收录的有关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实验,分析角膜新生发病因素和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7个研究,角膜新生血管能损伤患者视力,角膜水肿、血管因子、炎症反应、缺氧、角膜神经等均可能引起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阿瓦斯汀、脱氧核酶、小干扰RNA、光动力疗法、中药等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已处于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阶段.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技术将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6例(17眼)病理性高度近视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7眼中有12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7眼中9眼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11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眼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2眼经光动力治疗(PDT)后,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透消退或减弱,OCT检查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形态亦发生变化。结论OCT检查可确定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viarization,CNV)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未被识别和治疗的CNV可以导致严重、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它继发于多种严重的眼部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和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尽管患者周边视力仍可保持,但CNV引起的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使得他们从事基本日常活动的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总结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病理改变的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新方法,以期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有所帮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 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角膜新生血管”,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排除标准:重复的研究论述或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膜新生血管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关于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共30篇,排除8篇为重复研究。30篇文献围绕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其调控网络的重要性。资料综合:角膜新生血管是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对许多角膜疾病的转归和角膜盲的挽救意义重大。①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机制:早期的研究认为,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与组织微环境中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这些促血管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迅速突破血管基底膜、增殖移行并最终形成新生血管。②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最新的观点认为,角膜的无血管特性有赖于角膜组织中数量足够和功能正常的血管抑制因子,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血管因子和促血管因子组成的分子网络表达失平衡所致,即抑制血管因子不足或促进血管因子过多。③干预分子机制的治疗策略: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网络平衡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认为削弱血管生成促进因素或加强血管生成抑制因素,使分子网络重新恢复平衡,是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根本方法。针对于各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前景光明,抗血管生长因子的基因疗法初见成效,另外各种拮抗血管生长因子的人工合成物也陆续出现,直接使用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治疗新生血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优化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用药方案的研究中发现,联合使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是单独使用的16倍以上。结论: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网络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明确其关键控制点,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把两种抑制因子的融合基因产物用于抗血管的研究,这将为第二代的抗血管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