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后7天内收治的23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伤员的分区分类救治情况,为今后类似重大灾难事件的伤员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3例伤员较为完整的临床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伤员伤口内分泌物细菌直接涂片结果、细菌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与控制严重感染及愈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伤员均为Ⅵ型开放性骨折,其中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61岁。均伴发热、畏寒等感染中毒症状,且合并四肢骨折部位的较大或大范围的肌肉缺血坏死和严重感染。直接涂片检出单一菌感染者6例(26.09%),双重菌感染者12例(52.18%),多重菌感染者5例(21.74%);伤口内分泌物细菌有氧培养结果显示,伤口感染11种细菌共计18株:肠杆菌科细菌11株(61.11%),非发酵菌5株(27.78%),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各1株(各占5.56%);2例伤员为2种细菌合并感染,另2例伤员未培养分离出细菌,有5例未能进行细菌培养。早期经验采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者12例中有10例(83.33%)伤员感染病原菌对经验选用的单一抗菌药物耐药,仅有2例(16.67%)伤员敏感。早期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药,结合早期清创、充分引流及分区分类治疗后,有效控制了伤员原有感染并避免院内感染发生。结论地震伤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伤员抗菌药物早期联合使用以及早期受伤部位的彻底清创和充分引流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为地震伤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感染的伤员进一步转入二线三甲医院接受外科专科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胫骨开放性骨折B0倒,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 ,3 2岁。因开机动三轮车不慎翻车摔砸伤右下肢 ,当即疼痛难忍 ,不能活动 ,随后见皮破血流 ,骨质外露 ,其家属发现后把骨折端拉回伤口内 ,并做简单包扎后入某医院求治。检查 :神清。右大腿中下段有一 5cm× 5cm圆形伤口血流不止 ,肌肉及骨折外露 ,触及骨擦音明显 ,疼痛剧烈 ,末梢血循环及感觉正常。X片示 :右股骨干下 1 /3处骨折 ,折端侧方移位 ,约有 3~ 4个碎块游离于折端 ,大约2cm×2cm。诊断 :右股骨干开放性碎折。入院后急行清创缝合内固定术 ,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防止骨髓炎的发生 )。拆线后原创伤口出现脓液 ,约有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器固定的治疗方法。自1998~2005年我院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共124例均达到临床愈合,14例发生浅表感染,7例发生深部感染,8例发生骨不愈合,待软组织好转后经植骨而愈合。结果合并软组织开放性损伤的胫腓骨骨折采用外固定器减轻了病人的手术创伤,减少骨膜剥离保护骨折端血供,便于伤口冲洗换药处理。可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减少骨折愈合并发症的发生。且手术简单,拆装方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创面的细菌学特点并指导抗感染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332例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感染且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细菌学分析和药敏试验。结果感染创面细菌以G^-杆菌为主(占69.58%),居分离细菌首位者为铜绿假单胞菌(占14.46%),G^+球菌中占首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73%)仅排行第五位。万古霉素对G^+球菌药物敏感率最高,而G^-杆菌则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结论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创面仍以G^-杆菌为主,但细菌种类及致病力有所变化。防治感染的关键在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应根据细菌学分析结果于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开放性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高速工具的使用,所造成的开放性骨折日趋严重,病情越发复杂、治疗更加困难。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以开放性骨折的分类与治疗进展做一浅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死亡病例特征及死亡原因,为今后减少类似地震伤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病案室、门诊部系统收集震后(5月12日)至7月12日8时止收治地震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截至7月12日,我院收治的575例地震伤员中共有9例死亡(病死率1.57%),其中男3例,女6例,门诊死亡5例,均为颅脑损伤;住院死亡4例,死亡原因与合并基础疾病、并发感染等相关。结论震后早期应加强对颅脑损伤的筛查,处理前移;后期应有针对性地治疗伤员的基础疾病,预防并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中群体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我院收治的1348名地震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伤员中,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6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清创缝合674例,颅内血肿清除,碎骨清除减压41例,截肢49例,清创外固定29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3例,肠切除或修补13例,脾切除8例,肝修补10例,剖腹探查1例。脊柱骨折引起完全性或不全性截瘫8人。死亡45例,入院1 h内死亡30例,1-24 h内7例,〉24 h 8例。死亡原因:失血性或/和创伤性休克29例,特重型颅脑伤1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结论:在地震群体伤的救治中,有三大原则对于提高救治率至关重要:首先,迅速检查、快速诊断和分诊是提高大规模群体伤救治率的关键,早期诊断应以查体、诊断性穿刺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迅速查明并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防止漏诊误诊;其次,重视休克复苏和多发伤的处理、防治ARDS、骨筋膜室综合征、继发感染等并发症、防治交叉感染和疫情发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第三,按战时前线军队医院管理模式,向周边医院转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吸取小腿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的有关教训。方法 本组全部病例都经过再次或多次处理,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结果 3例采用双蒂筋膜皮瓣覆盖创面,l例使用腓长肌内侧头旋转肌皮瓣覆盖骨外露,骨缺损合并感染肢体功能丧失4例病人采用截肢术。拆除不良内固定物,改用单边外固定支架2例。结论 小腿开放性骨折正确认识、判断、救治、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四川汶川大地震骨折伤员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受限的特点,为地震骨折伤员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1月仍在华西医院骨科病房诊治的36例骨折伤员,进行生活状况问卷,记录其早期并发症,根据Barthel指数评定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骨折伤员各项ADL能力,统计伤员各项ADI。等级构成比,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部位骨折伤员总ADL评分。结果:本次地震骨折伤员以下肢骨折多见,其次是躯干骨折(主要是脊柱骨折),上肢骨折相对少见;且ADL下降明显,尤其是躯干骨折和下肢骨折伤员;而早期并发症以伤口感染为主。结论:地震骨折伤员ADL明显下降,加强ADL能力训练尤其重要,临床康复措施主要集中于下肢和脊柱骨折的康复;早期并发症的防治主要是预防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12.
玉树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频发的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震区生态环境,挑战着人类医疗救援、救治、防疫、灾后重建的能力和速度。本文从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指挥、救援组织以及具体救治医院的应急响应和医疗救治两个层面,比较玉树与汶川地震震后1 月内医疗救援应急指挥和医疗救治,旨在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汶川地震截肢伤员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22例挤压伤截肢患者的24条截肢残端实施护理、摆放良肢位、运动治疗、残端塑形、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石蜡疗法、音频电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关节松动、按摩和拍打、超短波治疗、作业疗法和心理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直至截肢伤员出院为止。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评定幻肢痛疼痛强度、测定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范围、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活动。结果治疗前幻肢痛疼痛强度为2.95±1.33,治疗后为0.50±0.96;治疗前肘关节活动范围为(90.0±28.3)°,治疗后为(135.0±7.1)°;治疗前肩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68.8±27.8°),治疗后为(137.5±9.6)°;治疗前肩关节收展活动范围为(53.8±7.5)°,治疗后为(96.3±4.8)°;治疗前膝关节活动范围为(91.0±23.0)°,治疗后为(123.0±6.7)°;治疗前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86.9±25.9)°,治疗后为(132.3±13.8)°;治疗前髋关节收展活动范围为(46.9±10.9)°,治疗后为(64.6±8.7)°;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57.05±18.69,治疗后为78.18±13.85,康复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综合康复治疗能促进截肢残端伤口愈合和消除残肢疼痛,可明显改善残肢条件,有利于地震截肢患者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为后期的假肢安装及步态训练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汶川经验到玉树医疗救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地震后仅702 天在中国青海海拔4 000 米的玉树州又发生7.1 级强震。至4 月19 日12 时,已造成1 706 人遇难,256 人失踪,12 128 人受伤。作为卫生部在西部的区域性国家级医院,震后1 小时组织首批医疗队和救援物质,当天赶赴现场参加72 小时内的黄金救援。震后第2 天筹备500 万元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运往救援现场,并组织第2 批医疗救援队集结待命。震后33 小时先后4 批次接诊空运地震伤员93 人及严重高原反应的武警官兵9 人,总计102 人。利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一手经验和循证建立完善的一套地震伤诊疗规范,四个集中,科学救治。至2010 年4 月19 日12 时,共收治地震伤员93 人,其中危重伤员54 人,完成手术58 台,无一例死亡。汶川经验在玉树地震医疗救治中更快、更好、更有效、更科学地得到应用、完善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
胫腓骨受伤原因和骨折分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不同状态下的胫骨骨折的合理固定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到2003年7月共105名胫骨骨折患者(共108个肢体),回顾性调查了受伤原因、创伤能量分级、骨折类型、骨折形状,以及年龄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并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能量损伤共49例,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43例(39.1%);开放性骨折39例,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28例(25.9%);年龄>50岁者8例(6.5%),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7例,其比率均较低能量损伤高(P<0.05)。结论:针对高能量损伤致高龄患者的开放性骨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胫腓骨骨折治疗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纪琳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11,(2):219-221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伤员颌面损伤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5月12日-7月23日就诊的汶川大地震颌面部伤员51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颌面部骨折21例,多发骨折12例.眼部外伤性改变9例,鼻面部外伤性改变38例.结论 地震颌面部损伤发生部位主要在鼻面部.CT扫描结合临床检查,能对地震性颌面部外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开放患者湿性疗法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入住外科监护室行腹腔开放治疗的患者21例,急性生理学、年龄和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均≥12分。局部创面用聚丙烯网片保护,其上覆盖温湿生理盐水纱布,滴水管持续或间断滴入生理盐水保持纱布湿润。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治愈,治愈率达91%;无一例患者因创面护理不当发生并发症。结论科学的创面保护、有效引流及湿性疗法的护理,是腹腔开放患者治疗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初期地震伤伤员的来院特点.方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15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后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伤员共567例,医护人员询问伤员性别、年龄、来源地、来诊时间和方式、进行伤情判断并应用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行评分.对以卜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地震后第1个24小时来院199人,第2及第3个24 h来院人数分别为111人、256人.平均每小时来院(7.90±11.75)人,震后53 h、54 h形成2个来诊高峰,每小时来院人数分别为70人、58人.地震后第2天来院的伤员ISS评分最高.为(10.24±5.79)分,第1天及第3天分别为(7.16±4.75)分、(8.55±4.96)分,第2天伤员的ISS评分与其他两天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震发生后第2天来院的伤员伤情最重,第3个24小时来院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线临床科室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外援护士和本土护士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抗震救灾一线科室(ICU、骨科、急诊)外援护士及本土护士各175名,设为外援组和本土组,采用对地震的自我认知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护士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响应抗震救灾的行为表现、地震对专业的影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护士的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国内常模(P〈0.01),除外援组主观支持维度得分与国内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外,两组的社会支持其它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外援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得分均高于本土组(P〈0.01),两组对支持的利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抗震救灾一线科室护士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47例,随机分为康复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康复组患者术后早期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关节被动训练、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及部分负重训练;对照组患者经外科处理后自行患肢锻炼。于术后6个月对2组患者患侧肌力、患髋ROM检测和Harris评分,并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部骨矿密度(BMD)。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康复组患者患侧肌力,髋外展和屈曲ROM及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患髋BMD,康复组亦明显高于术前及对照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有计划的康复治疗,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能预防BMD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