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和尼群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12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尼群地平组,每组各60例.氨氯地平组予氨氯地平5~10 mg,每日1次口服;尼群地平组予尼群低平10 mg,每日3次口服.均治疗6周并动态监测治疗前后24小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20例入选病例中有104例(氨氯地平组54例,尼群地平组50例)完成治疗,余16例中途退出本研究.两组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氨氯地平组逆转非杓型血压为杓型血压的有效率为59.3%,尼群地平组为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尼群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均能有效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用药时间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氨氯地平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节律的逆转作用.方法入选86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两组,分别在清晨或夜间口服氨氯地平5~10 mg Qd.治疗前和疗程第6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夜间服药组约有85%血压昼夜节律改善,并抑制或延缓清晨血压的迅速上升.清晨服药组65%血压昼夜节律改善.结论根据患者血压节律特征及降压药物代射动力学特点,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在有效平稳降压的同时恢复正常血压节律,从而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降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晨起(A组)和傍晚(B组)服药组;均服用左旋氨氯地平,8周时随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A、B两组的诊室血压、动态24h平均血压、晨峰血压值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组间P均>0.05.(2)A、B两组夜间血压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B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更大.(3)治疗后均可有效提高A、B两组全天24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达标率;B组提高夜间平均SBP达标率明显优于A组(66.7% vs.32.1%,P<0.05).(4)治疗后A、B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改善(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率分别为25%和50%,B组显著优于A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两组SBP昼夜差值百分比均有所增加,B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晨起或傍晚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有效地降低晨峰血压和白昼血压.傍晚服用能更好地纠正夜间高血压、显著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动态血压监测电子报告系统,分析门诊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动态血压监测门诊,通过烁云动态血压电子报告系统监测的5 545份合格数据,其中男性2 524例,女性3 021例,平均年龄为(53.0±14.3)岁,计算其夜间收缩压的下降率,并将昼夜节律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结果:①所有研究对象中,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者最多(2 323例,41.9%),其次为非杓型(2 318例,41.8%),反杓型(532例,9.6%)和超杓型(372例,6.7%)较少。②不同昼夜节律分型中,反杓型人群的平均年龄最大[(60.2±13.3)岁],杓型人群的平均年龄最小[(50.9±14.1)岁]。反杓型人群的夜间平均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合并疾病比例[糖尿病(14.1%)、脑卒中(14.3%)、心肌梗死(1.7%)]以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其他亚型(P0.05);杓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76.3%)低于其他亚型(P0.05);超杓型人群的白天平均血压要高于其他亚型(P0.05),而夜间平均血压、AASI要低于其他亚型(P0.05);各亚型组间的体质量指数、降压药服用比例、高脂血症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危险因素,而使用降压药的患者及吸烟者表现为杓型节律较多。结论:高血压门诊患者中,约一半表现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女性、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是异常昼夜节律的危险因素,而降压治疗及吸烟者更可能表现为正常杓型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观察其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影响。方法107例初诊的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给予口服依贝沙坦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3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dSBp、dDBp、nSBp、nDBp、24 h DBp和24 h S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nSBp和nDB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逆转组(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结论依贝沙坦可将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部分逆转为杓型,降压效果明显。护士应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规范用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观察其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影响。方法107例初诊的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给予口服依贝沙坦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3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dSBp、dDBp、nSBp、nDBp、24 h DBp和24 h S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nSBp和nDB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逆转组(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结论依贝沙坦可将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部分逆转为杓型,降压效果明显。护士应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规范用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下肢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选择杓型组患者29例,非杓型组患者32例,反杓型组30例.采用飞利浦超凡C5-2B超仪测定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结果 非杓型组较杓型组患者下肢动脉舒张期内径增宽,内—中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检出例数虽无明显差异,但仍有增多趋势.反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上述检测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程度直接相关,治疗高血压时应调整用药时间,是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25.4),(125.1±29.6)mmHg;(87.4±36.1),(78.3±35.2)mm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2.1),(6.0±2.4),(7.8±3.1)cm/s;0.68±0.56,0.67±0.49,0.95±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2.8),(9.6±2.7),(8.6±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8),(8.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杨彩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4000-4001
目的 总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19.58%(37/189),异常血压节律者占80.42%(152/189).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调整用药后的变化。方法:对133例血压控制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随后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进行用药调整,用药调整至白昼血压稳定在正常值之内后一周,再次行ABPM。结果:第一次ABPM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28例,占2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105例,占79%;第二次ABPM结果:105例再次受测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正常93例,占88%,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2例,占11%。结论:依据ABPM结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降压药物选择及给药时间调整,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还可以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从而更趋全面地纠正血压异常。ABPM的应用对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缬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对106例初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缬沙坦80~160 mg共12周,观察治疗前后昼夜血压节律及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杓型组及逆转组hs-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未逆转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有效降压及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可降低hs-CRP。  相似文献   

12.
董玲  关卫东  张贵林 《中国康复》2003,18(4):216-217,222
目的 :探讨康复干预对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无创伤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并采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内皮素 (ET 1)。非药物康复治疗 8周后再次行ABPM及ET 1测定。结果 :38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 16例 (4 0 % )。 38例患者平均血浆ET 1水平轻微升高 ,按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后发现 ,ET 1水平在非杓型组明显升高 (P <0 .0 5 )。康复干预治疗 8周后 ,动态血压及非杓型组平均ET 1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综合康复干预可作为轻、中度老年高血压病的初始治疗 ,康复干预后能明显降低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非杓型组血浆ET 1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下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方法】对86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60例)及非勺型(26例)高血压,分别选择于7:00及19:00给左旋氨氯地平2.5mg;2周后,若坐位血压≥140/90mmHg,将其加量至5mg;8周后复查24h动态血压。【结果】左旋氨氯地平对勺型组及非勺型组有效率分别为90%(54/60)、88.5%(23/26).差异无显著性(P〉0.05)。勺型组及非勺型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有17例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转变为勺型。【结论】在动态血压监测下左旋氨氯地平对勺型及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能24小时平稳降压.且有利于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及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214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80岁),老年组(65~79岁),监测24 h动态血压(ABPM)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高龄老年组24 h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和反杓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护士应根据其特点做好病情观察,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规范用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177;25.4),(125.1&;#177;29.6)mmHg;(87.4&;#177;36.1),(78.3&;#177;35.2)mm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177;2.1),(6.0&;#177;2.4),(7.8&;#177;3.1)cm/s;0.68&;#177;0.56,0.67&;#177;0.49,0.95&;#177;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177;2.8),(9.6&;#177;2.7),(8.6&;#177;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77;1.8),(8.7&;#17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厄贝沙坦与培哚普利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近期干预效应.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8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41例):两组于每日7点分别服用厄贝沙坦片、培哚普利片;随访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以平均动脉压(MAP)作为判断血压变化的衡量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白昼MAP下降均值、夜间MAP下降均值、24小时MAP达标率、白昼MAP达标率、夜间MAP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 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白昼MAP、夜间MAP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治疗4周后A组各项指标略大于或高于B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治疗12周后A组的夜间MAP下降均值、夜间MAP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大于或高于B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近期干预效应优于培哚普利,两者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近期干预效应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夜间血压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4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上顿服组(24例)和分次服用组(24例),使用药物为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培哚普利片,用药8周,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服药8周后,与早上顿服相比较,分次服用降压药物能使患者取得了更好的降压效果(t分别=4.45、2.38,P<0.05)。此外,早晚分次给药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杓型的显著多于早晨顿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P<0.05)。结论联合长效降压药物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早晚分次给药与早晨顿服相比,降压效果更好、降压更加平稳,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左旋氨氯地平小剂量联合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左旋氨氯地平小剂量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血压昼夜节律达标率、动态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左旋氨氯地平小剂量联合方案可有效调节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治疗效果显著,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情况,并观察治疗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150-300 mg/d,观察降压效果及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高血压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明显差异。结论: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及其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非杓型高血压是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一种类型,血压昼夜节律的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应用时间治疗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可获益更多。本文旨在探讨应用时间治疗学原则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的有效性及平稳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