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洛汀新与吲达帕胺缓释片合用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以口服洛汀新10mg/d,吲达帕胺缓释片1.5mg/d,对照组予以口服洛汀新10 mg/d。监测用药16周前后的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及血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改善,心功能改善1、2级,左室射血分数(EF%)提高,但上述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生化、不良反应、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输出量(CO)等指标两组无差别。结论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洛汀新和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吲达帕胺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疗效.方法 60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吲达帕胺治疗组(n=30,吲达帕胺2.5 mg/d)和氨氯地平对照组(n=30,氨氯地平5 mg/d).每天测量坐位血压2次.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降压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达帕胺治疗老年IS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合用对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8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联合治疗(A组)和对照组:单用贝那普利(B组),76例完成研究(A组40例,B组36例),服药12个月,观察血压、血糖、血脂、血钾等的变化。结果 A组降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97.5%VS77.8%,P〈0.01),治疗后血糖和血脂升高;其中30例患者停服吲达帕胺后,血糖和血脂改善。结论 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联合应用比单用贝那普利能更有效降低血压,但长期应用可恶化血糖和血脂代谢。而单用贝那普利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提示吲达帕胺可诱发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内皮功能和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洛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内皮功能、粥样硬化斑块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非洛地平治疗组和吲达帕胺治疗组 (各 40例 ) ,另设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n =40 )。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对象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Crouse积分及心脏超声。对非洛地平组、吲达帕胺组分别在治疗 3个月、1a后复查血压和心脏血管超声的上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非洛地平组和吲达帕胺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P <0 0 5 ) ,并出现左室肥厚。非洛地平组与吲达帕胺组在降低血压及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逆转左室肥厚方面作用相同 (P >0 0 5 ) ,但非洛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中膜厚度、降低新的粥样斑块发生率方面作用优于吲达帕胺组 (P <0 0 5 )。结论 :非洛地平除能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外 ,还能逆转心脏和大动脉功能和结构异常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5.
胡兵  叶国成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0):884-885
目的:观察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36例患者服用吲达帕胺2.5-5.0mg,每日一次,记录服药前及服药后第4、8周血压变化,结果:服药后第4周有效率86.2%,第8周后有效率达90%以上,治疗前后血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脂,血糖,肝 肾功能,尿酸无明显变化。结论:吲达帕胺对治疗1.2级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满意,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421-4423
目的探讨盐敏感性高血压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对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慢性盐负荷试验,将50例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作为A组,50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作为B组,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两组患者进行内部再分成2组,分为非洛地平片联合培哚普利片组和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培哚普利片组,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A组患者的靶器官损伤数值明显高于B组患者;(2)A组患者中,使用培哚普利联合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指标数值,明显优于培哚普利联合非洛地平片治疗患者;使用培哚普利联合非洛地平片治疗的患者,其MAU、UACR数值较培哚普利联合吲达帕胺缓释片治疗患者相比,明显较低;(3)B组中,培哚普利联合非洛地平片治疗的患者除BMI数值外,其他各项数值均明显有所改善;培哚普利联合非洛地平片进行治疗的患者MAU、UACR数值明显改善较为显著;数据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轮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较为明显;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培哚普利片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疗效较为明显;非洛地平片联合培哚普利片治疗非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依那普剂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厚152例,应用依那普剂10~20 mg,1次/d口服;吲达帕胺2.5~5 mg,1次/d口服.结果 治疗前后收缩和舒张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有7例患者出现干咳.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可改善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络活喜)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方法观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联太原干休所高血压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以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口服与安慰剂相比1个月,比较两组间血压控制情况,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血压控制在SBP〈150mmHg(1mmHg=0.133kPa),DBP〈90mmHg者72%,P〈0.01,A组脑梗死发生率4%,未出现脑出血,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8%,而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6%,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2%,P〈0.05。结论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老年性高血压,预防心、脑并发症发生,同时安全性极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8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评价治疗前后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联合用药组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尸〈0.05)、血压下降更显著(P〈0.01)、LVEF、E/A提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福辛普利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血压控制更理想,是一种有益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10-3012
分析研究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选择2014年7月到2016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12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个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组各6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口服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中的患者,在口服氨氯地平的基础上口服吲达帕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指标,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患者血脂、血压指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达帕胺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能够有效的治疗,得到一个很高的有效率,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血压,比单独服用氨氯地平更有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其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将90例2级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不同给药方法:A组每天7:00口服缬沙坦80nag和非洛地平5mg;B组每天早7:00口服缬沙坦80mg,晚7:00口服非洛地平5mg;C组每人早7:00口服非洛地平5nag,晚7:00口服缬沙坦80mg。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疗效及血压控制稳定性。结果3组患者血压控制疗效明显,无显著差异,B、C组患者血压控制稳定性优于A组。结论早晚分次给药对于夜间血压的控制效果更为稳定,可以避免清晨血压峰值对于靶器官的损害,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口服给药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唐鸿彬 《华西医学》2009,(5):1126-1128
目的:探讨小剂量吲哒帕胺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60例初诊的高血压Ⅰ级、Ⅱ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吲哒帕胺2.5mg/次,及比索洛尔2.5mg/次,每天早晨7时服药1次;对照组单用吲哒帕胺2.5mg/次,每天早晨7时口服1次,疗程8周。结果:两组患者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下降,但以治疗组血压下降明显。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14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无效率为10%;对照组有效率76.7%,无效率23.3%,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索洛尔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对糖、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使用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危象的疗效。方法:妊娠高血压危象55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使用拉贝洛尔注射液,以(0.5-1)mg/min速度静脉微泵输入,2h左右血压达安全范围,再予(70-208)ug/min静脉维持;B组(25例)采用硝苯地平10mg口服,q8h,两组同时使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发生。在此期间监控血压,心电变化。结果:A组用药2h后显效23例,有效6例,显效率76.7%,总有效率96.7%。36h平均血压为(106±13)mmHg(1mmHg=0.133kPa)。B组用药2h后显效8例,有效l0例,显效率32%,总有效率72%。36h平均血压为(118.9±10.2)mmHg,出现心动过速8例。结论: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急症疗效确切,降压平稳,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降脂、拉西地平达标降压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筛选60例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给予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0.1 g,1次/d,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托妥)1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乐息平)4 mg,1次/d口服;B组给予普伐他汀(美百乐镇)20 mg,每晚1次,拉西地平4 mg,1次/d口服。血压不达标者拉西地平加至8 mg,1次/d,再加用氢氯噻嗪12.5~25.0 mg,1次/d。12个月后观察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但A组较B组CIMT降低更明显(P<0.01),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与拉西地平联合应用,可以发挥降压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区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将1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其中干预组除接受药物治疗外还进行高血压防治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单纯接受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和控制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复查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更高,两组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血压值更低,且两组间的差异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使血压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温胆片对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低危、中危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0例.在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温胆片,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应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肱动脉充血性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硝酸甘油诱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596,P<0.05).结论 痰浊型高血压病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温胆片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25),观察者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共治疗24个月.结果 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内左房内径(LA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个月对照组LAD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 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而且缬沙坦能延缓左心房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酯预防高血压病并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观察组以坎地沙坦酯4—8mg/d,作为基础用药,对照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为基础用药,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治疗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观察两组血压控制水平。结果:观察组房颤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O.05);治疗后两组间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高血压病并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扩大,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疗法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述情障碍的效果。方法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20,TAS-20)筛选有述情障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治疗,4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的述情障碍及血压。结果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AS-20评分及血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TAS-20评分及血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TAS-20评分及血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AS-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述情障碍的疗效显著,且能增加降压治疗的效果,可考虑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